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习近平的知青岁月感知人民领袖的成长

2017-01-27 04:43中共云南省科技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
创造 2017年11期
关键词:梁家知青陕北

中共云南省科技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第40期中青班学员

从习近平的知青岁月感知人民领袖的成长

黄丕铂中共云南省科技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第40期中青班学员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以访谈实录的形式,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期间,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里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是我们进行党性锻炼和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驰而不息,久久为功。陕北七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生的宝贵财富,使他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从一个迷茫的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成长为一个有抱负的年轻干部,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为他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出身革命干部家庭,血液里流淌着红色基因。榜样的力量,严谨的家风,使他对共产党对人民有着与生俱来的崇敬感和亲近感。在陕北父辈们长期战斗过的黄土地上劳动生活七年,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使他对父辈们革命的艰辛有了更加细致深入的体会和认识,对陕北这片养育了中国革命的黄土地和人民群众产生了深厚感情。这种精神上的滋养、心灵上的冼礼、思想上的升华,进一步坚定了他的共产主义信仰和永远追随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福利的理想信念。为此,他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和10份入党申请书。由于当时他父亲在政治上受到冲击,他的入党志愿经历了一波三折,但他执着的追求,艰苦的磨练,群众的信服,终于使他入党的愿望得以实现。成为党员后,习近平总书记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无论工作岗位和条件如何发生变化,他坚持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信念始终没有改变。因此,陕北的七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牢固树立一心为民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七年,也是他政治上走向成熟的七年。

二、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

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时时处处都可以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爱学习、善学习、会学习和活学习的情况。他从北京到他知青生涯的落脚地梁家河,给人最初的深刻印象就是“搬了两个沉垫垫的箱子。”“后来都知道,这两个箱子里装的都是书。”在七年的知青岁月里,习近平总书记除了每天像当地的村民一样下地劳动赚取工分外,始终坚持就着马灯看书到深夜。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一直没有中断过自己的学习。与此同时,他还很重视知识的活学活用,带领村民打淤地坝和建沼气池,就是典型的例子。

“腹有诗书气自华。”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使习近平总书记积淀了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而且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他后来的治国理政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切实践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在七年的知青岁月里,习近平总书记从城市到乡村,从过去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到普遍艰苦的生活环境,从以往基本没参加过体力劳动到长年累月地干各种农活,所有这些转变的跨度都是很大的。但他很快就融入了陕北农村新的环境,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练,同乡亲们一起劳动、生活,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了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

到知青生活后期,绝大部分知青都离开了,而习近平总书记因为父亲受到迫害而走不了,以至村里最后就只剩下他一个知青。面对当时的情况,经过认真思考后,他想的不再是个人的命运和前途,而是怎么做好村里的工作,怎么能让群众的生活好起来。在担任梁家河村支书后,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设沼气池,解决了当地缺柴烧的问题;还办了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以及磨坊等,切实解决了村民们一系列的劳动和生活需求问题。正如梁家河村民所说的那样,“无论近平当年是我们村的支部书记,还是现在是全党的总书记,他的心一直都在我们老百姓中间。”七年的知青岁月,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切切实实地践行了更好地为人民做事情的信念。

总之,陕北七年的知青生涯,是习近平总书记思考人生、思考中国、思考中国共产党的第一站,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党、治国、治军思想的原点,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插队的“好后生”一步一步成长为党的领袖的人生起点,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为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梁家知青陕北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走进梁家河
知青岁月
刘文西陕北过大年
A new diagnosis strategy under the PMC model and applications①
梁家河岁月
党建地图·陕北
梁家河
沉淀过的知青岁月是首歌——第一届长三角知青文化出版工作联席会议侧记
把根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