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琵琶曲《十面埋伏》演奏中技巧与情感的关系

2017-01-28 15:25王欣洁
黄河之声 2017年3期
关键词:琵琶曲汉军全曲

王欣洁

(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6)

浅析琵琶曲《十面埋伏》演奏中技巧与情感的关系

王欣洁

(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6)

琵琶曲的演奏,关键在于技巧的发挥。唯有掌握良好的技巧才能准确还原乐曲所想表达的意境。而情感就好比是乐曲的灵魂,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充分把握好演奏的技巧与情感,才能进一步领会乐曲所想表达的内涵。本文具体分析琵琶曲《十面埋伏》演奏中技巧与情感的关系,有利于广大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十面埋伏》这部作品。

琵琶乐;演奏技巧;情感投入

要想演奏出好的琵琶乐作品,关键在于掌握其中的技巧。关于琵琶演奏技巧的掌握无法一蹴而就,而是需通过长期不断的努力练习方可达到某种境界。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求演奏者对各种演奏指法了若指掌,更需对琵琶乐曲有相当程度的鉴赏能力,唯有如此能在正确理解琵琶乐曲内涵,继而发挥出最好的演奏技巧。国内,凡是琵琶演奏界的行家均有其独特的演奏技巧,且其演奏方式也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就单从琵琶演奏技巧方面而言,扎实的演奏技巧确实可大幅提升演奏者对琵琶演奏的表现力,但若仅仅注重技巧便想完美演绎一处琵琶乐曲还稍有欠缺[1]。因此,在琵琶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还需融入自身情感,唯有融入自身的全部情感,方能深入认识到曲子本身的深刻含义,进而在演奏过程中才能表现出琵琶乐曲所想表达的情感。若能将其与演奏技巧充分结合,方能演绎出完美的琵琶乐作品。

一、《十面埋伏》曲子的历史背景

我国著名的琵琶乐曲《十面埋伏》是以楚汉之争为背景。即根据汉高祖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之间的战争情境改变未来。据相关史料记载,公元202年,汉高祖刘邦在与楚霸王项羽中原争霸时,在垓下设置了大量伏兵,意在围困项羽的楚军。当时,楚汉之间的争斗已持续多年,士兵与民众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此间战役,刘邦听取了麾下谋士韩信的建议,在垓下埋伏了大量士兵,并设计引来了项羽军,使其深困其中,进步了也退不得。此时,汉军谋士张良再献良机,即召来帐下懂得楚语的士兵,命其围绕楚军军帐日日歌唱楚国家乡歌曲,以唤醒楚国士兵的思乡之情。果不其然,士兵在听到来自于家乡的歌曲后,因过于思念家乡而军心大散。就连楚军主帅项羽,其在听闻歌曲后,在看到此情此景,心中斗志也愈发消沉。最终项羽最疼爱的姬子虞姬自尽,项羽再难压抑心中悲痛,愤然自刎。自此,汉高祖刘邦终于赢得最后的胜利并统一华夏,逐步建立其了西汉王朝。著名琵琶曲《十面埋伏》便是取自这一背景且流传至今[2]。

二、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语言

在琵琶曲《十面埋伏》中,完整再现了垓下决战、西楚灭亡的全过程。时至今日,目前市面上流通着许多的版本,但最为经典的当属1975年刘德海先生的演奏谱。该曲谱以故事的发展为脉络,准确的将全曲分为了三大部分,九个小段,并为每个大的部分冠以了概型极强的标题。如第一部分,主要描绘了战前的宁静,仿佛描绘着暴风雨前的宁静,又仿佛军队在做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列营、擂鼓、吹打、排阵等。第二部分为全曲高潮部分,主要描绘了战争开战中的壮观创秒、包括埋伏、小战、大战与呐喊。第三部为全曲的尾声部,主要描绘了战争几近结束时的场面,结合当时的战争发展,亦可将之视为项羽败战后,刘邦军追击的场面[3]。

上文中,我们得到,刘德海先生所演奏的《十面埋伏》是将整曲分为了三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两军在做大战前的准确,描绘着威武阵容这样一组雄壮场面。此段总计分为四小段。其中的“列营”应是全曲的引子部,其节奏充满了变化性,辅以“拂轮”这种强劲的演奏激发,一开始便匠人引进强烈而雄壮的鼓声中,之后利用泛音、拉音、扫弦等演奏技法来模拟军号声、炮火声、马蹄声,在乐曲响应之初便给听众展示出了一个刀光剑影的宏大战争场面。之后音色突转嘹亮、其丰满、开阔的音质预示着汉军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接下来的“擂鼓”音区,将高音逐渐引至低音,其中更夹杂这低音区特有的双弹双挑,展现出了惊人的擂鼓声,并与之前的演奏形成鲜明的对比。在静谧的情境下,突然向其紧张却有序的战鼓声,其声宏伟嘹亮,扣人心弦,“吹打轮指”所奏出的有长气息,仿佛在模仿着古代军帐中的军乐吹大声,犹如汉军迈着整齐的步伐,浩荡中不断前进[4]。后来改用“勾弦”指法进行演奏,辅以和音的衬托,更是表现出了汉军昂首阔步的浩瀚俊荣。此处是整部乐曲中节奏最为鲜明的部分,兼具抒情与雄伟双重特性,将乐曲艺术形象的塑造推上了最高峰。之后的“排阵”部分,则是采用了相对较为简单的曲调形式,并穿插运用了“分指”“摭分”指法,仿佛军中士兵在熟练的变换队形,进而体现出现了汉军的高昂使其。总之,该段整体节奏较为紧凑,且音调跳跃富有弹性。

