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莹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
肖邦《b小调练习曲》(Op.25 No.10)情感特征探析
黄 莹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
本文对肖邦《b小调练习曲》(Op.25 No.10)的音乐风格语言和技法进行深入地剖析,展现了肖邦的音乐创作风格,从中揭示出此曲愤懑、悲凉的戏剧性情感特征。
情感特征;音乐风格语言;八度炫技
于润洋先生在他的《悲情肖邦》一书中对构成肖邦音乐的悲情内涵,从社会、心理和个人境遇诸方面做了全面深刻的分析,并归纳总结出“悲情肖邦”产生的四大“根源”:第一,祖国沦亡造成的巨大精神、情感创伤;第二,难以排解的、眺望故土的乡愁;第三,社会境遇和故乡亲人友人生离死别带来的孤独和忧伤;第四,爱情生活的打击在精神、情感上带来的伤痛。于先生上述的概括有助于对肖邦《b小调练习曲》(Op.25 No.10)这部蕴含悲情内涵作品的解读。
《b小调练习曲》创作于1832-1834年,是一部颇具悲剧色彩的英雄性史诗,我们从中感受到肖邦内心世界最深沉的表述。肖邦生逢在生活动荡的年代,在那个年代,任何一个有思想、有文化的人想要寻求精神出路都是很艰难的,特别是对于羁旅异国的肖邦来说,就更是步履维艰。《b小调练习曲》这部由复三部曲式结构写成的作品,具有器乐性与声乐性相结合的特点。第一部分是愤懑的激昂宣泄,充满了阴郁、激愤的情绪,抒发了史诗般的壮烈情怀;第三部分表现了爱国者并没有消沉和绝望,而是展现出化愤懑为力量的抗争精神。而第二部分则与前后两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音乐忧郁伤感,表达了对祖国和亲人的无限眷恋。《b小调练习曲》被视为一部情感发展的“戏剧”,全曲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具有强大的戏剧性张力。
在肖邦众多单一形象的练习曲体裁中,采用对比鲜明的双主题原则进行创作的作品的确并不多见,而《b小调练习曲》却是其中的一首。虽然是双主题,但是此曲由始至终却仅采用一种技术类型,即采用“八度炫技”来表现深刻的戏剧性冲突。此曲的八度技术包含以下几种形式,如双八度音阶和半音阶、双八度中夹杂和弦音以及八度旋律连奏。第一、三部分由始至终、持续不断地贯穿双八度进行,采用双手平行八度音阶及半音阶、双八度中夹杂和弦音来表现内心的激愤与不安,塑造昂扬激奋的英雄形象;而中间部分虽然同样是八度技术,但是音乐情绪却形成极大的反差。八度连奏渗透着悲凉气氛,平静抒情的情绪中带着哀伤的回忆和眷念。中部的音乐特点更反衬出前后两段痛苦愤懑的复杂思绪。
《b小调练习曲》采用火热的快板,2/2拍。第一部分(1-28)开始四小节的引子为双八度齐奏半音阶,低沉的音区、浓烈的色彩、严峻的气氛以及压抑的情绪交汇在一起,给人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肖邦在第3-4小节每组三连音的尾音上标记了重音记号,这种弱拍位置上棱角分明的重音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核心动力。铿锵有力的重音展现出英雄的豪情勃发,使全曲充满了坚毅的力量。经过前四小节由弱渐强的力度处理,第5小节主题以f力度出现,主题旋律的一系列重音使音乐显得挺拔刚毅。第9-10小节是第7-8小节的向上小三度模进,在调性上形成从b小调到d小调的离调模进。这四小节是全曲仅有的几处双八度音阶式的进行之一,粗犷的性格与浑厚的音响鲜明体现出愤怒的情绪。随后第11-12小节又是双八度半音阶式上行,带重音的减七和弦加之大幅度渐强,渲染出不可遏制紧张痛楚的情绪。第13小节以ff力度再次出现主题旋律,第13-16小节是第5-8小节的高八度模进,音区的提高使音乐显得更加激昂高亢。与之前相比,音乐在严峻中透出豪迈的情怀。第17-18小节顿挫有力的重音,使音乐增强了严峻的气氛。第21-22小节是全曲最令人揪心之处,通过双手反向八度半音阶及大幅度渐强积聚紧张焦灼的力量,将音乐步步推向第23小节,重属导和弦加深了音乐的紧张度和戏剧性。之后双手八度奏出一系列痛彻心扉的尖锐音响,体现出内心的纠结不安。面对祖国的沦亡,肖邦因为找不到精神出路而感到绝望至极,他用音乐发泄胸中的郁积。第25小节起,展开性旋律不断向上方攀升,音乐急迫,情感愈加激越,力度也不断增强。突然音乐在第27小节以全曲最强的力度fff在D7/bⅡ和弦上戛然而止,延长两拍之后出现的和声进行,悲愤的激情得到尽情宣泄。
