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辉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广西推进精准脱贫研究
□罗 辉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减贫消贫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广西因受历史、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滞后。在精准脱贫中面临脱贫主体意识淡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难度较大、脱贫资金需求量大、产业发展不确定因素多、特色资源开发不足等诸多困难。因此,要在先天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精准脱贫,必须提高脱贫主体意识,明确主体责任,推广参与式扶贫;提高脱贫对象内生动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脱贫产业培育能力,构建现代特色农业体系;创新农村金融体系,完善金融扶贫风险保障机制;加大移民搬迁力度,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措施。
广西;精准脱贫;脱贫攻坚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消除贫困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国内外专家学者曾对这一问题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包容型增长减贫理念、参与式扶贫理念、权利贫困理论、合作型反贫困理论、涓滴理论、利贫式减贫理论等诸多理论成果和实践模式[1]。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贫困一直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开展农村扶贫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逾七亿人摘掉贫困帽子,贫困发生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80%以上下降到2014年的7.2%[2],“中国式扶贫”对人类减贫事业贡献巨大。但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与过去相比,现在农村贫困面虽然大幅减小了,但贫困人口多分布在“老少边山穷”地区,底子薄、条件差,难以分享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红利,成为脱贫解困中的“硬骨头”。为确保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作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的重大决策部署。
受历史、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相对偏低,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主战场之一。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叮嘱广西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对此,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积极贯彻党中央精准扶贫精神,及时作出了《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并配套出台了20多项精准扶贫政策,明确责任单位、完成具体时间、制定标准,并列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干部的绩效考评。
(一)理清扶贫思路,制定脱贫政策。提出了“两个确保”“两不愁、三保障、两高于、一接近”“五有四通”的脱贫总目标,先后出台了涵盖大数据平台建设、交通、水利、危房改造、移民搬迁、特色种养、工业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教育扶贫、培训就业创业、卫生帮扶、科技文化扶贫、最低生活保障、小额信贷、资产收益扶贫、“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关爱、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精准脱贫摘帽认定与激励等20项脱贫攻坚配套政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1+20”扶贫政策体系,明确了未来五年广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要工作措施和思路。
(二)精准建档立卡,明确脱贫任务。运用“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方法,按照“两入户、两评议、两公示、两审核、一公告”程序,组织25万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精准识别贫困户、贫困村行动。共识别出452.42万贫困人口、5000个贫困村、6.94万个自然村(屯)、2.46万个移民搬迁村(屯)并建档立卡[4],实现了“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电子档案”,不仅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搭建了工作平台,也为今后几年精准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争取多方资金,加强财政保障。脱贫攻坚,资金是重要保障。在“十三五”期间,广西全区拟筹措资金2000多亿元来实施脱贫攻坚“八个一批”“十大行动”,确保到2020年,完成易地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万人以上,全区5000个贫困村、452万农村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截至2016年底,广西区财政已下达54个贫困县专项转移支付约213亿元,占全区补助市、县(市、区)专项转移支付总额的52%左右;已通过本级财政安排22亿专项扶贫资金、筹措68亿元政府债券、17.52亿元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6亿元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共筹措落实并下达脱贫攻坚资金123.52亿元,相当于2015年全年扶贫投入的3.25倍[5]。同时,广西农投公司已经向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融资近60亿元投放到各市县,专项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建设项目,建立了财政扶贫投入稳定增长的新机制、新模式。
(四)突出脱贫重点,推进专项扶贫。研究出台了“八个一批”帮扶方案(扶持生产发展一批、转移就业扶持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教育扶智帮助一批、医疗救助解困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边贸政策扶助一批)和脱贫攻坚“十大行动”(特色产业富民行动、扶贫移民搬迁行动、农村电商扶贫行动、教育劳务创业行动、基础设施建设行动、科技文化医疗扶贫行动、金融扶贫行动、社会扶贫行动、生态补偿和产权收益脱贫行动、政策兜底和关爱服务行动),由各部门、各行业齐抓共管,共同推进各项专项扶贫。如在产业扶贫方面,大力发展桑蚕、茶叶、油茶、核桃、水果等富民特色产业,目前共投入专项扶贫资金6.5亿元,力争带动270万贫困人口增收;同时大力推进资产收益扶贫、旅游扶贫等符合广西实际的特色扶贫措施。