第二部分: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激烈情景,是全曲的中心部分。包括五、六、七、八四个小段落。第二部分主要描绘了两军交战时的激烈场面,为全曲的高潮部分,包括第五至第八总共四个小段。其中,在“埋伏”阶段,为表现出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统一以散板进行打拍,节奏一张一弛,辅以右手指法中泛音、滚奏的运用,让人不由产生夜幕笼罩下,伏兵呼之欲出、神出鬼没的阴森感觉。之后的“小战”部分中则特别运用了琵琶演奏指法中特有的“刹弦”技巧来表现双方战争初期,小规模交战时的场景。刹弦所发生的声响并非纯正的乐音,而是通过左手指甲轻抵下弦,此时,右手在触及琴弦时则会发出带有金属质感的声响,犹如刀枪剑戟互相撞击所发之声一般。旋律的动向则是先升后降,情节跌宕起伏加之无间歇的连奏,刻画出了双方士兵为夺得最后胜利,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接下来的双方“大战”,琵琶以快速夹扫的技巧完美再现出了双方交战时,百万雄兵气势恢宏、铁骑纵横的雷霆场面,在轰隆的炮声与飞驰的大提升中。突然传来一阵黯哑的箫声直入骨髓,让人感到战争的苍凉。此后,当虞姬拔剑起舞,将生命与血混着爱情唱响了一曲隽永的挽歌,让田地也为之动容。最后,琵琶以“带轮”、“绞弦”、“扫弦”等多种演奏技法的组合将全曲推上上了最高潮,并以此达到了犹如“呐喊”般的理想效果。此间,刘德海先生专门设计了一段遥指,强大的力度加上极快的速度,组成了一副万马奔腾,呼号震天的异常壮观的战争场面。此起彼伏的“呐喊”声不仅将古战场的战斗效果体现的淋漓尽致,更为整曲增添了极强的感染力[5]。

第三部分:战争的结束,就一个小段落,避免冗长。“追击”作为全曲的尾声部,其与大事底定,项羽唯独带着八百骑兵突围难逃的场景相呼应。此时,刘邦发现项羽已突围而出,急派项羽带领五千骑兵快速追赶。因而此小节主要表现了汉军奋勇追赶是的急促以及英雄陌路的悲凉,作者以此为结尾完成了整部乐曲的创作。故事的结局,完美的演绎出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曾经的辉煌,如今的悲凉[6]。

三、结语

总之,《十面埋伏》这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其完整的结构、形象鲜明的艺术以及雄伟激昂的气势,通过音乐叙事的手法将闻名今古的楚汉之争刻画的淋漓精致。此曲中,无论是激发的运用或是情感的投入,都堪称完美,真实还原了历史故事,因而被奉为一个时代的经典。要想完美演绎此曲,便需结合其音乐特性,准确把握音乐的整体。此外,不仅要注重演奏技巧的发挥,更要融入自身的全部情感,如此方能深入领会乐曲所想表达的内涵,进而演绎出完美的琵琶曲作品。■

[1] 郑雯心.琵琶曲《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比较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4.

[2] 孙莉.琵琶曲《十面埋伏》赏析[J].芒种,2012,13:205-206.

[3] 郭香文.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J].戏剧之家,2014,15: 51.

[4] 宋博媛,刘静.琵琶曲《十面埋伏》作品分析[J].大舞台,2015,03: 132-133.

[5] 陆洋.大型琵琶曲《十面埋伏》艺术特征初探[J].戏剧之家,2015, 07:61.

[6] 苏晓琳.琵琶曲《十面埋伏》艺术赏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 02:115-116.

猜你喜欢
琵琶曲汉军全曲
琵琶曲《天鹅》及其演奏技术研究
萨拉萨蒂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艺术特征分析
《九宫大成》所收【番鼓儿】曲牌旋律研究
背水一战
四面楚歌
三首琵琶名作的女性形象塑造探究
琵琶协奏曲《春秋》的演奏与创作探究
琵琶协奏曲《春秋》的演奏与创作之探究
历史上最早的细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