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党报暖新闻报道的三点思考

2017-01-28 02:01□舒
中国地市报人 2017年7期
关键词:赫芬顿日报稿件

□舒 畅

(大足日报社,重庆 大足 402360)

关于基层党报暖新闻报道的三点思考

□舒 畅

(大足日报社,重庆 大足 402360)

春风和寒风都想吹开人的衣服,最终春风依靠温暖的力量取胜。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温暖的激励比冰冷的谴责更有力量。

2015年初,有着多年媒体从业经历的阿里安娜·赫芬顿开始反思长期以来关于新闻的定义。2015年2月,赫芬顿宣布赫芬顿邮报社新的方针,专注于正能量新闻。已有的数据表明,《赫芬顿邮报》是Facebook上被转发最多的媒体,积极的故事是读者最愿意浏览和分享的。赫芬顿相信,人们想要更多建设性和积极向上的故事。

近年来,国内不少媒体开始寻找各个行业的“最美”,对那些温暖感人、激发人向善力量的新闻进行集纳,在传统媒体以专栏形式或在新兴媒体以专题页面形式推出,被称为“暖新闻”。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一位社会心理学家Lisa Williams从心理学角度解释这个现象:那些扯动我们心弦的事故、痛苦和不幸听得越多,我们越倾向于“撤离”,不再有那种强烈的愿望去提供帮助了。那么作为一名基层党报人,应该如何做好“暖新闻”,传递正能量的声音?笔者仅以2016年重庆《大足日报》暖新闻报道为例,做三点探索与思考。

重数量,增大“暖新闻”的用稿量

“暖新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社区的向上向善新闻,关注好人好事的新闻。这些新闻能够在人们愤怒、彷徨时,为他们提供前行的力量和指引,让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拥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跨越难关的勇气。

《大足日报》2016年共出版了243期报纸,972个版面,采用了近38000多篇(幅)稿件,除了时政、经济、言论等,各种“暖新闻”稿件占到了总稿件的30%,与上年同期相比有了大幅度提高。

在报道形式上,不仅有单条的稿件,还有系列报道、专栏,以及整版。

(一)在单条新闻稿件方面。记者通过深入基层采访,挖掘出一条条暖人心的稿件:关注长期为村民看病治病的“赤脚大使”尹国锋;呼吁为白血病患儿筹善款的一条小小微信;见到掉落水中的小女孩,毫不犹豫跳水救人的粟世万;为救一名陌生女孩,一个农民放鱼塘筹善款等,这些稿件经过《大足日报》刊登后,在读者中不仅引起情感的共鸣,也激发了读者向善的信心和力量。

(二)在系列报道方面。2016年,大足日报社围绕中共大足区委、区政府表彰的道德先进,慈孝好少年等,开设了“道德力量 时代精神”“慈孝榜样”“经开区:好人好事”“大足梦 实践者”等专栏,宣传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新闻故事:三十年来一直护理敬老院老人的李蓉;无论大事小情,都为村民跑路的村社组长刘大均;十多年一直照顾瘫痪爷爷的花季少女杨冬燕等,在读者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三)在专版方面。为了扩大“暖新闻”的报道形式,2016年《大足日报》开设了《特别关注》《新闻故事》《摄影》《视界》等专版,分别以文字、图片进行宣传报道。其中,包括高温下各行各业坚守岗位的“战士”;数十年来一直坚守在大山小站里的调度员;互相扶持,默默坚守的夫妻环卫工等。

多形式的组合报道,不仅增加了报纸的可读性,还让一幕幕具有爱心的事和一个个献爱心的人,真实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为之动容和感动,引领读者。

重策划,深度挖掘每一个新闻故事

2016年春,重庆市文明办评选的第44期“重庆好人榜”揭晓,大足区西山林场护林员陈仲伦榜上有名。《大足日报》首先对这条新闻发了一则消息对事件本身作了报道。

一个花甲之年的老人,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孤独、寂寞,忍受着对家人的思念,用36年的时间,种了10万棵树,走了10万公里的山路,把守山护林当作自己一辈子的追求,在巍巍玉龙山上坚守着。陈仲伦最终获得了大足区第二届道德模范、“重庆好人”等荣誉称号。

