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学与实践相关问题的探讨
——浅谈鲍利斯·贝尔曼“钢琴大师教学笔记”

2017-01-28 08:11穆雅文
北方音乐 2017年13期
关键词:贝尔曼演奏者作曲家

穆雅文

(成都师范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钢琴教学与实践相关问题的探讨
——浅谈鲍利斯·贝尔曼“钢琴大师教学笔记”

穆雅文

(成都师范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本文以鲍利斯·贝尔曼的教学笔记为基础,结合自己在实际教学工作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就钢琴教学与实践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与探讨。主要从练习与演奏、演奏者,作曲家与乐谱、以及师生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入手,并结合学生在实际练习中遇到的问题与上课时的情况具体的阐述与讨论。

钢琴;教学;鲍利斯·贝尔曼

鲍利斯·贝尔曼是国际著名的俄罗斯钢琴学派出身的钢琴演奏家及钢琴教育家,现任耶鲁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在他所著的钢琴教学著作“钢琴大师教学笔记”中,他用他多年的舞台表演经验和教学经验在本书中总结了在钢琴教学上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笔者在阅读该书的过程中获益匪浅,在此浅谈一下自己对该书的一些理解与看法,贝尔曼在书中主要分为“在琴房”与“准备演出”两部分来谈论他对于钢琴教学的心得。而本文只就他在书中提出的某些教学观点做出探讨,不会具体按照书中的章节划分。

一、练习与演奏的关系

贝尔曼在书中提到“我认为将练习与钢琴演奏艺术分开是错误的,我深信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p.I)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在钢琴教学过程中,这也是会让学生经常感到困惑的一点,他们常常搞不清练习与演奏的关系。我在教学中见过的许多学生会在努力练习乐曲的过程中忘记练琴的初衷是为了演奏和表现好乐曲优美的音乐和丰富的情感。他们在练习的过程中太过于注重技巧与细节的把握,最后却失去了对音乐最原始,最自然的感觉,而后者才是钢琴艺术中最重要的核心部分;还有一部分学生的音乐直觉非常好,却不重视具体技术练习和对音乐细节的专注,导致他们缺乏能够把自己心中的音乐和情感表达出来的手段和方法;这两种状态对我们想演奏出优美并富有感情的音乐都有不利的影响。事实上,正如贝尔曼书中所说的,哪怕是非常著名的艺术家在他(她)的演奏生涯中也难免会再次遇到技术问题,(p.II)所以我不是很赞同一种说法,认为必须先在钢琴上“不带感情的”单独练习所有的技术难点,等到所有的技术都“过关”的情况下再去完整的演奏乐曲并加入情感。这种练习理念往往会导致学生在琴房不断的进行机械式的技术练习,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没有得到任何对音乐和弹奏钢琴的乐趣,在经过了这样长期枯燥的技术练习后,得到的很可能是死板的,机械的乐句跑动,扼杀了音乐本来的活力和生命。贝尔曼建议在练习乐曲时,哪怕是在运用节拍器的时候,也不要关闭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只是单一机械的弹奏,而是在打开节拍器的同时也要加入“适当的音乐性”,并不需要让自己弹奏的“每个拍点都要与节拍器的拍点配起来,而是要与大一点的单位相配,整小节或是半小节……”(p.123)这种练习方法保证了学生哪怕在技术练习的时候也不要丢失音乐性,能非常有效的避免学生在经过无数次枯燥单一的技术练习后丢失了情感,等到他们练习完技术,想要“打开音乐情感的阀门”时,却发现那种机械的弹奏已经被形成记忆和习惯,没办法改变了。(p.123)

对于音乐直觉很好,却缺乏技术手段来表现音乐的学生来说,就像贝尔曼说的“在钢琴上多花点时间吧”(p.183)。想要在钢琴上演奏出自己大脑中的音乐,就必须先花时间“了解自己的乐器”。(p.183)技术是通向音乐的必经之路,好的音乐要通过娴熟的技术来实现。这就是钢琴家们和钢琴专业的学生努力的在琴房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的原因。对练习和演奏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并在这两者之间互相平衡,最终才能在钢琴弹奏中获得好的效果。

