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静
区域职业教育合作背景下常州高职园区课程共建共享的研究
方静
区域合作共建共享职教课程是国家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的要求,常州高职园区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国家大力提倡创新职业教育区域合作机制和深化区域内职业教育合作的大背景下进行课程的共建共享,对提高区域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不仅意义重大,而且迫在眉睫。常州高职园区合作推进课程共建共享的优势在于政策有引导、政府有支持、共享有基础、共建有实力,但课程共建共享还处于摸索阶段,存在较多的难点,需要利益相关者及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高职教育;常州高职园区;课程共建共享;区域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区域合作在全球各领域展开并不断发展,区域合作是顺应形势、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对于区域合作的相关概念以及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合作,2012年,胡秀锦在其《区域职业教育合作模式与实现机制研究》一文中,对区域职业教育合作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区域职业教育合作是各区域以自愿为基础,按照扬长避短、形式多样、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人脉关系的作用,突破地区、部门的限制而形成的部门之间和学校之间在生源、教师、信息、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实训基地等方面相互作用的行为和组织。[1]
职业教育的区域合作,如果以自愿为基础,那么,其合作行为的深度与广度及有效性必将大大削弱。必须以政府牵头,区域内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在职业教育的各领域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以此为基础建立长久稳定的职业教育合作。因此,笔者认为,区域职业教育合作是政府牵头,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专业和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实训基地等各方面资源共建共享,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相互促进的集约化办学原则,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合作,形成稳定的合作模式和健全的合作机制,从而促进区域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导向决定着职业教育发展的性质、方向与形式。我国政府从1998年开始,推出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区域合作的政策,如《关于加快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1998年)、《国务院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年)、《关于开展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的意见》(2003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4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等。这些政策主要是为了充分发挥和利用东部地区和城市的优质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及就业优势,对口支援西部地区和农村的学校,进行跨区域招生,开展本地、异地职业学校联合办学、联合招生,并积极帮助农村和西部地区学生在城市和东部地区就业。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2014年)这两个政策,主要涉及中西部职业教育合作问题,指出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走合作办学之路,开展学校管理、教学改革、教师培训与交流,深化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资源共享等。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创新职业教育区域合作机制,不仅要完善东中西部对口支援机制,还强调了深化区域内职业教育合作,鼓励各地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平台,协调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率先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推动职业院校跨省域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培训教师、合作开发课程、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共享教学科研成果。这些政策的推出,为区域职业教育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指明了合作的方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把提高办学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的思想。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能否办出职业教育特色,其关键在于专业设置是否体现行业特色。课程是专业的基本构件,课程由其独有的六要素构成:课程的目的、课程的理念、课程的知识体系、课程的教学模式、课程的教学资源和任课教师。[2]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应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确定明确且具体的课程目标,采用先进的课程理念,搭建合理系统的知识体系,形成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层次的教学模式,开发丰富多样的课程教学资源,最后由作为课程建设六要素中枢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层次实施课程教学的过程。
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基础建设,做好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可以带动课程六要素的建设,如改变教师的教学思想,适应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模式;围绕行业岗位工作需求,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促进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推动教材、实训室建设和课程资源平台搭建;推动师资队伍建设,从理论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与此同时,还可以提高课程效果和教学管理水平,使之不断科学化和规范化,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又是不断发展的,而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即便是已建成的优质课程,也需要随着行业的发展而进行不断更新。
