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导学方法在高校公共课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2017-01-28 08:48刘浩文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7年18期
关键词:总评公共课平时成绩

刘浩文,李 莉

(武汉大学 国际软件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在线导学方法在高校公共课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刘浩文,李 莉

(武汉大学 国际软件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文章针对公共课导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讨了传统导学方法的适用性,并进一步根据其在互联网时代的延伸和发展需要,提出了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实施公共课导学的方案。通过进一步收集公共课的作业交互数据,以及所参与导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数据,初步了解了平台的使用普及程度,并讨论了其在导学实践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最后综合分析了可能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在线导学;高校公共课;教学改革

一、高校公共课特点

高校公共课是高校公共基础课的简称,指高等教育中任何专业或部分同类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如《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课虽然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

在高校,公共课作为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由相关基础学科所在院系统一开设,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具有创造、创新、创业能力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与现在流行的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网络公共课相比,高校公共课虽然只面向校内不同层次的学生,但同样面临着学生人数众多、授课教师人数偏少的难题,此外对学生和教师有更高的要求。选择网络公开课的学员,往往凭兴趣在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展开学习,可以自主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当然最终能掌握多少就完全取决于个人。但对于高校公共课,学生并不是按照兴趣选择的,而是必须学习,并且学习完成后要做到考核及格,否则无法拿到学分,影响毕业;而教师除了精心准备、精彩授课吸引学生以外,通常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掌握程度,然后对学生进行考核。因此,不论主观兴趣还是客观原因,学生与教师之间必然存在互动需求。除了正常的课堂授课与学习之外,在必要的时候,学生还需要展开更多的自学,教师也应该给予适当辅导,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二、传统导学方法

传统的导学方法包括基于知识点的复习、基于题目或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基于实验或上机的辅导[1]。但上述方法,比较常见于中小学阶段集中式或一对一的应试教育场景,而在学生人数众多、授课地点分散、崇尚自由和素质教育的高校环境里比较少见[2]。

高校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展开科研工作,学生不仅仅是学习文化课,还要参加更多的社团活动、科研活动和竞赛,他们在精力都比较有限而且更加分散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组织大规模的集中导学,也不可能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导学,更多的场景是课后自学或零星的线下交流。

当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高校师生已比较能适应IT时代的潮流,传统的导学方法与形式在互联网上得到了延伸,他们之间可以沟通的线下渠道也变得更加广泛[4,6]。比如建立社群进行实时(QQ群聊)或非实时讨论(BBS社区),通过Email展开问题讨论与交流。

但存在的问题是:①所有上述互联网行为都是建立在主观自愿自发的前提下发生的,在精力和时间不充裕的情况下,很难长久坚持下去,影响最终的效果;②没有客观地记录或跟踪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行为,没有相对直接的方法来衡量教师的付出以及学生的活跃程度,影响教师的热情和学生的积极性,影响最终的效果。

因此,比较合适的方式是建立一种交互式在线学习与导学平台[3,5,7],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在平台上展开,不仅从主观上解决了师生互动的需求和渠道,也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师的工作量。

三、在线导学方法实践分析

1.在线导学方法实践说明

我们设计并开发了一个在线学习平台[5],从2014年开始以武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作为试点单位推广使用。

该学习平台主要特色有以下几点。

(1)以课程为核心,组织实施教学计划。由于培养方案不同,同样的课程可能被安排在不同的学院、专业和班级等教学实体单位中,在不同的学期(本文中用春季、秋季表示),每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和受众群体都可能会发生变化。这种以课程为核心来组织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的机制不仅解决了教师资源不足、学生分散的问题,而且有效地应对了教师的流动性和学生的异动性问题。

(2)分别跟踪记载了教师导学的证据以及学生学习的轨迹。针对教师,记录了其每一门课程的导学上线次数、上线时长、布置作业、批阅作业、问答问题等核心数据,可以作为核算教师导学工作量的重要依据;针对学生,也记录了其每一门课程的在线学习次数、上线时长、完成作业数,提出并讨论问题的重要数据,作为计算学生平时考勤和平时成绩的客观指标。

为了进一步贯彻和实施在线导学的思想,采取了以下措施展开公共课在线导学实践:

①在试点单位选取了语文类(《大学语文(一)》、《大学语文(二)》)、数学类(《高等数学(一)》、《高等数学(二)》)、英语类(《大学英语(一)》、《大学英语(二)》、《大学英语(三上)》、《大学英语(三下)》)、计算机类(《计算机应用基础》)、思政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共五大类11门公共课展开集中导学实践,覆盖最多的学生群体,聘请专业教师进行导学。

②将学生的自学情况与平时成绩挂钩,以鼓励学生使用平台、积极自学。目前,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例可以自由设置(默认为30%),而平时成绩又划分为登录次数、在线时长、发帖数、作业成绩、教师评分、测验得分六项指标。如果平时成绩满分为100分,则上述六项指标所占分值与比例可以自由灵活设置,只需满足总分为100分(总比例为1)即可,目前学院设置的比例如表1所示。

表1中,最高要求表示只要学生达到(超过)相应最高条件,则可以(最多)取得相应指标项的满分值,否则只能按实际完成情况进行比例计算得到相应指标项的分值,不仅防止学生刷数据,也客观地将学生在该指标上的分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浮动。另外各指标所占的比例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不同时期和阶段的需要。

其中登录次数(在线时长)表示学生进入某课程学习的次数(时长),而不是登录整个学习平台的次数(时长)。为了防止学生作弊刷数据,平台采取了相应的技术来鉴定学生是否反复登录,尽量做到公正客观准确。发帖数表示学生在平台中与同学以及教师之间互动的次数,同样为了防止学生发表与学习无关或意义不大的讨论,允许教师和管理员删除学生发帖,以实际有效的发帖数来反应学生的积极性和认真程度。作业成绩由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之后在教师评阅时给出。测验评分与教师评分,这两项指标目前暂时设置为0,但为将来教师主客观调节学生得分留下可能和选项。

