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西合璧的探索
——以歌剧木兰诗篇中的木兰唱段研究为例

2017-01-28 05:44修雪卿
北方音乐 2017年14期
关键词:中西合璧旦角女高音

修雪卿

(哈尔滨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关于中西合璧的探索
——以歌剧木兰诗篇中的木兰唱段研究为例

修雪卿

(哈尔滨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本文将从我国21世纪创作的民族歌剧《木兰诗篇》的研究中,探索民族唱法中的美声唱法影响,尤其是研究其对豫剧旦角唱法的气息支撑作用,将这些音乐中的特点,融入到木兰这个女性角色——女高音所采用的美声唱法与豫剧旦角唱腔的结合中。本土性的民族歌剧《木兰诗篇》对于民族女高音形象与气质的塑造,对于我国民族歌剧如何借鉴豫剧旦角唱法,融入西方歌剧范式、精神中,都体现出不同理念存在意义与表现方式的多样性特点。

歌剧;中西合璧;戏曲传统;民族精髓

一、歌剧《木兰诗篇》中中西合璧的题材特点

21世纪初期,我国的歌剧创作领域出现了民族歌剧《木兰诗篇》这部成功、富有深远影响力的作品。这部歌剧不仅走出了国门,还在此后的十余年间产生了三代表演者。我国二十一世纪创作初期,歌剧还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力,《木兰诗篇》的出现,不仅探索出了运用我国传统唱法结合美声唱法中的气息运用特点进行演唱的方法,还在这个创作过程中,促进了民族歌剧题材表达方式的形成。《木兰诗篇》全剧都是由我国著名剧作家刘霖进行整体策划、脚本设计、编剧的,我国著名作曲家关峡则负责对歌剧的改编脚本进行作曲。这部歌剧采用了我国著名文学故事、民间传奇性质的《木兰辞》作为创作的基本结构框架,在此基础上对主要事件进行矛盾聚焦,体现出了西方歌剧中传统的框架结构特点,具有结构方面的中西合璧特点。

首先,这部歌剧中体现出“女中豪杰”——同时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外题材共性特点。在这部歌剧作品中,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社会孝女——木兰替父从军的历史故事。为了凸显西方传统歌剧中的神奇色彩与浪漫型特点,在进行这个故事的表现时,还在其中穿插了关乎纯真的爱情、真诚的亲情、忠贞的国情等人文情怀。当前歌剧艺术发展中,中国题材的作品不断出现,交织了很多精神与文化内涵层面的因素。

其次,这部中国歌剧风格强调本土性的戏剧性设计,但关注西方歌剧中的戏剧表现程式。中国在过去歌剧创作中较多的关注西方歌剧的模式、形态与风格特点,这部作品与之有所区别的是,这部作品中出现在针对西方歌剧思维的借鉴、对其精神层面、戏剧焦点、表现方式的吸收更为集中。这种“求同”已经不是传统歌剧“同质化”的借鉴,出现了更为个性化的发展趋势。比如在《木兰诗篇》中,针对木兰英雄人物的表现已经不再是一种集中性的表达,而更多的是一种通过对不同故事情节与场面、情感的甄别,实现有选择的、多样性、多层面的聚焦与集中,在借鉴、模仿西方传统歌剧内涵表现方式与吸收歌剧表达精神的基础上,最后达到融合、创新、出新的个性化特点和民族性、本土性、独特性风格趋势。

再次,本部歌剧通过对我国传统民族女高音唱法的体现,对传统地域歌剧豫剧中的花腔旦角的演唱音色进行融入,并且保持了整体上的风格优势,具有独特性、个性化的特点。西方传统歌剧中的题材选择与中国地域性风格的作品有所不同。在西方文化中,采用美声唱法可以进行一切歌剧题材的演唱,在中国戏剧、戏曲中,这种题材关系到具体演唱风格、技法的选择与运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唱法的设计与选择,因此在演唱过程中还需要根据表现的内涵特点设计演唱的风格。这一点与美声唱法的广泛运用有所不同。在对这部歌剧与西方歌剧中题材的选择与唱法设计对比之后,可以看出中西歌剧二者之间的区别与个性化特点,是在共同特质基础上,进一步探寻题材与唱法的一致性的探索。因为木兰在故事情节中是个中原人,他的语言与心理、唱法特点,都体现出中原地域文化的影响。

鉴于这些不同歌剧中的各种因素的对比与不同点,《木兰诗篇》的题材特点,与西方歌剧中的题材设计、焦点设计、戏剧性体现等,都具有个性化特点,也体现出二者的共性借鉴与吸收。中西交融,首先是在歌剧题材与精神体现、内涵发掘、情感表达与演唱特色方面,展现出独特的西方歌剧精髓特征,在充分认识我国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基础上,提炼我国传统豫剧旦角表现及题材对演唱风格影响和技法。

二、《木兰诗篇》中西合璧的创作技法特点

在这部民族题材、唱法特点的歌剧中,首先展现出浓郁的地方戏曲——豫剧的音乐技法特点和创作习惯。这些在我国民族声乐创作中多次运用的装饰性技法和旋律线的旋法特点,也都体现在歌剧的调式运用、表现手法、以及特色技巧的运用等方面。作品中使用的民族调式、地域风格以及艺术审美等多个方面都体现出我国传统戏曲的特点;此外还对西方传统歌剧中的建构方式与音乐展开方法、思路进行吸收,从而创造出具有新时代特征、能够容纳更多传统、精华的、具有中西合璧特点的风格和作品。

