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莉
(厦门海沧实验中学,福建厦门 361026)
“精细化”引用的是管理学的一个概念。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二个层次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微课程发展到今天,不能只停留在过去设计制作单一的、片断的、简单的一节微课,需要深入研究如何设计成专题化、系列化、本土化、课程化的微课程,同时重视微课程的互动性,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目的。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教材或章节做成系统的、连续的微课程系列,只是制作一两个微视频,用于公开课或研讨,这并不利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系统学习。教学中需要形成章节的、系统化的多节微课程,如此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逻辑性与连贯性。笔者经过多年的微课程课题研究,认为要做好微课程的规范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微课虽微,但不可忽视其整体的规划。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需要循序、系统、连贯地进行,因为知识本身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因此微课程教学设计也要注重知识点的循序性、系统性、连贯性。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先做整体规划,打好框架,做好计划,处理好知识逻辑顺序,方便后期每一个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
微课程的目的性很强,针对的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疑点、考点,或者教学中的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各环节。因此,熟读教材、明确目标、把握要点是微课程设计的基础。
微课程的主体是微视频,微视频的质量除了对设计需求高外,还不可忽视制作时的各项技术参数,包括:(1)前期的视频录制要求:时长、场地、拍摄方式、录像设备、录音设备等。(2)多媒体课件情况:PPT、音视频、动画的版本、格式等。(3)视频加工与处理:编辑软件、编辑形式、片头、片尾、声音处理、渲染、特效等。(4)视频技术参数:视频码流率、视频分辨率、画幅宽比、压缩格式等。(5)音频技术参数:音频压缩格式、音频码流率、采样率、声道、信噪比等。以上各项技术参数能直接影响微视频的质量,因此,在制作时要多参看优秀作品并形成自己的制作特色。
只有紧扣教材、明确目标、抓住主题、规范化处理好各项技术指标,才能制作出符合要求的微课程,让学生看得舒服,学得轻松,实现微课程有效辅助教学的目的。
微课程发展到今天,需要向“精细化、精品化”方向发展。比如:拥有高品质画面的微视频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当前大部分学校的微课程制作水平还不高,微视频画面质量、声音处理、后期再加工等都有待提高。因此,不仅要在设计上做足创新,把微课程向系统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也要在视频制作上下足功夫,力争做成精品视频,建立以精品微视频为主体的微课程学习资源。
微课程的系列化是指利用建构主义思想,根据学科教学大纲,将教材各部分内容做成系列微课程,把看似碎片化的每一个微教学内容按知识体系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在实践中,可以依托备课组、教研组甚至是地区学科力量,开发出不同学段的系列微课程,使我们的微课程在框架上、风格上、形式上、内在逻辑上都具有一致性,为学生的系统学习提供帮助,让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快乐,最大程度发挥微课程的魅力。
笔者所在的课题研究团队于2014年建立了云网站“厦门微课资源网”(http://wkc.xm6z.com),将厦门地区初中、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使用的教材在网站中形成章节,方便教师将自己的微课程按章节上传,便于师生的使用。
系列化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首先,要有开发团队才能完成大量的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其次,要搭建好整个课程的框架结构,才能为后续的制作标明方向;第三,要建立统一的微课程制作的要求与技术指标,让每一节微课程都有相似的风格,才能更好地体现系列化。第四,要注意每节微课程都要有配套学案、练习、检测、应用、合作学习等相关学习资源包,使其结构完整,便于教学。形成系列化的微课程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认识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
微课程的专题化是指以学科某个模块或某个专题的要求为基础,依托教材,从知识体系整体出发,设计和制作的既相互独立,又具有连贯性、层次性、完整性的系列微课程。专题式微课程能够很好地为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帮助,能够最大化地解决学生按需学习、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笔者以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粤教版)第三章第3节“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教学单元为例,开发设计了9个微课程教学资源包,利用超市教学法实施PPT技巧的课堂教学并在省、市、区开设示范课,经实践是一个成功的微课程专题化教学案例。
专题式微课程的设计需要作者把握整体,在大主体下分解细化出若干个知识点,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预设学生的需求及易错点,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需要的、实用的、分层次式、递进式微课程,从而实现微课程的精细化设计目的。
由于教育技术、教育管理、教育行为的不同导致教育存在地区差异性。对于微课程而言,同样会因为教师、学生、学校、设备的不同导致教学效果不同。因此,精细化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要充分重视区域化的问题。
(1)教育区域化离不开整体作战。教育主管部门、研究机构、学校、教师、学生,甚至社会企业共同参与,协同合作,才能将微课程建设和利用好。
(2)教育区域化关注教师的发展。微课程设计与制作能够帮助教师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和教育技术能力,有利于教师做职业规划与职业学习,更快融入到现代信息化教育环境中。
(3)教育区域化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不同区域学生学习情况,甚至是家庭情况,有利于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制作具有学校鲜明特征、课程目标、学校个性化的微课程,能够有效帮助本校学生针对性地开展自主学习。
因此,微课程的制作除了在设计上要创新,还要把微课程向系统化、精细化、区域化、校本化方向推进,如此才能紧跟微课程时代发展的脚步。
个性化的微课程不仅能代表微课程制作的水平与发展的方向,也是衡量师生喜爱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制作时需要考虑微课程中视频的画质、音效、片头片尾、美感、时间、容量等因素,同时还应考虑制作成互动式、选择式、分层次教学的形式。
互动式微课程,使用引导性或互动对话等方式对知识点进行教学,即在微视频中加入师生教学互动的元素,如:加入主观题、选择题、填空题,加入超链接,加入供学生思考的卡顿(空白)时间等,让学生能够在听视频的同时“有看有做”、“有学有练”,实现师生教学的虚拟互动。
若想在视频中插入一个选择题(以笔者研究的Camtasia Studio 8.4版本为例)可采用:
方法一:在视频中增加插入点——选择“标注”——设置标注的热点属性——生成。(注意播放的时侯用浏览器播放)
方法二:在工具栏中添加“练习”,相当于在视频当中添加了一个互动的“JS脚本”。
制作交互式微课程的软件和方法很多。总之,交互式微课程有利于模仿师生“一对一”的教学场景,虚拟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与互动,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不同学生在认知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需求不尽相同。因此,对同一章节做出系列微课提供给学生,可让学生就像进到超市一样,可以自由地、选择性地学习所需知识。选择式微课程要注意完善相配套的练习和作业。
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学习者获取知识的速度与程度是不同的,存在着学习的差异性。在设计微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层次,合理区分难易度不同的知识点,合理分解知识点,采取循序渐近的策略设计制作出同一知识点下不同要求的微课程,作业和练习的设计也要分层次、分阶段体现,以支持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完整的个性化微课程学习资源包在让学生全方位学习知识点的同时,还能够使其感受到具有个性的、新奇的微课程,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教育新理念的层层推进,教育技术装备的逐渐升级,学生的需求与日俱增,微课程的制作不能再停留在微视频的简单制作上,还应在精细化制作和管理上下功夫,充分考虑系统化、专题化、区域化、校本化的特点,组织技术力量,团结协作,共同开发制作系列化微课程,制作出趣味性强、品质高,让学生喜欢的微课程,从而服务于学生个性化学习、选择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需求,让微课程这个全新的教学方式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探索利用微课程走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之路。
[1]光程,李大成.关于区域性微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反思[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5,(05):3-6。
[2]胡铁生.微课追梦人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941326822.[3]胡铁生.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36-42.
[4]王珏.微课制作中知识的视觉化表达方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12):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