近年来,经过各级地方政府的多方努力,广西的精准脱贫工作虽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离国家设定的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脱贫工作任重而道远。贫困问题仍是制约广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精准脱贫攻坚战中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广西贫困地区多处于喀斯特地貌岩溶地区,土地贫瘠,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有29个县列入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滇桂黔石漠化区域,土地总面积8.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34.5%。贫困户中,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68亩,其中人均耕地面积0.3亩以下的有125.28万人,人均耕地面积0.3~0.5亩的有99.23万人,人均耕地面积在0.5~1亩的有134.9万人,人均耕地面积1亩以上的有92.88万人,水田占耕地的48.27%,但有14.5%即21.49万亩水田缺水灌溉[6]。
广西452万贫困人口中,大部分分布在54个扶贫考核县的7939个行政村中,贫困对象所在的区域非常集中,由于人多地少,各种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贫乏,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差,加上自然灾害频繁,以致广西脱贫致富任务比全国一些贫困地区更加艰巨。一些贫困户通过政府支持和自身努力,好不容易甩掉贫困的帽子,但由于脱贫程度不高,收入水平徘徊停滞在贫困临界线上下,没有实现根本的稳定脱贫。偶遇受灾年景、家人生病、子女上学或主要劳动力失业等情况,就又重新戴上贫困帽子,反贫和返贫演变成持久拉锯战。
1.脱贫主体主动性不够。精准脱贫的主体是贫困村及建档立卡贫困户,面对当前的脱贫攻坚,部分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高,脱贫顾虑较多,对“双认定”工作不积极。面对异地扶贫搬迁,部分贫困户安土重迁思想严重,不愿意搬。
2.帮扶主体思路不清晰。在精准脱贫工作中,结对帮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对帮扶主体的角色定位不够准确。部分结对干部认为,精准脱贫是贫困户和扶贫部门的事情,自己结对帮扶是被动的,缺乏主动性。少数结对贫困户也存在同样的模糊认识,认为自己不脱贫帮扶干部就完不成任务,存在“帮扶”等于“全包”的思想。
3.社会帮扶有效办法不多。有些帮扶单位对扶贫任务有畏难情绪和松劲思想,在解决贫困村根本问题上办法相对单一;有些帮扶单位因资源有限,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仅仅满足于逢年过节走访慰问一下;有些结对帮扶干部对贫困户大多也只是提供一点慰问金、赠送一些生活用品。对贫困户更为关心的增收、创收问题缺乏对策。有的扶贫项目则脱离实际,无法实现“造血式”扶贫,难以使贫困群众脱贫摘帽。
1.政策设计有待完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配套资金难以筹措。一些部门在下达扶贫资金、涉农项目时都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而贫困县的财政紧张,无法落实配套资金,致使不少项目无法落地。(2)技能培训限制多,无法实现“双赢”模式。(3)新建市、县改区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其帮扶问题亟待重视。(4)现行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过低,保障不了当地群众基本生活所需。
2.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措施有待完善。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投入最多、优惠力度最大的政策,主要由各县负责实施,以集中安置为主。广西全区100万移民搬迁对象中有93万是集中安置,面临较多问题:(1)村内搬迁和新建村搬迁的小型安置点,仅是将群众从生产生活条件较为艰苦的半山腰搬迁到山脚或公路沿线。原有的生产生活条件没有得到改善,群众增收创收、脱贫致富比较困难。(2)依托县城、产业园区、乡镇实施搬迁的安置点,由于贫困地区大多缺少企业和项目,产业带动能力弱,本地就业人数有限。仅笼统计划通过外出务工、发展三产等方式解决,操作性不强。(3)分散安置政策由于没有操作细则,实施部门不便操作也不主动,与集中安置相比,群众得益少,难以实施。
1.中央财政资金扶持力度需强化。广西贫困面大,扶贫成本高,攻坚难度大,必须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予以支持。但是,广西经济发展落后,自身财力紧张。近几年,广西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排名在全国倒数第3,连续四年在全国8个民族省区排倒数第一[7]。在精准脱贫中,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对贫困人口因素考虑不够,没有把贫困人口数量作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的重要因素,广西获得的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与广西贫困人口数量不匹配,资金短缺成为阻滞农民脱贫致富的首要因素。
2.金融扶贫措施需完善。金融支持对产业扶贫至关重要。广西贫困地区大多是大石山区,土地少且零星分布,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没有较为成熟的产业支撑,难以发挥金融支持服务作用。由于各级担保和再担保融资体系不够完善,扶贫开发融资主体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同时,由于自身发展能力较弱,创业意识淡薄,家庭劳动力不足和创业产业项目缺乏等原因,一些贫困户对申请扶贫小额信贷的积极性不高,加之获取小额信贷条件多,要求高,手续繁杂,农民难以获得足额信贷。而有一部分贫困户贷款动机不纯,不是为了自身发展生产,而是为了转借给他人放贷等。政府希望通过普惠金融,增加贫困户收入,实现脱贫的初衷没有达到。
1.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发展产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以政策扶持的方式帮助贫困户发展种养产业,实现脱贫致富是全社会的共识。但由于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加上改革开放后有能力、有发展条件的人员一般都外出打工,留守人员自身条件较弱,生产经营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为主,规模小、效率低,品质不保证,市场竞争力不足,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弱。为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各地都在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合作社”等生产方式,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农业龙头企业少,覆盖面不够宽、产供销带动能力缺乏的问题比较突出。