其次,这部歌剧中的豫剧创作技法特点也传承了中华民族审美情趣、文化积淀、人文特色,尤其是采用豫剧中旦角唱段的创作技法特点进行歌剧气质的表达,与同事吸收借鉴来自于西方歌剧传统中的气息、共鸣、强调咬字吐字的饱满与音效,也是这部歌剧中较为中西合璧的创作特点之一。这部歌剧中的民族声乐唱段不仅在音乐风格、歌曲旋律的展开形态、观众对歌剧唱段的熟悉程度及审美表达等等,都体现出中西合璧的元素创新特点。

再次,在音乐处理方面,作曲家为了突出故事的真实性,将故事的地点——河南作为背景,音乐无比细腻、感人。歌剧《木兰诗篇》分别由序曲、第一乐章“柔板与叙事板”、第二乐章“快版与梦幻曲”、第三乐章“酒歌与思乡曲”、第四个乐章“俚歌、安魂曲与终曲”五部分组成。在这些不同的章节中,都有具体的人物、地域、场面,再现出一种较为真实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将河南豫剧唱法作为主要参照对象,考虑到了唱法与题材的信息一致问题。

总之,作曲家的音乐语言的运用是灵活而多样的,其素材有鲜明的民族性,得到国内外音乐界的肯定和赞赏,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尤其需要关注的是,作曲家成功运用豫剧元素创作歌剧《木兰诗篇》大部分的唱腔的做法,为民族女高音借鉴豫剧旦角唱腔提供了思路和依据。

三、《木兰诗篇》中中西合璧的唱法特点

《木兰诗篇》中融入传统的豫剧元素和旦角唱段的特点,更加丰富了本土歌剧的风格与气质探索。在采用多样技法,真实的体现出不同元素在作品中的运用合璧特点方面,唱法中的气息与咬字时最为关键的合璧因素。

其次,这部歌剧中的唱法特点也体现出对美声的再创造,也是通过将豫剧旦角演唱技巧进行作品的艺术体现。而且中西合璧,在演唱技法的结合方式与演唱中共鸣的具体比例方面比较协调,展现出综合性的风格特点。本歌剧木兰的唱段主要通过对民族女高音旦角艺术特征的聚焦与对传统豫剧中旦角的气息偏薄、演唱技法较为强调本嗓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吸收,通过对比研究两种唱法的共性与个性——在气息基础上,强调咬字、吐字的个性化,将两种不同的文化艺术、进行气息和咬字处理,运用不同的地域性特征,为民族歌剧《木兰诗篇》中民族女高音的形象塑造奠定基础。在唱法方面的中西合璧探索,不仅呈现出中西文化艺术特色相互借鉴与吸收,还在不断的丰富民族声乐与演唱技巧的过程中,进行演唱风格而方面的中西合璧新创造。

民族歌剧《木兰诗篇》中民族女高音借鉴豫剧旦角的咬字方法、旦角气息的用法、“真假声混合法”及其音色处理特点,不仅展现出对西方歌剧传统唱法的借鉴,还开拓女高音演唱的多元审美、提升女高音演唱的审美素养,拓展女高音演唱的审美视野,彰显女高音演唱的民族个性。

歌剧《木兰诗篇》音乐在吸收西方歌剧唱腔、唱法特点的基础上,融入了传统豫剧旦角唱法在《木兰诗篇》中的表达。这其中的女高音的演唱风格产生的影响是较为深远的。西方歌剧唱法中在气息托住、口腔打开的基础上强调吐字和咬字在《木兰诗篇》中的特殊音色意义,将美声唱法的女高音风格渗透现在豫剧风格与韵味体现中,无论对于《木兰诗篇》中女高音风格的浸润,还是对于豫剧行腔对《木兰诗篇》的熏染,对于拓宽民族女高音的表现方式探索,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深层内涵的揭示方面,都体现出了中西合璧的意义,为民族歌剧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1]张雪莲.民族歌唱家应注重向戏曲学习[J].戏曲音乐,2004(09).

[2]柳华方.戏曲声腔艺术在民族声乐演唱训练中的吸收与借鉴[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10).

[3]吴踊.浅谈中国传统戏曲唱腔对民族声乐唱法之影响[J].音乐美学2014(09).

[4]沈洽.音腔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04).

J822

A

修雪卿(1971—),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

黑龙江省文化厅艺术规划课题项目,课题名称:《我国声乐“中西合璧”的艺术探索研究》(立项编号:2016C032)。

猜你喜欢
中西合璧旦角女高音
探究戏曲旦角身段艺术特征
遥远和她女高音独唱
长空万里
——为女高音而作
爱心夜曲 (女高音独唱)
祖国,我是你的一首歌
梁素珍广东汉剧旦角表演艺术特色简析
中西合璧郎世宁
亦荤亦素
二人转旦角表演艺术之我见
马年拜读徐悲鸿《八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