常州高职园区采用“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资源共享,市场运作”的原则,园区由6所省属院校组成,面向全国26个省、市招生,实行学分跨校互认、学生跨校就读、教师跨校互教、多校共同培养学生的方式。目前,常州高职园区已成为国家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江苏省示范性高职教育园区建设单位,是全国首家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显著特色的大学城。
经过多年的发展,常州高职园区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图书信息资源、体育场馆、学术交流中心、学生实训中心和学生实验室等硬件基础资源上的共享与共建相对比较好,如常州科教城东区实训中心的共享,经过几年的运营,其管理运作已经非常完善;而在师资队伍、专业课程和课程资源库等软件资源上的共享与共建则相对困难许多,进展效果不理想。目前,仅仅做到公共选课资源共享实施计划、学分互认计划、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考级资源共享计划等方案;科教城东区部分实训课程组建开发团队,统一开发实训模块、技能考核标准及配套教材;以及在本校师资缺乏情况下聘请其他学校教师作为兼职外聘教师。[3]
由此可见,常州高职园区院校进行课程共建共享的合作必须且迫切。课程共建共享可以共同推动师资队伍能力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合作开发课程,促进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推动教材、实训室建设和课程资源平台搭建,能解决常州高职园区在师资队伍、专业课程和课程资源库等软件资源上的共享与共建困难。从而真正实现区域的职业教育资源在软硬件方面都能得到合理配置,以及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2014年之前,与区域职业教育相关的政策更多是偏向跨区域以及对西部和农村的对口支援政策,而2014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则强调了区域内职业教育合作深化,建立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平台,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培训教师、合作开发课程、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共享教学科研成果。而早在2011年,在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已经明确了加强省示范性高职教育园区建设,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集聚发展,推进经科教联动、产学研合作。加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技能标准和岗位规范,建立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标准和课程标准,形成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强化职业教育文化课程、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构建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常州高职园区在此时做好区域合作共建课程,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正是符合政策之举。
常州高职教育园区自立项建设以来,地方政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不仅在财政上大力扶持,还由常州市政府牵头成立常州科教城管理委员会,协同各院校进行宏观管理。园区管委会主要负责推动园区教育改革、规划建设、共享管理、协调发展和公共服务等,此外,园区管委会还着力构建教育、科技和社会共享的公共教育、技术和服务平台。在进行高职园区课程共建共享过程中,常州科教城管理委员会可以充分发挥其宏观管理作用,积极推动校校之间合作,实现各要素的资源最优化配置,做好规划指导、实施与监控,协调学院之间的关系,提高区域高职教育的社会效益。[4]
常州高职园区在规划、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以“资源共享、集约发展、共存共荣、集群竞争”为发展理念。在图文信息、实训中心等有形的硬件资源方面,已实现了共建共享并进入良性循环运营。而在课程、师资、管理和服务等无形的软件资源方面,则部分实现内外开放、资源共享,尤其是公共选课资源共享实施、科教城东区实训课程共建开发实训模块确定、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和职业技能考级资源共享实现。常州高职园区可以在此基础上,扩大课程共建共享的范围,整合院校专业课程的职业教育资源,利用园区内各院校的优势互补,实现常州高职园区内课程共建共享,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内五所高职院校均为省级示范教育园区高校,其中,国家级高职教育示范校和骨干校2所,建成国家级实训基地7个,省级实训基地19个,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实验、实训、培训、技术研发中心、检测中心100余个,建立校外实训基地700余个,校外就业基地1 000余个。园区各项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条件一流。各校平均开设50个专业,专业门类齐全,已建成省品牌、特色专业29个,拥有专职教师3 000余名,其中,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教师众多。五所院校所体现出来的人才、技术集聚优势,正是区域合作进行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所需,有这些实力作为保障,使得常州高职园区不同院校间同一专业同一课程的共建共享得以实现。[5]
[1] 胡秀锦.区域职业教育合作模式与实现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9):45-49.
[2] 冯婉玲,段远源.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初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115-118.
[3] 杨兴华,任爱珍.常州高职园区教学联合体资源共享体制、机制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6):86-88.
[4] 杨善江.动力机制:高职园区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运行的“发动机”——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为例[J].职教论坛,2012(12):25-29.
[5] 张春平.高等职业教育园区集群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集群发展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12):124-126.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区域合作推进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以常州高职园区旅游大类专业为例”(项目编号:C-b/2015/038)
方静,女,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酒店管理。
G712
A
1674-7747(2017)30-0014-03
[责任编辑 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