在读到这条消息时,笔者心潮澎湃。其实,在当今这个乱花迷眼的时代,许多人面对过多的欲望和选择,没有毅力,不能坚持,心浮气躁,急功近利,随意跳槽,其结果是干了“许多事情”,但这些事情都没干好、没干精。而陈仲伦无疑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让我们要朝着既定的目标和方向,不为名利所绊、不为声色所累、不为喧嚣所动,始终如一,最终也能在平凡的岗位上收获骄人的成绩。

然而,受体裁所限,陈仲伦的先进事迹并不能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于是,经笔者和编辑反复商榷,认为不能错过这么一个励志的“暖新闻”。于是,笔者前后数次深入西山林场、玉龙山采访,经过四次反复修改,最终形成具有新闻性、文学性的报告文学《守望大山》。文章从老人与10万株树——“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它们一天一天长大,我心里高兴”;老人与10平方米小木屋——“困难,抵不住我对大山、树木和林场的感情”;老人与10万公里山路——“每一条道、每一棵树、每一片林都在我心中”三个方面讲述了陈仲伦的动人故事。

文章刊发后获评《大足日报》好新闻奖,APP、微信及区内外媒体纷纷转载,社会反响强烈,影响广泛,受到高度好评。该文还获得重庆市第六届区县报好新闻(副刊)奖一等奖。

2016年,有记者微信中看到一条转发消息,内容是一名4岁的农村孩子患了急性白血病,由于家境贫穷,孩子的医疗费已经捉襟见肘,大家纷纷通过微信为这名孩子筹款。转发消息的是记者熟悉的一名儿科医生,记者第一时间就确认了消息的真实性。为了一个陌生人,许多人通过微信认识和熟悉了,这彰显了人们大爱无疆的精神。于是,在编辑的指导下,记者赶赴偏远山村,第一时间采访了患病家庭和转发消息的儿科医生,成文《小微信里涌大爱》。

文章见报后,引起了更多人的爱心捐赠,后来,患儿父亲专程打电话对记者表示感谢。一个小小的举动,也能攒聚巨大的能量,这是爱的延续。

《大足日报》的编辑、记者一直致力于暖新闻策划,传递更多的美好和正能量,让读者感受社会的“暖意”和爱心。

重渠道,发挥媒体融合优势

为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大足日报社先后建立了一报三平台,即《大足日报》、“掌上大足”手机客户终端、微信公众号和网站。在“暖新闻”报道中,这一报三平台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进行深度融合,让一条条暖人心的新闻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真实展现在读者眼前。

2016年12月,大足高坪镇中心小学年仅九岁的李春燕被重庆市委宣传部评选为“重庆市十佳孝心少年”。一个小小年纪的孩子,怎么会得到如此高的荣誉?带着疑问,记者对李春燕及其家庭进行了深入采访。原来,母亲去世后,父亲瘫痪在床,小小年纪的李春燕在家里帮助奶奶做事,照顾父亲,其孝老爱亲、品学兼优的事迹不仅感动了前去采访的记者,通过全媒体第一时间推出了李春燕的事迹,仅微信公众号点击量就超过了两万人次。人民网也转载了相关报道。

这样的深度融合报道立即得到了读者的“爱心”反馈。一时间,天南地北的大足以及异乡的爱心人士,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关心和关爱:有的捐献新棉被、课外书;有的捐献现金;有的委托第三方上门送资助金;还有大足网友帮忙发起了众筹活动;还有人亲自上门认领李春燕……“大足市民爱心满满,一直不断有人献出爱心,令人倍感振奋。”有网友在网站上留言关注。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以及各种宣传平台竞相登场的情形,媒体人的重要职责就是要坚持舆论的正确方向,真正担当引领者的角色,让一篇篇报道内容有魅力,发挥舆论引导功能。大足日报社一直这样坚持着,利用多种载体丰富报道形式,凸显新闻服务价值,同时,还将新闻故事个性化和故事化,使“暖新闻”温暖更多人的心。

参考资料:

1.田智辉,赵 .《〈赫芬顿邮报〉:互联网报纸的典范》.《中国报业》,2015年第3期

2.常江.《青年记者》,2016年8月17日

(编辑:高秉喜)

猜你喜欢
赫芬顿日报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灵感日报
灵感日报
《赫芬顿邮报》今年将入驻中国Huきngton Post to Expand to China This 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