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学教育课程考核模式的研究与思考

2017-01-28 15:28姜华杨景明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15期

姜华 杨景明

全科医学教育课程考核模式的研究与思考

姜华 杨景明

高等医学院校正在大力推进全科医学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文章对“一卷式”“模块式”“三段式”“学分制”等不同考核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各自的特点,分析各自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适合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模式,引导教师授课理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推进全科医学教学的发展、提高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科医学;教育;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作为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评定学生课程成绩、检查教师教学工作质量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力调节教与学两方面关系和相互促进[1]。高等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过硬、人文素质过关的医师队伍的历史使命[2]。课程考核是高校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3]。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适合新时期临床工作全科医学教育对学生胡要求越来越高,充分发挥课程考核在教育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以考核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师授课理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从单一对学生知识的考核转移到体现知识、能力、素质考核的综合性考核模式,培养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全科医学人才。目前,全科医学教育课程考核模式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种[4]。

1 传统“一卷式”课程考核模式

“一卷式”课程考核模式是目前医学院校采用最多的一种考核模式,主要以笔试、终结性考试为主,平时随堂考试形式等较少,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评价不足[5]。从考核内容上看,考核多以书本内容为主,很少涉及对学生能力、素质以及学科发展前沿的知识考核。考试题型比较单一,客观题为主,主观题较少。长期以来这种“一卷式”的课程考核模式给医学教育带来很大冲击[6]:这种形式单一、局限于课本内容、以客观题型为主的考核形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试能力较强,主要精力集中在对知识的记忆上,不会将知识系统化,更谈不上实践动手能力,这种考核模式也不利于教师教学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发挥,考核缺乏考试反馈机制,不利于改进课程教学效果,难以建立良好的学风、考风和校风。

2 “模块式”课程考核模式

全科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大致可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拓展选修类课程。“模块式”课程考核方法就是根据专业开设课程的特点、性质不同,将考试方式进行模块化设计,建立专业基础课考试模块、专业课程考试模块、公共基础类课程考试模块和选修类课程考试模块,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分析能力[7]。

3 “三段式”毕业考核模式

全科医学教育“三段式”毕业考核模式即将医学生毕业考核分为基础阶段考核、临床阶段考核和毕业实习考核三个阶段,各阶段考核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入毕业总成绩[8]。“三段式”毕业考核模式科学构建了以能力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适应国家执业资格考试能力[9]。

基础知识考核。在基础理论课程结束、临床专业课程开始前进行,目的在于督促学生系统复习并熟练掌握临床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为临床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占总成绩的30%。

专业知识考核。在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结束后、专业课程开始前进行,目的是考核学生临床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巩固基础理论知识、不断强化基本技能,占总成绩的30%。

临床技能考核。在学生毕业实习结束后进行,主要采取方式是“多站式”临床实践技能考核。考核以检查学生的临床思维和临床应用能力为主,包括病例书写、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多发病的诊断、临床常见病、治疗、穿无菌手术衣、消毒及铺巾、戴无菌手套、换药、缝合(含打结、拆线)、外科洗手等操作,占总成绩的40%。

毕业总成绩=基础理论综合(占30%)+专业理论综合(占30%)+毕业实践技能(占40%)。总成绩60(含60)分以上为合格。

4 形成性课程考核模式

形成性考核是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知识点结束或者随堂进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而调整教学过程,改进教学内容和手段[10];终结性考核是在一门课程全部结束时进行,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综合评价,反映出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形成性课程考核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们注重知识的实践应用,将理论与工作实践相联系,达到运用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最终目的。形成性考核能够很好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实践操作、课堂提问、病例讨论、病例书写等内容的考核,激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形成性考核灵活多样的方式,不仅考核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语言组织、表达和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要求。

5 课程考核与学分相结合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制度[11],将课程学习转换为学分,将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衡量其课程学习完成情况的指标。按照全科医学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科学地制定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将培养方案中设计的所有课程和实践教学环境都科学地赋予相应的学分,学生每完成一门课程或教学环节的学习,即可取得学分,学生按规定修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所有课程学分,达到总学分要求即可毕业。学分绩点是衡量学生课程学习的质量又一指标,绩点越高学习成绩越好,绩点越低成绩越差。学分制改革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不断完善,进而优化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人才的培养[12]。

综上所述,根据人才培养需求,高等医学院校正在大力推进全科医学课程考核模式改革,不断研究探索适合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模式,充分发挥考试在全科医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改变考核模式,从而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指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进而起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作用。

[1] 吕祥威,徐彤彤,余帆. 浅谈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课程考核改革[J].工企医刊,2014,27(2):728-730.

[2] 易桂生. 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考试改革探讨[J]. 新疆中医药,2013,31(2):53-54.

[3] 董华明. 促进高校学风好转制度性措施探析[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69-71.

[4] 吴高莉,刘西霞. 形成性评价在医学课程考核中的应用[J]. 西部素质教育,2017(1):222-223.

[5] 韩勇,郭立荣. 以形成性评价为基础的课程综合素质考核改革探讨与实践[J]. 现代医药卫生,2016,32(11):1746-1748.

[6] 林静. 形成性评价在高校课程评价中的应用[J]. 现代教育管理,2011(9):66-68.

[7] 祝丽玲,张艺潆,王佐卿,等. 国外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医院管理,2012,32(3):69-70.

[8] 王以新,廉京雷,杨杰. 我国在校医学生全科医学教育的教学模式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3):1552-1555.

[9] 杨景明,曲巍,崔洪雨,等.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三段式考核模式的探索研究[J].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2):40-41.

[10] 郭宝,卓翔芝,徐祖迎. 大学课程过程式考核创新研究[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7(5):145-149.

[11] 李涵. 学分制教学管理下的高校考试改革[J]. 继续教育,2017,31(4):37-38.

[12] 郁晓燕. 全科医学临床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J]. 科教文汇,2015(8):79-80.

Research on and Thinking of the Education Course Evaluation Model of the Whole Medical Science

JIANG Hua YANG Jingming College of Pharmacy, J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01, China

Medical universities are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course assessment model of general medicine. This paper analysed diferent assessment models of “only examination paper”, “modular type”, “three segments examinations” and “credit hours”. Forward, a suitable assessment model for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was put forward, which led to updation teachers teaching ideas and change in students learning styles. It wa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 fi cance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medicine teaching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eneral medical talents training.

general medicine; education; course assessment

G642

A

1674-9308(2017)15-0054-02

10.3969/j.issn.1674-9308.2017.15.026

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16年医学教育研究项目(2016B-YX014)

锦州医科大学药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杨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