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基层用心感受
——地市报做好“走转改”报道浅议

2017-01-28 06:20任小春
中国地市报人 2017年3期

□任小春

(大同日报社,山西大同037000)

立足基层用心感受
——地市报做好“走转改”报道浅议

□任小春

(大同日报社,山西大同037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2月19日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道德修养,保持一身正气。”习近平总书记这番话,实际上是对新闻工作者扎实做好“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工作寄予的殷殷嘱托。做好“走转改”是地市级报纸提升质量、吸引受众的“法宝”,而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解决好思想认识、激励机制、组织策划等问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创作出反映群众心声的作品,引起群众关注与共鸣的作品。

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走转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有效举措,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推动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然而,时下不少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将其束之高阁,没有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笔者经常翻阅的一些地市党报,刊发的走基层报道标题虽吸引“眼球”,但一读正文却颇感失望,字里行间反映出的依旧是官话套话,没有用老百姓的语言,没有吸引力、感染力。给笔者的第一感觉就是,作者或是坐在办公室闭门造车,或是深入基层不够。究其根源,实际上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这就需要新闻单位不断强化对“走转改”的认识。一是经常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通过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培训学习,让新闻工作者经受思想和精神的洗礼,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坚定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并不断地总结和提高。二是树典型、立标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选树接地气的编辑记者,把他们不辞辛劳、默默奉献,深入田间地头、部队边关、社区企业、生产建设一线,反映群众呼声,反映发展成果的事迹,进行推广、宣传和表彰。引导新闻工作者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看齐,自觉主动地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山西大同日报社连续多年开展了优秀编辑记者评选活动,收效颇佳。优秀编辑记者评选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走转改”的成效。经过逐级推荐、会议研究、张榜公示等环节,选出的优秀编辑记者群众认可、成绩突出。每年的记者节,优秀编辑记者会受到隆重表彰。评选活动激发了全社编辑记者的工作干劲,他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反映普通群众、发现基层英雄、关注百姓生活,亲身感受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感受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感受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效推动“走转改”活动的深入开展。

出台激励机制,促进“走转改”步入常态化轨道

只有走进基层,才能把握受众的思想脉搏,养成回应受众关切的创作风格;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知道老百姓衣食住行生活百味,也才能找到我们创作的着力点。密切联系群众,才会有更新更好的创作突破。然而,一些地市报社开展“走转改”活动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编辑记者不愿走基层或采写的问题稿件刊发受阻等。据笔者所知,编辑记者不愿走基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走基层“成本高”。一些编辑记者说,赴基层采访一个新闻事件,交通不方便,有时一去得好几天,采访成本太高。不如坐在办公室里打打电话,或到有关部门单位了解情况,就能写出好几条稿件。有的记者发现问题性新闻,进行了深入采访,但写出稿子由于涉及到有关单位却刊发不了,导致记者积极性受挫,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如果地市报要走出诸如此类的“瓶颈”,就要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要出台激励机制,鼓励记者沉下去,着力打造精品力作。制度管根本、管长远。要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上下功夫,要完善保障机制,从经费、车辆等方面为编辑记者提供保障、创造条件;要强化奖励机制,优先刊发来自基层一线的报道,设立“走转改”专项资金,对好作品进行重奖;要健全完善考评制度,在业务考核、业绩评价、评优评奖等方面向基层一线倾斜,把考评结果体现在资源分配上、体现在人才使用上,绝对不让积极深化“走转改”的人“心寒”。近年来,山西大同日报社出台激励机制,鼓励编辑记者深化“走转改”活动,有了一些收获。在头版显著位置开辟“走基层”专栏,提出走基层稿件优先选用的原则,引导鼓励编辑记者采访撰写此类稿件。提供了经费保障,为深入基层采访的编辑记者报销油费、过路费、住宿费、交通费,发放日补助,促进他们愿意下、下得去、住下来。对于走基层稿件在考核予以倾斜,提高稿费发放等级,让走基层编辑记者切实得到实惠。在这种机制的促进下,大同日报社近年来刊发了不少“散发着泥土芳香”、“带着晶莹剔透露珠”、“冒着袅袅炊烟”的新闻报道。报道的方式新颖了,群众的语言用得多了,让人感觉清心文风扑面来了。其中,不少作品入选省级、国家级新闻奖项。

精心组织策划,打造一批“走转改”新闻佳作

新闻宣传必须不断增强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要着眼于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改进作风,走进群众实际生活,走进群众心灵世界,用真心、动真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倾听群众意见、表达群众意愿。这就需要地市报加强组织策划,要围绕当前国家、省、市的重点工作和时下老百姓关心关注的衣食住行进行研究策划,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和才能,集思广益,拿出选题,制定方案,成立报道组,深入基层蹲点调研、撰写稿件。一是要将“走转改”活动与重大主题报道紧密结合,推动“走转改”活动深入持久开展。二是要将“走转改”与服务民生结合起来,增强服务民生实效。特别要借助“走转改”活动的开展,做好服务民生类的报道,如,将“走转改”与扶贫救困、与推进公益志愿行动结合起来,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同时,地市报要充分发挥领导带头作用,社长、总编辑都要参与到“走转改”活动中,主持重大“走转改”选题策划,带队赴基层采访;对刊发的相关稿件,要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点评,不断促进活动的深化。“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大同日报社非常重视“走转改”报道的策划工作,以做好做活“走转改”报道作为提升报纸质量的抓手,做到了周周有小策划,月月有大策划,有效解决了编辑记者无题可采、采访撞车现象的发生。每个策划都要列出时间表和任务书,确保策划的圆满完成;对重大题材策划,则要成立报道组,由社领导挂帅,分工明确进行采访。大同日报社所属的《大同日报》、《大同晚报》先后策划推出了“走基层·一线见闻”、“扶贫攻坚在行动”、“古都灯会进行时”等10多个“走转改”常态化专栏。编辑记者接到任务后,深入基层一线,挖掘现实素材、采写现场新闻,推出了一大批鲜活的“走转改”精品力作,引发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推进“走转改”活动,贵在走、难在转、重在改,需要我们不断拓展、逐步深化实践探索。只有让“走转改”成为新闻战线的工作常态,才能不断提高新闻战线服务大局、服务人民的能力和水平。总之,地市报要做好“走转改”报道,就要积极解决问题、扫清障碍、创造条件,让编辑记者深入基层,扎根生活,身入、心入现场感知,才能真正感受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也只有了解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洞悉时代发展的潮流趋势,为新闻报道打开视野和思路、积累鲜活而丰富的素材,才能真正采写出富有时代气息、地方特色、情真意切的感人佳作。

(编辑:高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