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富任淑静董艳
(廊坊日报社,河北廊坊065000)
廊坊日报社全媒体“中央厨房”的运营探索
□张宝富任淑静董艳
(廊坊日报社,河北廊坊065000)
河北廊坊日报社全媒体传播平台中央控制室(中央厨房)在2015年兴建,于2016年1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此后,经过多次升级现为国内最新版本:方正畅享全媒体采编系统2.11。以“中央厨房”为内容处理中心,廊坊日报社又相继建设了舆情平台、大数据平台、经营创收平台和智慧社区平台。“中央厨房”与这四个平台之间数据共通、内容共用,相得益彰,统称为全媒体数字综合平台(五大平台一体化)项目。
廊坊日报社进行全媒体改造之前,日报、都市报分别有各自的采编平台。两个采编平台并行但不互通,记者在新媒体发稿,需要单独发邮箱。这样,影响了发布时效,也达不到资源共享。“中央厨房”建成投入使用后,实现了三大功能:新闻资源的集散功能,全媒体全天候发布功能,调度指挥功能。
新闻资源的集散功能。“中央厨房”首要实现的是所有新闻资源的聚散功能。新闻生产的起点就是线索。基于移动端的工作方式,我们把所有的线索汇聚在线索平台之上。线索平台的内容包括我们最主要的官方信息,比如,宣传部、政府一些重要的政务活动通知。还有我们的信息集成员从网络上各种论坛、微博、微信所收集来的热点话题,以及400爆料热线电话接收的线索,还有各媒体收到的稿件以及线索邮箱。线索会实时上传到线索平台上。两报一网的记者可以用手机第一时间抢占线索,并开展后续采访。线索库与各个采访部门主任策划的新闻选题的互补,可以保证我们的记者有足够的资源。同时,这样彰显了我们专业媒体的优势,那就是凭借舆情系统提供的舆情热点排行,有针对性地指导选题。
全媒体全天候发布功能。记者在前线采访过程中随时可将稿件回传到我们的“中央厨房”稿件数据库。“中央厨房”稿件数据库分三大部分:记者的稿件进入自采稿库;通讯员稿件;互联网稿件(网络的一些重点内容由编辑来组织选用)。
我们对记者的要求是分三个时段回传稿件,梯次发布。第一个时间段限制在20分钟之内,到达现场,回传现场情况,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要素以及图片、草根视频等。主要供微博和客户端选用。第二个时间段限制在2小时内,记者奔赴现场之后,将采访内容简单回传。复杂内容带回报社,进行沉淀加工。这个时候,一个较为完整的稿件,将会呈现在我们的自采稿库当中。这个稿件可能通过我们的客户端、微信、网站来发布。第三个时间段限制在4小时之内。记者要完成一个完整的稿件,要有一定的深度,而且要有非常丰富的图片,甚至有经过制作的视频。通过20分钟、2小时和4个小时的规定,我们可以基本实现了新闻的发生地就是新闻传播的起点,新闻梯次全平台传播的目标。
调度指挥功能。很多的媒体现在已经有了报道指挥系统,我们的记者在哪里,我们后方的全媒体指挥员都会了解到。在重大选题时,例如每年的两会,后方坐镇指挥员就可以通过QQ、微信等网络上即时的通讯工具和视频直播系统,随时为记者发送视频或语音的要求,请前方记者把现场的情况汇报给后方,由指挥员坐镇“中央厨房”来调度采访工作。此外,当我们有跨媒体的联合采访,可以协调日报、都市报的记者,也可以协调新媒体的记者,可以协调文字记者、视频记者等等。这样充分发挥了全媒体中央控制室的这种协调指挥功能。这一点在遇到重大和突发新闻的时候体现得最好。