③要求教师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并与课酬挂钩。比如,在学期初发布相关电子教案与讲义、参考资料,根据教学进度布置3次以上作业并及时评阅,期末发布三套模拟试题,每周安排2个小时的时间答疑并与学生交互等等。

2.导学效果分析

表2统计了最近六个学期以来,上述11门公共课在不同学期内的作业布置、完成以及评阅情况。

首先,每门课程的平均作业批次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并最终稳定在5次左右徘徊。显然学生群体的基数较大,如果布置较多批次的作业,教师的批阅任务量也相应放大,在精力不够的情况下,最终批阅完成率也较低,根据经验选择布置5次左右的作业量是相对合适的。

其次,不论是完成作业总量、人均完成作业数、完成率都呈现出先增加然后又回落的趋势,并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除2014春以外,学生人均完成作业率基本保持在20%左右,学生的人均完成作业数基本保持在1左右。充分说明,学生通过学习平台来提交作业的习惯得到了保持。

再次,教师批阅的作业总量也呈现出先增加然后又回落的趋势,并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除2014春以外,教师批阅作业的完成率则保持在90%以上。

综合分析以上数据,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作业布置、完成、批阅的交互活动,已经开展的比较活跃而有成效。

本文进一步选取了笔者所导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讨论对象,列出其导学数据如表3所示,并进一步分析其导学效果。

首先,在2014年春,学生基数最大,但是由于是首次使用学习平台展开自学与导学,普及率并不是很高,所以学生的平时成绩普遍较低。因此作为公共课导学试点的第一学期,并没有对学生的平时成绩做严格的要求,在平时成绩低于考试成绩时,直接将考试成绩作为最终总评成绩,因此总评不及格率反而最低。为了更好地推广学习平台以及鼓励学生与教师通过学习平台进行自学和导学,在后五个学期中,将更多考虑平时成绩的要求和影响。

其次,自2014年秋开始,连续三个学期,学生的考试成绩稳步提升,考试不及格率逐渐降低,总评成绩不及格率也逐年降低。

再次,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几乎每年春季学生比秋季学生的积极性要低。具体体现在2015年春及2016年春的学生平均上线时长和登录次数都远低于2014年秋、2015年秋及2016年秋的学生平均上线时长和登录次数,其平时成绩及考试成绩呈现出相同的规律,也明显低于2014年秋、2015年秋及2016年秋的平时成绩及考试成绩。

此外,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以及考试成绩综合得到。平时成绩的高低对最终总评成绩产生影响。比如虽然2014年秋的考试不及格率最高,但平时成绩也最高,折算对综合成绩的贡献率,使其总评不及格率得到了很大的降低,其降低幅度甚至远高于2015年春和2015年秋。而2015年春的平时成绩较低,导致这一学期的总评不及格率甚至还高于其考试不及格率。

显然,平时成绩的表现影响了学生最终的总评成绩,平时成绩越高,越拉低了学生的最终总评成绩不及格率。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在线导学与学习必要性和重要性。

当然通过六个学期的导学实践,也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由于目前每门公共课只安排了一位教师担任导学工作,而公共课的学生基数较多,教师的工作量较大。教师的精力显得不够充分,直接影响了导学效果,也间接影响了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建议每门公共课再增加一位导学教师,一起分担压力,或者采取每2000名学生配置一位导学教师的策略来应对不同群体规模的公共课导学任务。

(2)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春季的积极性远低于秋季的积极性。需要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并群策群力,研究出更加科学细致的平时成绩计算规则,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交互式学习,在提高平时成绩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真正学习到一些知识,对最终考试成绩产生蝴蝶效应。比如适度增加学生的发帖数要求;开放测验得分接口,逐渐从量的要求过渡到对质的要求;开放教师评分接口,给予教师一定的权限来调节学生分数等。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公共课导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讨传统的导学方法的适用性,并进一步根据互联网时代的延伸和发展需要,提出了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实施公共课导学的教学方法。事实上,将该方法应用在真实的教学辅助环境中,确实促进了导学老师、学生的开放互动和主动性,也间接证实了其有效性。

本文进一步通过收集分析公共课的作业交互情况,以及所参与导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数据,对平台的使用习惯、导学效果作出了初步的判断,也分析了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建议。

[1]“研发造就应用型人才的网络导学系统”项目组.基于“三步四环”的网路导学系统的研发[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7-15

[2]戴长雷,孙思淼.大学生学业导师导学方法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4):74-76.

[3]刘宇.基于Moodle平台的远程学习监控与动态评价[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

[4]王海英,赵艳琴,赵春民.高等教育中教师导学方法探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5(3):1-3.

[5]刘浩文,文卫东等.面向继续教育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9):44-46.

[6]刘建兴,楼晓明.高校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及导学方法研究[J].大学教育,2015(7):79-81.

[7]刘浩文,吴德敏,卢洪涛,李莉.交互式学习平台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分析研究 [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 (15):89-91.

(编辑:鲁利瑞)

G642

:A

:1673-8454(2017)18-0069-04

湖北省教委科研基金项目“网络导学与个人化学习平台的建设研究”(编号:2013019)。

猜你喜欢
总评公共课平时成绩
关于工科专业课平时成绩的思考
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平时成绩评定方法的探究
踏花归去马蹄香
让平时成绩回归本真
掀起盖头识面目,明确导向巧备考——2018年高考“语言文字与运用”试题总评
Factors Affecting Memory Efficiency in EFL
On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Vocabulary
On Memory Theory in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普通高校非体育专业体育公共课的教学反思
201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16题一题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