2.边境优势资源有待开发。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是广西的基本区情,也是广西的一大优势。广西边境线有口岸12个、边民互市贸易点26个,该地域气候温暖,生态良好,交通便利,适宜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休闲生态游、冬季度假旅游、候鸟式养老等旅游业态。但由于不能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无力改善住房,缺乏旅游接待能力,无法开展体验式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旅游服务业,旅游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产业优势,边民无法从边境旅游中获取收益。另外,在边境贸易方面,边民互助组织缺乏竞争力,货源单一,边民从互市贸易中得到的利益不多,创收能力有限。
3.农村电商作用有待发挥。发展农村电商有助于推动农村工业品下行、农产品上行的双向流动;有助于改善贫困地区农业传统种养模式;有助于发挥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经济。但是农村电商要发挥作用,需要农特产品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经营,需要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广西目前的现状离上述“三化”要求还有很长距离,95%以上的农村“最后一公里”配送能力欠缺,且农村发展电子商务的专业人才稀缺。
减贫消贫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广西贫困地区因受历史、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滞后。要在先天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打赢脱贫攻坚战,重点要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细化各级政府、帮扶单位以及贫困村、贫困户在精准脱贫中的责任,明确帮扶责任重在“帮”,而不是“包”,精准脱贫的关键是贫困户的内在自觉而不是外部力量的推动。建立以扶贫绩效为导向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机制,把“大水漫灌”变成“滴灌”。强化责任链、任务链,在总结现有扶贫工作督查经验的基础上,定期或不定期地组成督查组,或委托第三方力量,开展明察暗访,督促检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任务,促进扶贫工作取得实效。加强宣传引导,创新学习制度,充分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加强精准脱贫工作的宣传报道,提高精准脱贫主体意识。突出贫困户在精准脱贫中的主体地位,切实从“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增强贫困户的脱贫主体意识和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将扶贫项目“下沉到户”,以此来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1.强化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在村级产业选择上,各具特色。可根据村自身资源禀赋、地理区位、市场需求等因素,因地制宜的选择既具地方特色又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以村级产业发展带动贫困人口增收。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第六产业”,打造地域品牌,提高知名度[4],增强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
2.培育绿色生态产业。一方面,推进绿色发展,对原有经济系统进行绿色改造,以绿色益贫式发展提升区域性经济发展能力,以此来实现经济结构的重塑,转变发展方式,通过农牧业与加工业、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推动广西经济最终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破解脱贫瓶颈。另一方面,实现生态资源资产化,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推动地区间、流域间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创新,激发以增强区域性内生动力为核心的绿色益贫性发展[4],实现生态脱贫一批。
3.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重点包括生产型职业农民、服务型职业农民和经营型职业农民。生产型职业农民指的是掌握一定农业生产技术,有较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直接从事园艺、鲜活食品、经济作物、创汇农业等附加值较高的农业生产的群体。服务型职业农民则需掌握一定农业服务技能,并能够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而经营型职业农民要掌握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强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同时拥有一定的资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工作。
1.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而现代化需要适度规模经营及专业化社会分工合作。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组织关系,由龙头企业进入农村,负责供应种苗、肥料、饲料和种养技术支持,保价收购。农民成立合作社,组织农户对接企业,协调农民统一种养,农民只要按公司的要求做好种养管理,所承担的市场风险大大降低。鼓励支持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组织农民开展规模化、专业化产业经营,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
2.推动农业服务社会化。借鉴北方小麦收割机跨区作业运作模式,建立区域性的农事服务平台,培育社会化的农业专业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整地、播种、施肥、病草虫害防治、收获、干燥等全程农事的专业化服务,以专业服务提高效率,降低农户的劳动强度。对接合作社,在土地不流转的情况下实现规模化生产。
3.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一批与贫困群众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有竞争力的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一批专业性、竞争力、辐射力、带动力强的涉农深加工企业,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
4.改革农业补贴机制。把农业补贴从补粮食、补土地,转为补贴专业化农事服务组织,支持农事服务组织购买农机具,建设农事服务基地,开展一条龙农事服务。支持企业、科研院所等研制适用于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高效率农机装备和技术。
