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湖南省伦理学会年会综述

2017-01-27 01:34余露
伦理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湖南师范大学社会转型湖湘

余露

2016年湖南省伦理学会年会综述

余露

2016年12月23日至24日,湖南省伦理学会学术年会在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召开。本次年会由湖南省伦理学会、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湖湘伦理学研究院(筹)联合举办。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80余篇,来自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16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年会,与会人员围绕年会主题“社会转型与发展伦理”从多领域、多层次展开了深入的探究和讨论。

一、湖湘伦理学

在社会转型时期,湖湘的伦理学者如何承接前辈学人的智识和担当、抓住历史契机创建湖湘伦理学派,是此次年会的一大关切点。

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教授指出,中国近代历史上,湖南人才辈出,但多是军事人才、政治人才。近30年以来,由于社会转型和湖南特殊的省情,湖南的发展并不占据优势,而伦理学最有希望、也应该成为新湖南发展的一大战略要地。因而,在湖湘伦理学、湖湘道德文化建设上开启一条新的、独特的道路,建立一个崭新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湖湘伦理学派,就是湖湘伦理学者的历史使命。万会长进一步指出,湖湘伦理学的学术前辈和同仁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讨:上世纪后期,湖湘伦理学的“三驾马车”——唐凯麟、曾钊新、陈谷嘉开启了蔚为壮观的景象;今天,以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为代表的伦理研究、以卢德之博士为代表的道德践行也卓有成效。最后,万会长表达了他对创建湖湘伦理学派的殷切期望。

湖南省伦理学会首任会长唐凯麟教授指出,在社会转型期,我们会遇到很多全新的问题,对于伦理学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努力构建中国特色、有中国气派的、以中国话语体系为基础的现代伦理学,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价值支撑和伦理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学人们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中国现代伦理学的构建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二是,要认识到中国的现时代是需要思想和理论也是能产生思想和理论的时代。湖南的伦理学工作者应该秉承“湖湘精神”闻风而起,一马当先。

二、共享与资本精神

华民慈善基金会会长、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国著名企业家卢德之先生以“共享是人类社会的最高价值与原则”为题作了大会主旨报告。他认为,资本和资本精神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也是认识和解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新工具,而让资本走向共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卢德之博士指出,21世纪是一个资本的时代,是一个走向共享的时代,更是一个必须用共享治理资本的时代。

围绕共享与资本精神,与会学者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第一,共享理念与资本精神提出的意义。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指出,卢德之博士提出的共享理论与国家的发展理念、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是高度一致的,它为一系列重大问题——不仅是关键性道德伦理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和政治问题,甚至是整个当代人类世界的发展问题——提供了明确、合理、精当的理论解答和实践解决之道。湖南科技大学廖加林教授指出,这促使我们深入探讨资本的本质及其应有的道德属性。

第二,“共享”的概念与内涵。湖南伦理学会会长李建华教授指出,我们应该明晰“共享”所针对的领域(政治的或伦理的),国家的“共享”理念强调改革开放的成果应该被全国人民共同分享,属政治维度;而卢德之博士则强调资本共享,属伦理维度。吉首大学易小明教授也认同共享主要针对物质,精神领域有很多东西是难以共享的。同时,他还指出我们要明晰共享的主体。中南大学左高山教授和陈文曲教授认为我们可以借助商谈伦理来理解“共享”,通过对主动共享与被动共享、积极共享与消极共享的区分,他们指出共享强调交谈与对话。湖南科技大学廖加林教授指出,共享不同于传统的太平盛世,共享是吸收了现代个体主义和共同体主义观念之后对利己和利他更深入的探讨。湖南师范大学邓名瑛教授则立足于中西比较视野,指出西方式的“共享”有着鲜明的宗教背景。

第三,共享的践行与可能的困境。吉首大学易小明教授指出,共享存在“投其所好”的问题。中南大学高恒天教授则指出,共享可能带来“搭便车”的伦理后果。

三、湖湘伦理学者对社会转型的思考

湖湘伦理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对社会转型期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伦理反思。

湖南师范大学向玉乔教授在“国家治理的伦理维度”的报告中指出,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是个综合性话题,涉及经济治理、政治治理和道德治理的方方面面。国家治理有三个伦理维度:首先,国家治理建立在人类治理国家的道德记忆基础之上;其次,国家治理的核心伦理问题是如何维护和保全国家公共权力的内在善性;最后,国家治理还存在一个国际伦理问题,西方社会往往将个人利己主义扩展为民族利己主义或国家利己主义,强调国与国之间的对立冲突,而中国则强调国与国之间的包容和共享。

中南大学高恒天教授在“孔子与中国社会转型”的报告中分析了孔子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从封建向大一统转型所做出的贡献:第一,通过教育促进社会转型,使得“士”成为社会转型的中坚力量;第二,促进社会治理方式转型——德主刑辅;第三,意识形态转型,强调礼与仁;第四,在道德实践领域,在“君君亲亲”之外主张“贤贤”。

吉首大学易小明教授在“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的深层思考”的报告中从人的三重属性(类性、群体性、个体性)、民族复兴和差异三个角度对阶级和阶级斗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指出,阶级斗争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基于平等观念对财富差异的合理对待是二次分配的有序调节而非阶级斗争的无需调整。

长沙理工大学陈芬教授在“资本逻辑的生态价值批判”的报告中指出,资本逻辑消解了人的主体性,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成资本与自然的关系。资本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无限增殖,它有着先天的反生态性,表现在生产强制、消费强制和生态殖民地。因而,我们要让资本在时间和空间上划界;政府要转变理念,加强对资本的监管和引导,同时在价值观上引导消费。

中南大学周谨平教授在“爱国价值观的缘起、基础、内涵与伦理意义”的报告中指出,爱国价值观是国家凝聚的纽带、实现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石、培育公民美德的精神动力,其源自人们社会化的生活方式,奠基于对国家的归属感、对国家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以及国家的共同体生活,内涵于对国家的忠诚、对政治体制和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对公民道德的持守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余露,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讲师,博士)

猜你喜欢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转型湖湘
湖湘文化的统一战线价值分析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与启示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作品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欣赏
湖湘吴氏响塘纸影戏艺术语言探析
社会转型时期破解党面临的“四大危险”的路径研究
《双城记》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