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明
铁路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改革的路径思考
李成明
首先分析了铁路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探讨了影响口语教学的理论基础,着重考察了建构主义流派、输出假设学说和合作学习理论等对英语口语教学实践的影响;最后,从口语教学改革理念、口语实践教学机制和跨文化思维三个方面,对未来英语口语教学改革提出建议。
铁路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改革;路径
英语口语是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使用英语交流、沟通的频率越来越高,进而对新时期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中国高铁走出去”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和当今最现实的图景。一方面,高铁“走出去”企业促进了自身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也对铁路高职院校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提出新的时代要求,也为学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内容、课堂教学等改革上指明了方向。当今社会对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超过以往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增强铁路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复合型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除了技术技能的要求外,对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亦提出更高的要求。较高水平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成为未来铁路高职毕业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重视英语口语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更是《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使学生在未来学习、工作或社交中熟练使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等教学目标的内在要求。本文将首先探讨一下铁路高职院校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那些因素会影响英语口语教学,以及对未来口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当前,铁路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国际化”和“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普遍认为加强口语教学、提高口语水平势在必行。但是,现实中也存在一些困难或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的人口出生率相比,1990年后,我国的新生人口数量呈现断崖式的减少,由此给高职院校的生源数量和生源结构带来较大的压力。凭借中国高铁和地铁等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铁路高职院校的生源数量相比其它类高职院校虽然有些优势,但是生源结构也出现明显变化。对口单招、提前单独招生的数量逐渐增多,生源结构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尽管部分高职院校试行英语分层教学,但是生源基础的差异给英语教学,尤其是口语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口语教学的薄弱,一方面,表现在生源结构变化给教师教学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表现在学生自身的学习质量上,比如侧重应试的知识学习,善于做应试试卷,在学习中忽略口语的练习等。学生不重视口语学习,再加上学校又没有合适的口语交际环境,使得口语教学质量差强人意。
“哑巴英语”的困境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教和学;另一方面,来自环境。就教和学而言,教师注重考试的分数和过关率,试卷设计也多是以笔试为主,轻视口语考查。由评价体系产生的导向直接反应在英语教学中,就是课堂教学直接忽略了口语的学习和操练。有些老师甚至课堂全部教学过程用中文授课,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和操练口语的积极性,也难以形成较好的口语学习氛围。就环境而言,一个是缺乏口语教学环境,一个是缺乏实际英语语言交际和运用的环境。口语教学环境受制于班级人数的多少,当前多数高职院校是大班上课,合班的情况相当普遍,因此,师生之间的口语互动受到了较多的限制。英语口语实际交际环境受制于学校国际化氛围的塑造,学校为学生搭建可以交流学习的国际化平台,比如学校招收的留学生数量、参与的国际组织多少、赴境外交流的机会多寡等。而现实中的情况是学生在语言学习中难以真正参与到实际的交际中,口语学习环境的缺乏也成为影响口语学习的因素之一。
传统的英语教学“重笔试、轻口试”的教学理念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贯彻不到位,课堂教师提问方式不利于口语练习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英语口语教学。传统的学习模式,比如“不敢说、不愿意说”等学习心理因素的存在,影响了以自我激励为动机的口语学习行为的实践。不敢说的心理因素与缺乏口语学习动机相遇,自然就没有了口语自主学习的行为。因此,口语教学的革新来自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不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心理因素和动机因素就难以形成。
要想彻底弄清楚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口语教学的内在原理,首先需要了解影响口语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这些理论对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的影响。下面分别阐述对英语口语教学起到影响作用的三种理论流派。
建构主义最早由皮亚杰提出,他在儿童认知研究中,认为认知结构是在同化和顺应中建构,并通过“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循环中建立起来的。建构主义理论应用到口语教学中,就是在课堂中建立模拟仿真任务,将情境、口语对话和互相协作的情境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学者王娥通过对扬州大学管理学院会计专业06级两个班(实验班和控制班)的一项实验,认为使用建构主义理论的实验班,比控制班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成绩,更有效地提高口语活动的灵活性和适切性,更有效地提升学生语言的准确性。[1]
输出假说是在Krashen提出的输入假说基础上,由Swain1985年提出,其主要理论认为仅仅依靠语言输入,对二语习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鼓励学习者语言输出,并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学者韩宇萌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做了一项运用“输出驱动-输入促成”理论指导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结果认为新模式教学中的大学生英语口语产出任务的内驱力增强,学习新语言知识欲望增强,英语口语水平逐渐提高。[2]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Slavin最早提出合作学习理论,鼓励小组或团队合作完成学习活动,并对小组或团队的活动进行奖励或者积极评价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后来Johnson教授进一步丰富了合作学习的五个核心要素。学者徐桂丽认为,合作学习理论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论述了合作学习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同时,阐释了合作学习在高职口语课上的运用,特别提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堂辩论、解决问题”的口语合作课堂教学模式,最后认为建立合作学习的评估标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3]