二、演奏者、作曲家与乐谱

在弹奏乐曲时,演奏者与作曲家形成了复杂的关系,我们决不能跟作曲家的意图完全背离,只顾张扬自己的个性,因为演奏工作“并不是创造的过程,……而是再创造的过程。”(p.127)所以作为演奏者,我们必须尽量去发掘,寻找作曲家本人的原意,而不是自己随意左右所演奏的音乐。贝尔曼虽然有以上的观点,但同时他认为这并不意味着演奏家没有展现自己的创造力与个性情感的机会。由于现在几乎不可能有作曲家与演奏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所以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没有办法确切的知道作曲家的本意。而乐谱就成了我们破解作曲家原意的唯一工具,可以说乐谱是连接演奏者与作曲家的桥梁。但是因为记谱法的局限性,完全按照谱面来演奏音乐是不可能得到作曲家脑中真正所想的音乐。这就需要演奏者的创造力和音乐直觉来恢复作曲家脑中的音乐。贝尔曼认为,在对乐曲的风格和品位有一定深入地了解后,演奏者可以对乐谱进行一定的修改或添加。(p.128)至于如何判断自己对乐谱的修改或添加是否符合作曲家原意,我完全同意贝尔曼在书中引用的艺术史学家文森特.史库利的话:“我们必须‘意识到艺术作品凝聚着艺术家各种各样的经历,它们的含意是无穷无尽的,它们可以用任何不同的方法去解读,还能产生不同的诠释结果。艺术作品从来不会只包含一个真理——一个人类似乎害怕承认的事实——而是拥有多重真谛……’”(p.128)这意味着演奏者可以在深入了解音乐作品风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与情感,不要一味死守着乐谱上的标记。

三、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贝尔曼在书中结合了他在学生时代和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的经历,描述了他认为的“教之艺,学之技”。(p.181)我在英国伯明翰音乐学院求学的时候,我的导师Victor Sangiorgio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提问的方式启发我,希望我自己能够找到诠释音乐的答案,哪怕这个答案和他所想的并不相同。这种互动,平等式的教学方式让我受到很大的影响,它培养了我独立思考、独自寻找答案、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让我一直保持这种独立意识的习惯至今。Victor的教学模式让我对师生关系也有了新的认识。现在我在自己的教学中也尽量培养学生自己理解音乐作品,用自己的方式处理音乐的能力,鼓励学生产生和我不同的看法。贝尔曼在书中提到了相同的观点。他认为老师是学生的引导者,但不是塑造者,我们不需要“让自己成为最终真理的掌握者,我不相信世界上真的会有这样的掌握者,因为我不相信艺术存有最终真理。”(p.182)他也希望作为一名学生,不要被动接受老师的指导,完全“执行老师的指令”会失去学生自己的个性和对音乐的创造力,对于贝尔曼来讲,最高的夸奖是自己两个学生的演奏完全猜不出是一个老师教的。而想要达到这个境界需要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老师在听学生的演奏时,让自己起到“镜子”的作用,直观反映和评价学生的弹奏,并告诉学生弹奏时的问题,和应该注意的地方。而学生自己理解和消化了老师的建议,并把这些建议融入自己的演奏后,在演奏时找到自己的个性,把自己的个性尽量发挥出来。Victor在教学中告诉我在演奏时尽量用自己的感觉去处理音乐,而不是死记他给我讲过的话。这也是为了让学生能“甩开老师”,找到自己的个性。就像贝尔曼引用的中国古语“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p.191)能够给出让学生受用终生的指导和建议,也是我一直追求的境界。

四、结语

贝尔曼的“钢琴大师教学笔记”中非常系统和具体地写了从练习钢琴到演奏钢琴的各种技术技巧(包括音色,触键,运音法,乐句划分,时值,踏板等),音乐处理(乐曲背景,音乐结构,音乐风格等)以及练琴与演奏的一些个人心得。这些对于无论是钢琴学生或钢琴老师都有非常大的帮助。但由于文章篇幅所限,我只选择了其中的几个教学理念与观点来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建议想要了解钢琴演奏技法的细节和具体的乐曲分析等方面的读者阅读贝尔曼的原著。本文从上述三个方面探讨了贝尔曼对于这三个问题的观点与笔者的理解和看法,希望对没有阅读过此书的老师与学生有一些帮助,也希望能与阅读过此书的老师与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在书中得到的一些教学经验与学习技巧。

[1]鲍利斯·贝尔曼,汤蓓华.钢琴大师教学笔记[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J624.1

A

穆雅文(1989—),女,甘肃省兰州市,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键盘演奏方向。

猜你喜欢
贝尔曼演奏者作曲家
最后一片藤叶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唢呐演奏中的呼吸技巧及其训练方式探讨
蒙古国作曲家联盟访问团在内蒙古交流访问
眺望以爱为生的境界
长大可当作曲家
贝尔曼舍己救人“行为”及“方式”的合理性
眺望以爱为生的境界
程诺:我想成为钢琴作曲家
关于双排键电子琴即兴演奏学习方法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