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眉 周孟娟
(自贡日报社,四川 自贡 643000)
一份报纸温暖一座城市
——以《自贡日报》暖新闻报道实践为例
□杨 眉 周孟娟
(自贡日报社,四川 自贡 643000)
媒体是社会责任的守望者,暖新闻是媒体人的情怀,当人们在愤怒、彷徨时,这些新闻会为他们提供前行的力量和指引,对生活充满希望,拥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跨越难关的勇气。四川《自贡日报》作为城市党委机关报,用心关注百姓冷暖,用情抒写基层民生,大批记者奔赴基层一线,访工地、蹲企业、进社区,宿农家、话农事,走街串巷问民生,创作出一批“有温度”、“接地气”的好作品。《自贡日报》作为全国新闻媒体的一个典型缩影,其“暖新闻”实践,值得深入思考。
新闻的“温度”,就是新闻媒体的人文高度。做“有温度”的新闻,就是媒体从社会关照的角度审视和理解新闻现象,找到与基层百姓需求相契合的传播亮点。《自贡日报》作为城市党委机关报,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其暖新闻报道实践中坚守的新闻理念是:顶天立地,挖掘温度。
所谓“顶天”,首先就是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我国主流媒体一贯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因此,暖新闻作为一种报道形式,在我国媒体中一直有着深厚的现实土壤。只有把正确的指导思想作为引领,才能保持新闻事业发展的正确性,才能更好地做好各类温暖新闻。
近年来,《自贡日报》坚持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引领新闻事业发展,《“大接访”听民声解民忧》《龙湖远达社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瞥》《“诚信水吧”检验诚信》等一大批暖新闻,所讲述的故事主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为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这些新闻以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对生活的满腔热情,宣传报道改革开放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记录城市的日新月异,抒写盐都的勃勃生机,不断强化这座城市的感性力量。
所谓“立地”,就是关注人民群众的冷暖,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建议和诉求。新闻工作者只有把新闻写在大地上、写在人民心坎上,才能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只有把视角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才能彰显媒体的民生情怀和“平民化”本色。近年来,《自贡日报》“暖新闻”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搭建好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履行好媒体的社会责任,把选择新闻内容的视域回归到老百姓身边。如,《92位抗癌姐妹激情歌舞闪耀生命之光》《“自贡977,爱心在传递!”》等“暖新闻”,新闻的主角大多是普通人,他们的故事谈不上惊心动魄,却直抵人心。
新闻的“温度”源于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感,更源于媒体人对基层百姓的感情积累。《自贡日报》关于“杨八爷数十年如一日帮扶身边人”的系列报道,堪称“有温度”新闻的典型代表。贡井区牛尾乡人杨进强 ,被当地人称为“杨八爷”,曾搞过个体贩运,当过装卸工,后率家乡200多名农民工在成都经营“大西南建材装卸服务部”。多年前,他突遇困难时曾借一位初识朋友170元钱。为偿还这笔钱,他苦寻恩人21年,并将报恩之情逐渐化为无疆大爱。2006年,年过半百的杨八爷,出资在家乡筑堰坝、修水渠、建村道、帮扶“五保户”,负责赡养近百位老人,资助农村文体活动和众多贫困之人,累计金额达55万多元,在当地传为美谈。《自贡日报》刊登杨八爷的事迹后,感动了众多市民,在自贡市引起强烈反响。《自贡日报》趁热打铁,继续刊发《致富不忘回报家乡杨进强出资带乡亲观灯》《解囊帮助贫困村民出资修建基础设施 六旬老人义举暖人心》《6旬老人出资2万元组织37名老人旅游》《拳拳报恩心 殷殷敬老情“杨八爷”向市康乐中心老人献爱心》等大批稿件,引起了社会的强烈震动,掀起一股学习杨八爷的风潮。
杨进强荣获2010年“感动自贡十大人物”、2011年“第二届自贡市十大道德模范”、2012年“四川好人”等荣誉称号、“进强”志愿服务队成立……当学习杨八爷的舆论持续发酵,《自贡日报》顺势推出《杨进强老人热情资助双胞胎姐妹上了幼儿园》《68岁“活雷锋”入党》《七旬老人杨进强带头“创文”》《“进强”志愿服务队走进龙潭镇》,大力宣传凡人善举,在媒体的宣传下,众多单位及爱心人士参与到献爱心的活动中,杨八爷的事迹受到广泛关注,其家庭获首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
报纸的主要产品不光是新闻和信息,还有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主要体现在社会影响上。《自贡日报》这次凡人善举系列报道就将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发挥到了极致,也充分挖掘出了新闻的“温度”。