以上三种口语教学理论流派的建立与应用,都离不开二语习得理论。该理论是在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规律的研究基础上创立的。二语习得理论将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区别开来,通过语言输入、情感过程、语言习得过程机制、语言能力习得和语言输出等环节,在语境中习得语言,在对话中获得对语言的理解,然后在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中通过运用语言而习得。由此可见,只有深刻懂得二语习得理论,才能理解英语口语教学的内在原理。三种流派在口语教学的实践中各有优势,在解决英语口语教学实际问题上有着不同的作用。
铁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岗位特殊,学生未来使用英语的环境也比较特殊,那么铁路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的理念、方式都要符合未来学生的发展需要。二语习得理论在解释学习者习得语言的过程机制上具有科学的规律性认识,将这种规律性认识应用到铁路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改革上,也是符合教学规律的。什么样的英语口语教学改革理念才能符合二语习得理念呢?笔者认为,只有将三种流派和二语习得理论综合起来思考,才能发现其内在关系,从而寻找到新的英语口语教学理念。
1.口语教学资源的新理念。用建构主义的情境教学理念助推口语教学资源建设,构建一批具有真实情境的仿真教具、电子资源、真实场景库等教学资源。同时,可以开发基于口语真实情境教学的在线开放教学平台,在平台内建立学生自我与平台内仿真情境下的人物对话模式,实现在线平台上语言纠错功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口语学习积极性。
2.口语教学模式的新理念。用“输入-输出”假说的理论助推口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明确口语教学仅靠语言输入是不够的,必须改变成以输出为重点的口语教学模式。要想使用输出的口语教学模式,首先要让教师建立口语教学输出任务的内驱力,也就是在教学理念上强调输出,在口语课程设计、教案编写、课堂实施过程和教学评价等环节都要建立以输出为主的教学理念。其次,教师的输出教学必须与学生的接受成正比,也就是说,教师的口语教学模式更新了,学生的学习接受方式也要更新成“输出驱动-输入促成”的口语学习模式。
3.合作的口语学习新理念。合作学习的首要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内在驱动力,在合作中形成一种互相依赖关系。在课堂教学与学习中,实现人人开口说英语,大胆说英语的环境。要实现合作学习的首要目的,需要教师和学生两方的密切合作。在教师层面,需要形成合作学习的任务教学方案,指导学生分组,并且设计口语合作活动的课堂教学内容,建立激励合作学习的评价标准等。在学生层面,建立积极接受课堂合作活动的内驱力,通过伙伴之间的紧密依赖与监督,完成口语交际活动,达到口语习得的最佳效果。
该机制以让学生输出语言,真实交际为目标,建立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的口语实践教学机制。在学校层面,要正视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薄弱问题以及客观存在,协调学校资源、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好的发挥各自的作用,保障口语实践教学机制有效运行。在这个机制中,学校的核心作用是协调关系,整合资源。所谓协调关系,就是让各部门都形成重视口语实践教学的理念,同时对英语教师或口语教师进行口语实践教学的考核,保障教师成为口语实践教学的第一责任人,从运行机制的源头上活起来。所谓整合资源,就是学校将校内外的国际化资源统筹协调,将学校搭建的国际交流平台资源运用到口语实践教学中,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分享国际化资源,尽可能的创造各种条件建立真实的或者仿真的场景服务英语口语教学。在教师层面,主要是要落实学校的口语实践教学机制和改革口语教学模式。教师要将口语实践教学机制应用到课堂教学,比如改进提问方式、设计口语会话、组织小组活动等以输出为主的教学活动。同时,还要积极指导学生在英语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进行口语实践,加强口语交际能力。在学生层面,积极倡导建立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训练口语的机制,通过在线开放平台或者教学资源库等,激发学生的口语训练动机和兴趣,逐渐形成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合作学习或自主学习的口语训练机制。总之,通过英语口语实践的教学机制,将学校、教师、学生形成一种集“立体式管理、教师口语教学、自主学习”为一体的运行机制。
跨文化交际是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有差异的人之间的交流,是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的交际。交际双方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的实时交际,除了语言能力外,文化背景的差异是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那么在口语实践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思维,掌握扎实的跨文化交际技巧,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呢?(1)要训练学生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的培育首先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要经常注意文化现象,并通过文化差异对比来增强文化的敏感性。教师从文化的角度对课文的讲解、语言表达的行为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跨文化教学,便于学生理解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和功能,最终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学生跨文化底蕴植根于语言能力之中,又超越了语言能力本身,不同的文化没有优劣之分。(2)让学生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掌握跨文化交流的技巧和方法。教师通过教授文化的差异性,并设计跨文化交际的场景,让学生掌握不同文化交际的技巧和方法。学生也要主动学习跨文化交际的知识,逐渐在口语实践中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 王娥.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D].扬州:扬州大学,2008.
[2] 韩宇萌.输出驱动——输入促成理论下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3] 徐桂丽.合作学习理论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上的应用[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31-33.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轨道交通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6SJB880060);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RC2016101)
李成明,男,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G712
A
1674-7747(2017)30-0021-03
[责任编辑 王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