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贝多芬《C大调奏鸣曲》(op.53)第三乐章

2017-01-28 08:11
北方音乐 2017年13期
关键词:三连音颤音大调

刘 丹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浅析贝多芬《C大调奏鸣曲》(op.53)第三乐章

刘 丹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贝多芬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集大成者,他在音乐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C大调奏鸣曲》在结构上有很大的创新。本文根据创作背景、时代风格以及对整首奏鸣曲的音乐分析和技巧难点等方面重点分析第三乐章。

三连音;颤音;控制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集大成者、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被称为“乐圣”和“交响乐之王”,在音乐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贝多芬一生命运多舛,在经历失聪之后,怀揣着对艺术的执着创作了巨作《第九交响曲》。

贝多芬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作“钢琴艺术史上的新约”。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生涯的转折点,也被称为《黎明奏鸣曲》,在传统奏鸣曲形式的结构上有所突破,第一、三乐章的连接部以及尾声都被大大扩展,整个乐曲以交响式的奏鸣曲形式表现出曙光熹微、万物复苏的晨景,它将社会的黑暗与斗争转化为对大自然的美好歌颂。其作品结构庞大、技巧华丽、乐思新颖。本文将根据创作背景、时代风格以及对整首奏鸣曲的音乐分析和技术难点等方面重点分析第三乐章。

一、《C大调奏鸣曲》概述

作品描绘的是一幅恬静优美的大自然景象,让人留恋其中。第一乐章主要以C大调为主题,E大调为副主题,在朦胧中透出灵动。展开过渡到第二乐章时,为了更好的连接第三乐章,内容独立的二乐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与一、三乐章相连,毫无断层感。第三乐章有着巨大的回旋曲篇幅,创造了流动甜美的主旋律,成为整个奏鸣曲的高潮。

1803年,贝多芬拥有一台可以弹出断音、颤音并且可以扩展音域的钢琴。这架钢琴下键更为轻盈,音色更为干净,为此他在这首钢琴奏鸣曲中运用了在当时看来非同寻常的演奏技巧。在听力逐渐衰弱后,贝多芬怀着对命运与艺术的追求创作了这首钢琴奏鸣曲。与此同时打破了我们对贝多芬作品“英雄性”2的以往认识,在这首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细腻的另一面。后期的许多音乐评论家称它为《“田园”交响曲》的先声、生活的颂歌。作品的第一、第三乐章具有时代轮廓的鲜明印记,尾声的扩展是贝多芬对奏鸣曲形式的又一新的探索。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第二乐章以短小的、序奏的形式把一、三乐章划分开,整个乐章充满着对光明和幸福的向往。

二、《C大调奏鸣曲》第三乐章结构、调性、曲式分析

第三乐章形式简单、朴实。采用德国牧歌式的回旋曲式。主题与插部紧密的连接在一起,曲调优美,体现了贝多芬奏鸣曲的人生观和具有“交响性”的特点。打破了最初的黑暗,随着高音区长时间的颤音,迎来渐进的曙光。

第三乐章是C大调,2/4拍,速度大致为中庸的小快板(Allegretto Moderato),典型的回旋曲式。采用A—B—A—C—A的结构形式,同时每一部分都作了扩展,变成A—B—A—C—A—B’一Coda的形式。A段主题;B、C段为欢快的舞曲形式;Coda是是全曲的华彩乐段。主题部分采用同名大小调的交替。两个插部的主题都以引子作为素材。第一插部采用连续三连音的跑动。在插部1 和再现部的连接处采用主题旋律;同时为第二插部做铺垫,第二插部采用两手交插演奏,低音区快速紧张的三连音衬托高音区的八度旋律,尾声在主旋律上展开在渐慢渐弱之后进入最急板。

三、《C大调奏鸣曲》的演奏及体会

在演奏一首作品之前不仅要有成熟的技巧为基础,更要注重对作品的背景、时代特征的了解,关注乐曲的情绪处理,之后再加上演奏者自身的体会便能更好的演绎作品。

第三乐章速度可由稍慢层层递进到coda的急板,演奏者应当选择自己能够掌控的速度。一味要求速度最后呈现出的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乐曲的主题部分以双手交叉的演奏方式为主,左手突出旋律声部,右手流动的弹奏低音十六分音符,控制速度与力度是表现音色统一与均匀的难点所在。左手跨越式演奏高音区的主题旋律时触键要清晰并有层次感,虽是高音区但也应采用慢触键的方式。

(一)有关三连音

作品中出现了大量三连音的快速跑动,展开部采用左右手交替的形式以双八度的主题为主旋律,另一个声部采用三连音快速跑动的方式加以衬托,不仅要有层次感的变化还需注意突出旋律声部。通过层次感的变化表现作者对“黎明”的期盼。再现部左右手三连音的同时跑动,不仅要求手指的灵活性还要求手臂手腕的放松。

(二)有关颤音

颤音的演奏是该乐章技术难点3,就三乐章共出现四次,每一次颤音的出现都会把音乐情绪推向高潮,coda部分的颤音是全曲最难的技术点。右手大指和二指持续近15小节的颤音,同时小指演奏高声部的旋律,左手为均匀的三连音。这种演奏极为注意的是控制大指、二指颤音时的音色、音量以及与高声部旋律的对比。触键敏捷是要求,慢练是基础,不可急于求成。加上踏板干净地切换,最终将全曲推向高潮。

(三)有关休止符

整个乐章出现了较多的休止符,休止符虽是空拍却也是音乐的一部分,不可大意。连接休止符的往往是弱音,无论休止之后的音乐情绪是推进深一层的“p”还是与之相反的“f”甚至“sf”,都阻止不了黎明到来之前万物蠢蠢欲动的神秘感。

总之,贝多芬作为伟大的音乐家为世界带来了无数音乐瑰宝,《C大调奏鸣曲“黎明”》第三乐章只是其中一段,但可以通过管中窥豹,从背景、结构、调性、曲式分析及演奏体会入手进行分析,从而表达出更好的音乐。

[1]禹晓.贝多芬《黎明奏鸣曲》主题分析[J].大众文艺,2011(02):24.

[2]林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情感特征表现的初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4.

[3]吴媛媛.贝多芬《黎明》奏鸣曲音乐学分析[J].大众文艺(理论),2009(13):40.

J624

A

刘丹,2014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2016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攻读钢琴演奏专业硕士。

猜你喜欢
三连音颤音大调
安东尼奥·罗塞蒂圆号作品《降E大调协奏曲》的演奏技巧分析
基于长笛演奏与教学中的颤音研究
美声演唱中颤音技术的运用研究
G大调随想曲
钢琴曲《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演奏分析
论“三连音”节奏型在朱良镇艺术歌曲创作中的运用特点*
论桑弗(SHUFFLE)节奏的训练
如何在高中音乐课堂中进行识谱教学
竹笛气颤音的认知与实践
浅析高校古典萨克斯管专业教学中颤音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