沈澄
书院制视角下学困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探微
沈澄
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深化学生管理工作体制的变化,书院制设计纵(学院)横(书院)交错的矩阵式学生管理组织结构,延伸原有以班级、教室为活动单元向寝室学习与生活社区化为活动空间的转变,搭建了高职教育学困生帮扶转的有益场所。针对书院制下学困生的教育管理,提出公共课通识教育进书院,增强学生社区育人功能;以班主任工作为核心,传承古代书院文化精神;构建学困生教育管理责任网络的创新工作方法,赋予学困生教育管理全新的逻辑内涵。
高职院校;学困生;学生管理工作;书院制
以层次为主的等级身份使高职教育长期处于高等教育的最低层级,高职院校由于生源劣势聚集了现行高校众多的学习失败者。近年来,随着招生人数持续增长,学困生人数也在持续增长,给学生管理工作增添了难度,因此,对学困生的教育管理以及行为的正面引导,成为高职学生工作研究的热门议题。
在全球性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学业不良问题,美国学者克鲁克沙克早期统计就有40多种称谓(W.M.Cruickshank,1972),至今概括为五种:学习障碍、学习失能、学习困难、学业不良、差生。20世纪30年代美国最先使用“学习失能”这一概念,主要认为所有的学业不良都与脑损伤的某些类型有关,“施特劳斯症候”标准(A.A.Strauss)成为当时的典型代表。20世纪70年代欧洲以学生特定心理因素或技能水平落后来解释学业不良问题成为研究的重点。国内最初采用“差生、后进生、学业不良”等称谓,上世纪80年代因高校招生全面恢复,为升学而抓学习的同时,涌现出一批成绩差的学生,因而“学习困难”一词在相关研究中开始频繁出现。本文中的学困生是指学生智力正常,进入大学后思想放松,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较差,行为懒散,或其他个体原因导致学习效果低,学业成绩达不到学校各门学科教育教学基本要求标准的学生。[1]
1.兴趣与动力缺失。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受制于家长需求或调配志愿等因素,使得部分学生只能填报该专业,入校后又不能及时主动地改变放松的状态,对专业现状的了解、专业前景的认识以及专业课程学习严重缺乏动力,没有兴趣又必须学,造成学习痛苦。
2.价值观导向偏离。高职教育学生活动丰富,团委、学生会、协会、社团以及第二课堂等学生工作岗位较多,学生们都热衷于去竞聘职位,一些学生干部拥有了一定的群体地位,以较多的时间应对学生事务工作,放松自己学业的管理与规划,一种莫须有的优越感使他们认为,上大学的成就并不是成绩好,而是社交能力强,关系搞得好,有后台支撑,这种被扭曲的价值观导致其课程挂科而沦为学困生。
3.信息化环境的负面影响。教育信息化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原本作为mooc平台、网络课程、蓝墨云班课堂等信息化教育教学开展的信息技术环境,滋生了学生大学生活的负面影响,学生迷恋网络,尤其学困生因学业落后,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淡薄,远离群体,作息时间颠倒,课堂睡觉,习惯于在虚拟网络世界寻找精神追求。[2]
书院制是基于欧美大学住宿学院制与我国古代书院制的特点,创建的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以学生公寓为社区集中管理,入住书院的每一位学生既属于书院,也属于各自的专业学院,不言而喻学院承担专业教育,书院承担第二课堂教育。[3]欧美住宿学院制始终将人才培养置于高等教育最核心的地位,我国古代书院具有学以致用、兼收并蓄、修身律己、尊师重道、自由研究等文化传承与优良传统,成为现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借鉴的典范。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带给职业教育的新定位和高等教育改革深化学生管理体制的变化[4],构建书院制模式的意义更在于渗透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首要职能主线,为高职教育学困生的帮、扶、转搭建有益场所。实施书院制改革,在管理顶层设计了纵(学院)横(书院)交错的矩阵式学生管理组织结构,突破了传统以专业院系为主体的集权式条块结构[5],延伸原有以班级、教室为活动单元向寝室学习与生活社区化为活动空间的转变,学生融入社区,打破专业学科限制,其内在逻辑更加明确地指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是集学生专业学术发展与社会融合与发展为一体的教育价值观。
通识教育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为目的,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接受非专业的、非职业的、非功利的教育活动中,积极参加社区生活,在专业互补、文理渗透、个性拓展方面获得进一步的充实,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与高素质公民。公共课涵盖思政、人文、艺术、体育、英语、数学与法律等学科,除了承担学院对接专业完成基础知识与技能教育教学的公共职能之外,开设讲座、开展活动、组建社团进学生社区,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处世智慧和坚韧品质的有效手段,可以弥补贫困生、学困生非智力因素养成的早期不足,增强学生社区的育人功能。
古代书院是我国封建时期特有的一种成人教育组织形式,倡导师生同吃同住,结拜师徒传授课程,以家庭氛围展开师生对话、辩论、邀请学者“会讲”,具备现代教育开放性特征。书院“以生为本、传道济斯民、完人培养理念与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等任然不绯为现代高职教育所借鉴。学校学生社区设立书院班主任制,坐而论道为学生规划学业、指导生活、形成学术旨趣,是人本主义理论在书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实践。[6]学困生、贫困生正是需要这样的非功利性的社会教育,给他们家庭一样温馨的环境,班主任如同父母,亲历亲为,传道授业,潜移默化地改变学困生、贫困生认知理念,让书院文化精神踏着时代的脉搏继续发扬光大。
书院制下学生的生活管理完全转移到书院,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组建一支坚实的思政育人队伍,由学业导师、专兼职导师、生活导师以及学生自治组织构成。在学困生教育管理的系统工程中,书院与学院协同联动、家长与教师共同监督,建立学校团委、学工部、书院、学院、专职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导师为主的学困生教育管理责任网络。做到规范书院学业警示制度、完善学生学业警示信息平台、建立学困生学情档案动态跟踪、建立社区学生自治组织与学长帮扶制度以及设立学业进步奖激励机制,激励成功案例。
书院制以寝室为社区的公寓生活,成为大学生学业生涯的重要成长根据地,正是这片新开垦的土地,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与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培养思路。“学困生”是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对象,经历的不幸各不相同,他们需要呵护、需要关爱、更需要社会支持,坚信书院制大家庭敢于担当重塑自我,杨帆起航的重任,赋予学困生教育管理全新的逻辑内涵。
[1] 沈澄.高职数学困难学生影响因子分析及施教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17(4):53-56.
[2] 谢学莉.书院制下学困生帮扶工作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1):154-156.
[3] 张依.高校学生公寓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创新创业教育,2016(8):72-74.
[4] 何毅.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内涵、产生背景及存在逻辑[J].现代教育管理,2016(6):58-63.
[5] 郭俊.书院制教育模式的兴起及其发展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3(8):76-83.
[6] 卢萍.高校学生社区书院制管理模式路径探析[J].人力资源开发,2016(7):64-65.
2017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层次壁垒下高职学生数学困难影响因子、学习归因与教育应对的研究”(项目编号:2017SB091)
沈澄,女,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
G711
A
1674-7747(2017)32-0042-02
[责任编辑 李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