舆情平台实现全网24小时监测,敏感话题追踪,舆情分析和处置引导等功能,可对新闻选题提供参考,对传播效果进行监测,同时可为企事业客户提供舆情监测和舆情危机处置服务。大数据平台可对报社所有用户的数据收集、存储,监测用户行为,分析用户阅读需求和消费需求,实现精准推送新闻资讯和营销信息。经营创收平台实现对活动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和基于移动互联网支持的活动参与,达到活动成本降低,效率提高的效果。智慧社区平台立足满足社区居民物业、水、电、安保保修、查询、缴费等刚需,结合报社“中央厨房”传送的大量新闻资讯,有效缩短了新闻信息和服务到达社区居民的最后一公里。这几个平台的新闻信息全部来自于中央厨房的集中发送,有效扩大了传播范围,增强了影响力。
为了保证新闻快速地汇聚到我们的“中央厨房”,我们为一线记者配备了国内先进的移动采集设备也就是智能终端手机。记者可以利用手机随时领取任务,随时完成任务。同时,为一线记者提供流量补贴。
2016年,我们在报社的业务培训课上进行了三次移动采编方面的培训,由各个媒体优秀记者分享他们利用手机移动采编终端完成采写的心得,以及如何利用一些新的软件提高工作效率。这些软件包括了文字处理。比如,如何将在现场拍到的一份文件图片快速转化成文字稿件,然后经过简单的修改,传递到我们的全媒体内容库,还有一些视频的剪辑处理软件、语音转化文字的软件等等。这些软件可以将现场的文字、图片、视频,进行快速地处理。
文字经简单的设计加工在手机端也可以转化成图片图表,视频也可以加上一些表情或者字幕等。几次有针对性地培训之后,大大提高了记者的采写效率,自采稿库里的即时新闻成倍增加。相应地,我们的新媒体考核办法也因为记者的效率提高而三易其稿。
记者工作效率高的另一个原因是全媒体生产系统当中配备了内容的优选和推荐功能。记者可以按照他们所关注的领域,确定自己关注的网站、报纸等。这一功能类似于一个舆情搜索系统,我们在平台上叫它“蒲公英”。每个记者都有这样一个高参,每天为记者提供线索,还有网络热点,都会及时汇总到这个记者的视野内。帮助记者更专业地判断哪些是热点,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题。记者还可以将从网络上筛选的有用信息帮助采写,或者直接从援引系统推荐的内容作为新闻链接加入到他们的稿件内容当中。
实际上,记者完成了稿件之后,他的工作并没有结束,因为我们现在的新媒体是非常强调互动的,一个稿件一旦发布到了网端,那么它的效果马上就可以反馈回来。记者在这个时候就可以了解到他的稿件的网民接受程度,并且可以参与互动评价。
关于考核,记者的每一篇稿件进入采编系统将会始终对此稿件进行追踪,在哪一个时间点被哪个平台选取了都会有非常直观的表格式呈现,被哪位编辑进行精细的加工也有着非常详细的记录。同时,记者每个月完成的工作量,在月底的时候系统也会自动生成。
编辑同样和记者一样有一个“蒲公英”系统,可以为他提供新闻选题还有稿件选择。编辑本着分兵把守的方式进行分工。例如,新媒体中心,有网站的小组、微博小组、微信小组、客户端小组、视频小组等等。每个小组都会有一名核心的编辑人员把关,还有若干名编辑进行稿件的处理,最终还有总编辑定稿。这样可以保障稿件的安全性,同时保障内容选定和语言风格等各方面的一致性。
很多人都在说,报纸是非常稳妥的,因为它经历了三审把关,那么新媒体呢?可能更多的强调快捷,及时地把稿件发布,或许准确性、安全性会有所减弱。事实上,只要确定了很好的把关机制,在每个小组分别派一位核心的人员去值守,最终由一位总编辑来审定也是没有问题的。
编辑每天面对的基本上主要是我们的自采稿库,也就是记者提供来的原创稿件。因此,记者的稿件入库有着非常严格的把关程序:由他的主任进行一审把关。主任审核通过后,就会为这个稿件打上一个对勾。此时,编辑就可以调取这条稿件到自己的平台上去制作。廊坊日报社的8大类23个媒体之间的稿件的来源这个壁垒,即媒体间的壁垒已经被彻底打破了。一稿通用,实现了新闻梯次全媒体发布的目标。同时,我们的工作时序也进行了改变,以往纸媒的编辑通常是下午或者是晚上是主要的工作时间,新媒体也是通常在他们发布之后,从他们的平台上再取用这个稿子,现在第一时间发布的稿子是新媒体端的。新媒体的编辑也会按照记者们来稿集中的时间段进行划分,分成两班倒,下午四点半为白班和晚班的接班时间,晚班编辑值守到当天最后一条稿件发布完毕为止。
