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高职与应用本科一体化课程体系
——以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为例

2017-01-28 14:15杨文新
职教通讯 2017年30期
关键词:技能型电气工程应用型

杨文新

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高职与应用本科一体化课程体系
——以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为例

杨文新

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通过“3+2”分段培养“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应用本科生为例,探索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课程体系根据高职和应用本科职业能力的分层要求而定,且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使人才培养既不脱离职业教育的轨道,又满足不同培养阶段的学生实际需求。如此,不仅能够综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促使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又能达到一贯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目的。从而推进高职与应用本科的衔接,为高职与应用本科分段培养提供一种思路。

高职与应用本科;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职业能力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公布了强化高端制造业的国家战略规划“中国制造2025”,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这一国家战略政策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层次偏低,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我国的高职教育被定位在专科层次,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对一线操作员工的要求由单一技能上升为综合技能,同时,对参与技术创新和研发也提出了更多要求。《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建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专家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也指出,要“拓宽高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进入本科学校应用性专业继续学习的渠道,鼓励高等职业学校与行业背景突出的本科学校合作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

随着工作岗位对劳动者技术要求的提升,以及经济条件的改善,高职大专毕业的学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对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形成内在驱动力。一方面,很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长期追求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模式造成办学同质化严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毕业生过剩,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企业又招不到需要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若将这些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对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将为它们成功转型,与其他本科院校差别化发展开辟新的途径,也使职业教育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衔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一方面,可以为企业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可以为技能型人才构建升学通道,满足他们提升学历的需求,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而应用型本科还可继续衔接应用型硕士和博士,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结构体系,打通整个高技术人才培养的通道,实现专家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合培养“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毕业生为例,实行“3+2”分段培养模式,高职阶段学制3年,本科学制2年,为了保证本科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的出口设置灵活。学生完成高职阶段的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可获得大专毕业证书,通过转段考试,成绩合格的学生,可转入本科继续学习,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可选择就业。

高职与应用本科衔接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职业教育理论界与实践领域也在不断探索改革中。高职与应用本科衔接涉及到高职与本科院校、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院校与企业等多方的利益,需要兼顾与协调。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高职与应用本科衔接涉及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课程体系的建设等一系列问题。

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关键

分段培养不能单纯考虑以升学为目的,而忽视人才培养的质量。衔接专业的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可能全部达到本科院校的转段要求,毕业生需要有两种不同的出口,因此,高职本科“3+2”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应分段实施,课程内容应分段设置,并形成一体化课程体系,从而保证各层次分阶段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成为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关键。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分层次定位

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办学的定位同属于高等职业教育,它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总体方向上是一致的,都是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只是在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层次上两者有所不同,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按层次不同可分为高技术高素质劳动者和工程师两个级别。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岗位的高技能人才,相当于是高技术高素质劳动者,应当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职业技能,为满足上岗条件和较快适应上岗要求,毕业前应至少取得一种国家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而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应是面向行业的高素质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即工程师,则要求学生应该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较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毕业前应要求学生取得不少于两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且至少一项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考核要求须达到高级。

(二)人才培养模式分段实施

我国的高职专科教育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在高职教育领域取得的成功经验,形成了以技能培养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讲授知识以够用为度,着重理论的应用,而不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

应用型本科则是高职教育层次的提升,不能单纯使用高职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或本科“宽口径、厚基础”的学科培养模式,而应是两种模式的结合,在强调理论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基础上,同时,强化职业综合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技术问题能力的培养,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多证书”制。

高职与应用本科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一体化课程体系中应突出理论实践“一体化”为主的课程设置,并强化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等形式加强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的对接,实现一贯制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高技能人才的核心是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已成为职教界的共识

究竟什么是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学术界长期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学者匡瑛(2010年)基于不同视角分析了职业能力的不同内涵,梳理了包括“职业能力即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即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即职业潜能”以及“职业能力即情境性的综合能力”的不同心理学派职业能力内涵,也比较了美国以人格为本位的职业能力观、英国以资格为本位的职业能力观、德国从岗位能力本位的职业能力观走向复杂关系中的职业能力观、日本从素质本位的职业能力观走向注重适岗的职业能力观、法国以知识为本位的职业能力观以及澳大利亚以整合能力为本位的职业能力观等不同国度职业能力观的差异性。[1]德国职业教育学家劳耐尔(F.Rauner)在能力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关于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能力发展阶段及学习范围的理论,描述了从初学者到专家的阶段、条件以及学习范围。[2]

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已成为国内外职业教育界的共识,随着高职教育对职业能力培养的日益重视,职业能力内涵在横向和纵向上都得以丰富和拓展,职业能力的整合观和发展观顺应了瞬息万变的时代发展需求而得以认可,职业能力的“整合性”与“发展性”理论对高职与应用本科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用职业能力“整合性”和“发展性”理论指导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职业能力的“整合性”,它既不等同于一般性的关键能力,更不是特定的任务技能的重现,而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一种与具体工作情境相联系的复杂的素质结构,由知识、技能、态度、经验等组成。[3]在人才培养实践中,按照职业能力的“整合性”理论,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从内容划分,职业能力可分解为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部分;从内涵划分,职业能力又包括核心能力、职业基础能力、职业关键能力和跨职业能力等四个方面。在构建高职与本科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同时,还应结合职业能力“发展性”特征,完成与专业、岗位相符的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能力衔接。[4]按照职业能力的“发展性”理论,职业能力又是分级的,可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和专家级四个等级。

以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为例,高职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是维修电工和各种自动化设备及生产线的安装调试员、生产操作员、运行维护员,在职业能力分级中属于中级;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是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管理等领域工作的工程师,在职业能力分级中属于高级。基于国家职业分类基础上的国家职业标准,是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提出规范性要求,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可分别参照国家职业标准的维修电工中级和维修电工高级标准设置课程体系。

