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展的现状及对策
——以南昌工学院为例

2017-01-27 12:12罗帅呈
运动 2017年10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民办高校少数民族

罗帅呈

(南昌工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8)

民办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展的现状及对策
——以南昌工学院为例

罗帅呈

(南昌工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及各大高校对少数民族体育课程的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体育课程在各大高校得到了如火如荼地发展,并以其特有的民俗性、娱乐性、健身性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喜爱。在各大高校中,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壮大的民办高校更因其办学多样性、合理性、适应性的需求,在注重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对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表现出了积极的探索热情。本文对民办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展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民办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展的现状特点并做出了对策分析。

民办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走进大学校园的时间并不算长,但是随着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及各大高校的高度重视,作为学校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其特有的民俗性、娱乐性、健身性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涵盖了抢花炮、射弩、珍珠球、蹴球、毽球、板鞋竞速、民族式摔跤、陀螺、高脚竞速、木球、龙舟、打手毽、打飞棒、武术、押加、跳竹竿等多种体育项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多种传统文化底蕴,其丰富多彩的项目内容符合体育教育多元化的趋势发展,有利于解决当今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瓶颈,丰富教学内容与手段,促进学校体育的改革,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民办高校是大学教育中崛起的新兴力量,在办学中具有相对自由的自主权和灵活性,由于起步较晚,对于高校内课程设置的专业性、特色性相比公办高校更多了一份紧张感和迫切感。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既是民办高校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弘扬传统文化,贯彻实施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理念的宗旨,更是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开发新形势下特色教学的必然选择。通过对民办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探索和研究,总结现状特点做出对策分析,能够对相关课程的实施进行合理定位,为开展民办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创造有利的理论依据,向特色教学提供借鉴和启示,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促进民办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走向健康、有序、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 民办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展的现状特点

1.1 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了解不够、缺乏积极性

学生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喜爱、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发展壮大。由于各类民办高校在办校专业重视程度上的偏向,导致各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力度较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只能作为选修课程出现,没有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教学体系,这使得学生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缺乏了解、缺乏兴趣,因此,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开设上,易使学生出现差异对待,不利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开展。

1.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师专业性不高,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成功发展民办高校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势必离不开具备良好专业素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师。国内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高校不多,每年相关专业毕业的体育教师人数相对有限,而民办高校相比公办高校起步较晚,因办学经费有限、各类硬件设施不足等局限因素,对专业师资力量的吸引程度不高,这就导致各民办高校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体育教师很多是由体育教育专业或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的体育教师代为授课,由于个人能力的差异,很容易导致专业水平的参差不齐。在这种形势下,由于缺乏主导力量,易导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理论探索和改革实践出现停滞不前。

1.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项目间发展不平衡

我国少数民族人数众多,因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各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间风格差异显著。据1990年出版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统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达977项,而其中除了武术、舞龙舞狮、龙舟等少数项目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态势之外,其他大多数项目的发展都不尽如人意。在民办高校设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时,由于大环境的偏向及教学人才的缺失,在课程上可供选择的余地不大,导致教学内容集中在少数几个民族传统项目之间,易造成教学内容的单一,不足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更会扩大各类少数民族传统课程项目间的差距,不利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扬。

1.4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理论研究匮乏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是从各项劳作当中汲取汇集成的群众智慧,由于其注重实践经验的特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通过口传身教的方法来传播和发展,使得主观性大于客观性,相关探索也流于片面化、散乱化,并未形成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体系。直到1998年,民族传统体育才作为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专业课程跻身体育本科专业的行列。而成为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之后的多年间,并未成立专业的学术机构进行系统化的探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重点仅放在了如武术、舞龙舞狮、龙舟等个别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上,这就导致相关的研究出现了范围狭窄、层次较低、理论水平匮乏等问题,出现继承不利的局面。延伸到高校的教学中,理论研究的匮乏更是影响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科学设置和发展,不利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与改革。

1.5 相关运动会的开展未对带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尽管得到了各级政府、体育部门及高校的重视,也定期的举办运动会和比赛,但相关的运动会和比赛并未起到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蓬勃发展的作用。究其缘由:(1)由于相关运动会和比赛规模较小、场次较少、比赛水平不高;(2)相关运动会和比赛宣传力度不够,创新程度低,形成的影响力不足;(3)相关比赛项目实用性不高,群众关注度不高、参与程度较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于体育项目的发展要求。由于相关赛事次数较少、规格较小,影响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质量,不利于提高师生积极性,加大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展过程中的困难。

2 民办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展的对策分析

2.1 提高民办高校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加强相关课程的理论研究

现阶段,应首先提高民办高校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加大高校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教学和训练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引进相关的体育教学设备和体育人才,改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授课的教学条件和环境;与此同时,加强相关课程的理论研究,从薄弱环节抓起,寻找合适的研究角度,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根据国家和社会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需求,有目标性地设置相关课题研究,提高相关理论研究的层次,奠定合理的发展方向,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

2.2 加大民办高校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宣传力度,加强相关课程的实践研究

民办高校的各级领导需转变观念,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宣传力度,在课程设置上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在校内期刊、校园网、校园广播等媒介上定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进行介绍、推广,普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常识,定期组织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表演赛、对抗赛等赛事活动,提高比赛的观赏性,扩大师生受众面。同时,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的群体认知作用,从实际出发,运用多种体育教学手段进行传统体育教学,遵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所具备的教育、健身、娱乐等功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校体育。

2.3 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培养、评价机制,提高民办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

根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特点,跳脱出原各民办学校体育教学以期末考评为主、日常考勤为辅的考核评价体系,以适应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建立更科学、更完善的、符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培养、评价机制,更好地发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功能,促进民办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健康、快速发展。而体育教师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更应积极响应政策要求,提高相关理论和实践水平,努力开发适合民办高校教学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学习、掌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与技能,科学地管理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内容符合当下的社会需求和趋势,满足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需求,形成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的课程体系,成为体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2.4 注重改革与创新,营造良好的群体认知氛围,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选择上,既要做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要丰富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重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在尊重学生个体化差异的基础上,民办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强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培养目标,探索课程的纵向结构,广泛汲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精华,结合学生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理清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思路、对策、方法,营造良好的群体认知氛围,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2.5 以体育教学为主、体育组织为辅,进一步促进民办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可持续发展

为了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民办高校的发展,可在既定的体育课堂的教学之外,补充进行各种形式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形成以体育教学为主、体育组织为辅的校园文化,以成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协会等方式,广泛开展校园体育活动,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娱乐学生身心,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和提高,更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可,进而促进民办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可持续发展。

[ 1 ] 韩传来.对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思考[ J ].体育世界,2010(8).

[ 2 ] 宋卫.广东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J ].体育学刊,2007(7).

[ 3 ] 周晓云.民族体育如何融入学校体育教育的探索[ J ].新校园,2012(8).

[ 4 ] 王萍.高校体育改革与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分析[ J ].科教论坛,2013(2).

[ 5 ] 吕大伟.我国民族体育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J ].学术研究,2012(5).

[ 6 ] 朱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 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3).

[ 7 ] 姚重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 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G807.4

A

1674-151X(2017)10-096-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0.050

投稿日期:2017-03-20

罗帅呈(1981—),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体育。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民办高校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民办高校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研究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高职新兴体育项目教学对大众健身的影响分析
少数民族的服装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成语魔方
“分类管理制度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报告
农村中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