通讯员管理系统也是“中央厨房”的稿源管理一部分。这个系统内可以实现对通讯员进行精致化的管理,通讯员的稿件一次可以进入我们全媒体平台,由日报、都市报、网站的编辑选用,这样我们的触角延伸到了各个县区、各个部门。他们可以通过这种一次发送多媒体共享的形式将更多的有效信息传递给我们,改变了通讯员发一个稿件给很多的编辑,编前会碰头时才发现重稿。另外,通讯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到自己的稿件被哪个媒体选用了、在什么时候选用的、什么时候发布的等等情况。
总之,即使有了“中央厨房”,但“内容为王”仍不过时。丰富的内容仍然是坚实基础,“内容运营官”编辑(厨师)依然是关键,传播渠道、传播技术仍是重要保证。
廊坊日报社借助中央厨房的运用初步实现了六大目标:一是提高了发布时效,提高了传播效率。突发新闻不超过半小时就在官方微博上发布,重要新闻不超过两小时,就会图文并茂地在《廊坊日报》、《廊坊都市报》的微信、微博和客户端及廊坊传媒网上播发,特别是重大活动进行网络直播,书记、市长活动一小时内网上播发。二是拓展了传播范围。“以报纸传播为基础,以网络和系列新媒体传播为两翼”全新的传播格局,极大地拓展了传播范围,扩大了受众覆盖面,报社各媒体读者和用户总计达到100万个。三是加强了互动体验。通过媒体融合实现了与受众的交流、互动,强化了受众体验,2015年举办各项活动不下百起。四是丰富了资源线索。报社的官方微博、微信和廊坊云报客户端在向市民推送新闻的同时,也接收市民提供的各类新闻线索和互动留言。五是扩大了媒体影响力。由报社官方微博首推的环保小说《霾来了》、大气污染防治“蓝天行动”的相关点击量已接近1亿人次,网民转发、评论、点赞已有9800多条次,成为新媒体与传统纸媒互动、互推,影响力最大、最为成功的一次尝试。六是增加了经营收入。在推进融合发展、转型升级的实践中,不仅扩大了媒体影响力,而且实现了经营收入的增长。2016年,面对报业断崖式下滑,廊坊日报社多元发展、多级开拓,实现了经营创收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广告收入增长30%以上,新媒体经营收入顺势增长,整体经营收入增长1000万元以上。
廊坊日报社的新模式得到全国报协、记协的肯定,认为廊坊日报社模式特色突出,成效显著,与“萧山模式、温州模式”并称国内报业融合发展三大典型,具备示范性和指导性,决定向全国地市报推广。廊坊日报社《全媒体数字综合平台(五大平台一体化)建设项目》获得“2016中国报业融合发展十佳创新奖”。来报社参观考察的全国兄弟报社络绎不绝,2016年96家报社到我社参观考察。一些报社表示,廊坊日报社的经验适合地市报实际,可复制,可借鉴。
经过一年的运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应注意的问题。比如说,有一些线索可能会遗漏,是因为线索集成员提供的线索记者不感兴趣、觉得不好或者是不熟悉等等。有大型选题的时候,需要调动全媒体记者的时候,尤其是视频记者出稿的时候比较慢。一些稿子需要在微信端发布的时候,受到腾讯的制约比较多等等。我们开发了微电台和微电视台,把音视频节目通过我们自己开发的这个平台来导入微信、手机客户端。
廊坊日报社8大类23个终端发布的稿件以两报一网记者自采为主。目前为止,和我们所期待的以编辑为主,一个内容煎炒烹炸出各式各样的、适合各种平台发布的稿件,还要进一步努力。后者是我们今后努力追求的一个目标。能编辑出适合多个不同发布平台且特色分明的文稿是一种很高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编辑也是相对稀缺的,我们正在努力培养当中。
(作者之一张宝富系河北廊坊日报社社长)
(编辑:高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