对电气自动化专业就业岗位群所需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进行分析,按照职业能力内涵进行划分,核心能力是指人们职业生涯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是其他能力形成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例如交流表达、数学应用、信息技术、外语应用、合作创新和解决问题等能力;职业基础能力主要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相关职业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职业关键能力主要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相关职业所需关键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跨职业能力则是培养学生从事与本专业有关联的其他专业(即同一专业群中的某些相关度较高的专业)相关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培养的都是高技能人才,其核心为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与本科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基于职业能力的“整合性”和“发展性”,按照职业能力内涵进行划分,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分层次和职业能力标准的分级进行设置,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四、高职与应用本科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职业能力划分以及“3+2”分段培养的特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平台课(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实践课和专本衔接课。

(一)高职阶段课程体系的构建

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政治、法律、大学语文、高等数学、高职英语、体育、心理健康、职业规划、职业沟通与团队合作、就业与创业指导等课程。

专业平台课和专业核心课是学生获得高职阶段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课程。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平台课和专业核心课主要参照维修电工中级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同时,参照电气设备安装工,电器产品维修工以及电工仪器仪表装配工等职业能力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进行构建。

专业平台课和专业核心课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实践课”的形式,实践课时占总课时比例≥50%,以培养高职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高职的专业平台课主要包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机械制图和C程序设计等课程,实践课包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和机加工等实训。专业核心课主要包括单片机、PLC、自动检测、交直流调速、电力电子、现代供配电和现场控制网络等课程,实践课包括维修电工、单片机、PLC、控组态与人机界面、自动生产线和柔性生产线等实训,以及顶岗实习Ⅰ、顶岗实习Ⅱ和毕业设计。

根据国家《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维修电工等职业的人员,实行就业准入制度。从事该职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基于以上原因,高职毕业生应取得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在高职阶段开设专业选修课,是考虑到高职生毕业时存在部分学生提前就业的分流可能,因此需要进行专业知识的拓展,以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高职阶段专业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依据关键能力和跨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由学院统一开设,学生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各要求达到3学分,累计至少达到6学分。[5]

高职阶段第6学期的教学计划安排分为上下两个半学期,前0.5学期为顶岗实习Ⅰ阶段,后0.5学期为顶岗实习Ⅱ阶段。3年专科阶段结束,选择提前就业的同学参加顶岗实习Ⅰ阶段+顶岗实习Ⅱ阶段,准备升本的学生前0.5学期安排衔接课程的学习及转段考试,在最后0.5学期参加顶岗实习Ⅱ阶段。转段考试通过的可进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考试没有通过的以专科学历毕业并就业。

为了使学生具有本科入学素质要求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衔接课程可选择将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二门公共课程,电路、电子技术二门专业基础课程以及自动控制原理及应用一门专业课程定为衔接课程,在内容和深度上参考本科课程教学标准进行教学和考核,学习成绩作为本科的入学条件。

(二)本科阶段课程体系的构建

两年应用型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应着眼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拓展和归纳提升,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还要增强实践环节的贯通衔接,注重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发展能力以及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6]对于电气工程专业来说,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强弱电并举的宽口径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实现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本科阶段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大学物理、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教育、就业指导与创业等。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是本科阶段专业知识形成的主体,旨在形成从事专业相关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可参照维修电工高级、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来构建。

本科的主要学科基础课包括电磁场理论、电机学、电气工程基础、电气工程设计与识图、微型原理及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系统工程导论、智能控制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以及专业外语等,实践课主要包括数据库、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实训。

本科的主要专业主干课主要包括计算机控制、电力电子、电气工程概论、电机传动与控制、电气与可编程控制、电气测试技术、现代控制理论、工业数据通信与控制网络、DSP、嵌入式系统、机器人、计算机仿真、运动控制系统和过程控制系统等,实践课主要包括运动系统控制、过程控制系统、机器人、电气工程师基础训练等实训、控制系统综合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为了提高学生对职业的适应能力和可迁移能力,根据电气工程专业的就业岗位分析,以及学科的相关性研究,本科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可参照诸如新能源、电力、计算机技术等行业的相关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来构建。以电力专业方向为例,其专业方向课可包括电力系统分析基础、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及电保护原理、电力系统自动化、高电压技术、电力市场和雷电防护等。以新能源专业方向为例,其专业方向课可包括可再生能源及其利用、光伏科学与工程、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能源系统工程、风力发电原理和风力发电场等。本科学历毕业前应考虑要求学生取得不少于两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例如维修电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和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

[1] 匡瑛.究竟什么是职业能力——基于比较分析的角度[J].江苏高教,2010(1):131-134.

[2] 徐国庆.职业能力的本质及其学习模式[J].职教通讯,2007(1):229.

[3] 陈鹏.职业能力观演变的历史逻辑及其理论述评——基于能力本位教育与培训发展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6):36.

[4] 陈金力.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2014(11):17-18.

[5] 徐清华.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模式构建的实践研究[J].轻工科技,2014(12):79-80.

[6] 檀祝平.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3(24):80-83.

2015年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中职-高职-应用本科衔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改革实践”(项目编号:2015JSJG301);常州大学高职教育研究院2015年重点资助课题“高职本科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常州市为例”(项目编号:CDGZ2015022)

杨文新,女,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电气工程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及教学。

G712

A

1674-7747(2017)30-0005-04

[责任编辑 王继国]

猜你喜欢
技能型电气工程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提高电气工程预算质量的对策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PLC技术的应用
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PLC技术的应用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人工智能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