5.发展民宿旅游,推动乡村特色旅游。一是理顺边境旅游市场主体关系。引入旅游龙头企业,对边境旅游进行整体包装推介,乡村成立旅游合作社,组织边民与龙头企业对接,参与旅游接待,提供旅游服务[4]。二是挖掘旅游资源,形成边境休闲旅游带。利用沿边的各类旅游资源,开展沿边公路自行车比赛、漂流比赛、公开水域游泳比赛、定向运动比赛、徒步穿越比赛等活动和旅游项目,让游客在沿线不同地段都有不同的体验,把游客引进来。三是帮助边民改善住房发展民宿旅游。用好用活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鼓励群众迁入边境地区,并对沿边村庄进行整体改造,建设院落式住房,发展庭院种植和休闲观光农业,满足体验式旅游的需要[6]。四是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旅游舒适度。对沿边公路进行提档升级,完善旅游配套设施,硬化村屯道路,提升旅游安全舒适度。五是改善医疗条件,保障游客特别是养生养老游客的医疗服务需求[8]。
6.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产业,完善农村现代物流体系。鼓励和支持物流企业加强与各类专业合作社和涉农企业合作,打通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鼓励发展冷链物流运输系统,为特色农产品提供包装、仓储、运输、投递的标准化、定制化服务。发挥职业教育作用,免费开展电商技术培训,培养电商技术人才,提高电商服务水平。
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在金融服务和产品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重点推动扶贫小额信贷、“双联贷款”“双业贷款”“两权”抵押贷款等业务,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发展之需要。各级政府作为金融扶贫发展的主导方,要不断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利益均衡和补偿机制,使供需双方消除矛盾、更好对接。在担保方面,可通过组建政策性担保公司、成立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既为金融扶贫服务对象提质增信,又可帮助银行分担风险;不断创新贷款担保方式,适当放宽担保物范围。对长期租赁土地经营权、宅基地、林权证等新型抵押物,经产权确认、公证部门公证并具有长期所有权后,可发放抵押贷款,以解决企业贷款担保难问题[8]。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但广西部分农村地区因自然、生态环境相对恶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加之贫困人口居住过于分散且偏远,就地帮他们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过高,移民搬迁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有效方式。但根据以往移民搬迁中出现的问题来看,移民搬迁的难点主要有两点:一是贫困户搬不起。二是搬迁后生计的保障问题。如何控制搬迁成本,让贫困人口“搬得起”,如何根据贫困人口的实际状况确定搬迁方式,让他们“稳得住”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考虑到搬迁人口在家庭结构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应因地制宜采取梯度搬迁的方式。对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的贫困人口,通过提供技能培训和工作岗位的帮扶,使其搬迁到城镇;对于劳动能力缺失或只能以农业为生的贫困人口,可以提供适应当地条件的农业和非农产业扶持来就近集中安置。对生态保护区和恢复区的贫困人口,则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通过生态补偿、退耕还林补贴等方式来增加当地贫困人口的资产性和工资性收入[9]。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实现,成败点在于精准脱贫。正如木桶理论所言:一只木桶盛水量的多少,并不取决于该木桶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木桶最短的那块木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农村,没有贫困地区的脱贫奔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10]。广西因其先天条件的不足,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要在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精准脱贫,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症。
[1]李 鹍,叶兴建.农村精准扶贫理论基础与实践情势探析——兼论复合型扶贫治理体系的建构[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5(2):26-33.
[2]张 玉.在社会治理中实现精准扶贫[EB/ OL].http://gs.people.com.cn/n2/2016/0518/c360943-28354695.html.
[3]2015-2020广西脱贫时间,精准扶贫户的脱贫规划[EB/OL].http://www.smilegogo.com/dangzheng/ 39040.html.
[4]杨 浩,汪三贵,池文强.少数民族地区精准脱贫进程评价及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7):148-152.
[5]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广西财政筹措资金主动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EB/OL].http://www.gxcz. gov.cn/gxzzzzqczt/gzdt/jgdt/201606/t20160629_58006. html.
[6]钱学明.发展边境旅游,实现扶贫固边[EB/ OL].http://www.gxzx.gov.cn/45/2016_9_23/45_94207_ 1474623862362.html.
[7]罗 晶.广西财政厅厅长黄伟京谈脱贫攻坚:压力之下,更需精准理财[EB/OL].http://www. cfen.com.cn/tjzzl/201606/t20160621_2333611.html.
[8]甘团粒,欧文忠.甘肃庄浪县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现状与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S2):133-136.
[9]汪三贵,刘 未.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中国农村反贫困的新思路[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10-115.
[10]李 宏.关于西藏和四省藏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考[J].西藏发展论坛,2015(6):45-49.
F323.8
A
1004-1494(2017)05-0115-06
2017-06-23
广西社科基金项目《城乡统筹背景下广西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15DGL004)的阶段性成果。
罗 辉,女,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公共管理和“三农”问题。
责任编辑 陆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