中部(29-103)是肖邦抒情性的孤寂自白。八度旋律犹如生活中最淳朴的歌声,有一种淡淡、迷人的哀愁,鸣响着波兰流亡者的炽热灵魂,剧烈扣动着人们的心弦。肖邦似乎从令他愤懑的现实暂时逃离,来到一个充满梦幻与遐想的世界,他在精神上和情感上找到暂时的平衡。中部转到主调b小调的同名大调B大调上,音乐温暖柔美,明朗的色调透出一丝希冀和光明。深情、隽永的典型肖邦式旋律,在平稳舒缓的伴奏音型背景下做出细微的力度变化,在平和静谧中透着亲切和怀旧之情,诉说着对故乡亲人的眷念。只有音乐才是肖邦惟一可以逃避现实的地方,他用音乐尽情抒发背井离乡的孤独与寂寞。在淳厚凝练的诗情画意中,透露出对往昔的追忆。随着第43-45小节旋律的上行模进,情绪逐渐激动起来,不协和和弦的运用拓展了音乐的深度。音乐进行至第46小节突然停顿,仿佛歌者情到深处突然哽咽,在被延长的休止符后面,又从心底唱出悲叹哀怨的音调,音乐充满迷惘和淡淡的失落感。 第51-59小节旋律部分由原来的八度双音改为八度和弦,织体加厚。
由于中部的情感内涵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其调性转换非常频繁。其间出现多次离调,音乐蒙上了阴郁和不稳定的色彩。肖邦运用副属和弦、变和弦及重属导和弦,刻画出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第71-90小节与第51-70小节相比,只是个别的和声与节奏略有不同,如第61小节第三拍的和声是而第81小节的第三拍则是第81、84小节与第61、64小节相比,左手部分的节奏加密了。这些细微的区别不仅反映出肖邦构思的缜密,而且体现出他力图通过和声及节奏的变化来表现细微的情感变化。第90小节起出现10小节的属持续音(90-103),在低音区还反复出现“G-#F-E-#D-E-#C”,这是对之前忧郁情绪的进一步延伸,表现出内心的彷徨与不安。属持续音之后,“G-#F-E-#DE-#C”以八度的形式出现,经过渐强与加速,音乐逐渐激动起来,两小节之后转为双八度旋律,音乐骤然间变得急促、紧张起来,不可抑制的情感狂澜再次掀起,再现部随之出现。风起云涌的革命热潮再次席卷而来,痛苦和忧郁顿时烟消云散,代之以满腔的理想与豪情。
再现部(104-119)犹如钢琴诗人从梦中醒来回到严酷的现实。紧凑振奋的双八度下行音调以级进上行模进的形式,并借助渐强与重音向前发展,将音乐推到第107小节的主题再现,激越豪放的主题再次出现,蕴含着无比坚韧的意味。再现部热情奔放的主题变得愈加激昂,更富冲击性。第114小节采用双手反向进行,借助重音及由弱渐强的大幅度力度变化,将音乐推到第115小节的制高点,主题最后一次以坚定果敢的形象出现,表达了革命必胜的信心。
透过上述有关音乐风格语言和技法层面的分析,我们从中感悟到一个焦灼灵魂的呐喊。他愤怒与忧郁伤感的情绪已经转化为惊人的勇气和斗志,我们仿佛听到一个羁旅异乡的爱国者从心底发出的革命呼召。肖邦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已不仅仅是他的个人情感,而是彻底地融入并扩展至整个民族和社会层面的情感。肖邦通过其创造性的音乐语言表现了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审美境界。
[1]于润洋.悲情肖邦——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阐释[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黄莹(1972—),女,汉,福建厦门人,硕士,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博士,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