做“有温度”的新闻,要对基层百姓怀有真挚感情,从心底去理解基层百姓,通过记者的亲身体验,深刻领会他们的所思所想,切身体会出基层心理。媒体不仅要走进基层现场,更要善于发现基层现场的新闻点,提升新闻发现力。近年来,自贡日报社大批记者直奔基层和现场,发现平常生活中的闪光点,深入挖掘人物、故事、细节,将小故事与大主题结合,涌现出大量体验式“暖新闻”。
2013年7月,《自贡日报》推出“烈日下的坚守”系列报道,多名记者通过实地体验消防官兵顶着摄氏40多度室外高温苦练精兵、高新区高新物业道路清洁工人烈日下清扫、自贡东盐都大道景观施工师傅为保证道路两旁的花草成活在高温下工作好几个小时等,拍摄感动瞬间。2015年8月,入伏后的自贡,天气变得愈发酷热。炎炎烈日下,园林绿化工人们坚守工作岗位,用辛勤和汗水浇灌出城市的片片绿色,记者走上街头,采写出战高温特写报道《高温下的护绿人》。记者的体验式报道,不是“旁观”,而是亲身“参与”,不仅表现“我看到了什么”,还突出“我感觉到了什么”。感人的故事、生动的细节,原汁原味地展现了群众最朴实的语言,极具现场感和参与感。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群众就是大地,斑斓的生活就是大地。只有行走在基层,贴近群众,深入群众,才能挖到新闻富矿,直溯新闻本源。实践证明,只有深入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深入新闻现场,以敏锐的时代眼光提炼报道主题,以深厚的生活积淀丰富报道内涵,才能采写出有价值的新闻作品。
“有温度”的新闻不是简单地看新鲜看热闹,不是浅层次、一般化地反映问题,而应站在高处、胸怀大局来观察,发掘能够反映社会脉动、前进方向和时代精神的典型素材,加以生动深刻的充分报道,体现“走转改”的深度和厚度。
近年来,《自贡日报》推出了“凯歌跑企业”“老曹走田坎”“乐乐进社区”等特色专栏,进一步俯下身去接地气、沉下心来做文章。鼓励记者以现场体验和调研等形式,深入田间地头、城市社区、厂矿企业等基层一线,走进群众实际生活,走进群众心灵世界,重点关注推动振兴发展、三创联动、两学一做、党风廉政建设、脱贫攻坚等中心工作,具体深入到村、到组、到人,采写出了一批从微观看战略的作品。
“凯歌跑企业”——自贡作为老工业城市,众多企业在这里繁衍生息。这些企业凭借市场洞察力和开拓精神,在商业江湖中摸爬滚打,像小马过河一样,深一脚浅一脚,有的过去了,有的摔倒了,有的摔倒后又爬起来继续上路。不管结果如何,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值得我们去关注,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凯歌跑企业”由此诞生。这是一个带个性化的新闻专栏,是一次以记者的个性视角寻找经济发展共性的新闻实践和探索,自贡日报社跑工业经济的记者赵凯主持该栏目。赵凯立足于“跑”,用他的新闻眼光,触摸企业脉搏,感受经济体温,透过工业写出其后面隐藏的商业逻辑,把企业与整个行业的脉动连接起来,记录其发展道路上的艰辛,捕捉散发出的活力,《百年老店的“变”与“不变”》等稿件为读者讲述了一个个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企业故事,为自贡推进新型工业化展现基层影像,让读者从中感受到自贡工业经济的一丝丝呼吸。
“老曹走田坎”——自贡日报社记者曹湘黔生于农村,与农村有着不解之缘,自1990年从自贡市委讲师团调到自贡日报社,就当上一名“田坎记者”,一干就是20多年,写出许多受读者好评的新闻。“老曹走田坎”将“走转改”之舟再次驶向田野,老曹带着对乡土的热爱,用新闻视角去寻觅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把《“幸福家庭”的幸福故事——沿滩镇何永辉姜丽萍夫妻创业小记》《变儿时“小梦”为乡亲“大梦”——舒坪镇磨刀岭村4组村民李少华圆梦记》《辞掉“厂长”回乡当“羊官”——成佳镇返乡农民工付县平的“创业梦想”》《河水引上山浇出“幸福花”——大安区三多寨镇徐家村脱贫记》等一大批“田坎”新闻奉献给读者,温暖人心。
“乐乐进社区”——社区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是宏观社会的缩影。社区每天发生着新闻,或是感动的,或是感人的,或是有趣的。自贡日报社青年记者王乐乐,带着80后敏锐的新闻视角,走进社区,与大伯大妈交朋友,聆听大家的心声,立足社区小舞台,以“滴水里见太阳”的精神,去做好服务大文章,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挖掘出《半个世纪相守的“母女”情》《风雨中的“创文”情怀》《安居梦、创业梦、奋斗梦,个个温暖——市民怀揣小梦想》《点滴小事传递正能量——退休教师汤秀文义务服务社区13载》《爱心汇聚四岁女孩感受家的温暖》《慈爱相随永不言弃母亲照顾患病孩子十三载》《办实事 暖人心——马冲口街党员志愿者成服务主力军》等温暖感人的故事。
以上特色专栏有力提升了《自贡日报》的亲和力、传播力,不仅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同时也提供更多的价值诉求,让新闻表达成为思想表达,让新闻传播承载价值传播,也更具影响力,对社会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媒体是社会责任的守望者,“暖新闻”是媒体人的情怀,当人们在愤怒、彷徨时,这些新闻会为他们提供前行的力量和指引,对生活充满希望,拥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跨越难关的勇气。它点燃了人性中可贵的光亮,展现着人类最本真的善与美,它让读者感受良知和满满的正能量,也充分展现新时代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
(编辑:高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