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端华
(汕尾日报社,广东 汕尾 516600)
创新城市形象宣传的有益尝试
——《汕尾日报》“汕尾文化之旅”活动启示
□陆端华
(汕尾日报社,广东 汕尾 516600)
自2015年3月29日至今,“汕尾文化之旅”以汕尾本土作家为主体,有时邀请广东省作协、珠海、汕头、潮州、揭阳等地作家参与,迄今已举办了18场,近600人次参与,已经发表作品500余篇、180多个整版。“汕尾文化之旅”一系列接地气的文化活动由汕尾日报社、作家和地方政府互动推介,全程全媒体多元报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实现了“影响力+传播力”的双重目标。
2015年初,汕尾日报社联合汕尾市下辖的各县(市、区)宣传部召开副刊作者会议,会上汕尾日报社社长王万然提议,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宣传好汕尾的正能量、讲好汕尾的美故事,由报社组织市内外作家深入各县(市、区)举行“汕尾文化之旅”采风活动,探索汕尾的人文历史、挖掘汕尾的文化底蕴。
“汕尾文化之旅”的整个采风活动从前期策划到全程实施都由汕尾日报社指导组织,各县(市、区)宣传部主办。每一场活动都组织《汕尾日报》副刊作者、汕尾本地的文艺家、文艺爱好者和报社记者,有时还邀请外地作家参加,组成约50人的采风团队,以“汕尾文化之旅——城区行”“汕尾文化之旅——海丰行”“汕尾文化之旅——陆丰行”“汕尾文化之旅——陆河行”等专题形式,确定采风基本线路,对各地的名胜古迹、古村落、古文化遗址、民间传统文艺和文化风情等进行挖掘与扫描。每条采风线路一般为一天时间;在采风活动过程中安排讲解员进行讲解。鼓励参与者积极创作,要求参加活动的每位作家作者都要写出作品,交出采风“作业”,刊登在副刊的《文化之旅》专版。
这种体验性的采风本身既是一种文化行为,也是城市形象宣传的一次新的尝试。以文为媒介,通过报纸副刊文化记者、作家的独特视角,借助他们的笔和镜头,利用报纸副刊这一渠道,对汕尾文化、城市精神进行了一次全新解读。
笔者认为,这次体验性的采风对于报纸副刊的定位与走向也进行了一次全新解读。
副刊不仅表达文化,而且更重要的是传播与创造文化。这次体验性的采风体现了三个方面:一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扬弃;二是对外来文化的排斥与吸引、中和与变异;三是对现代科技文化的引领。实际上,现代文化是在各种文化的交汇、否定、扬弃、创新中脱颖而出的。汕尾近年来对“善美之城”的追求与打造,正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动力和崛起之源。抓住了这些文化特点,就是抓住了读者的心理与兴趣,跟上时代的脚步,被新的读者群所认可,引起他们的关注。
这种体验性的采风从文化的视角,以散文、特写、诗歌等形式反映采风内容,深度体现汕尾文化特色和城市精神。文章及诗歌在《汕尾日报》副刊以专栏形式陆续刊登,这种带有报纸新闻特性、又有着副刊文学特质的诗文,通过在《汕尾日报》、网站以及《汕尾日报》副刊建立的“文化之旅”微信群(106人)、“汕尾作家群”微信群(111人)发表,形成影响力,是城市形象宣传地方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的尝试。从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着其他方式所无法代替的“文化传播优势”。
①个性化内容与规模化编排。《汕尾日报》副刊以整版专栏形式刊登这次体验性的采风活动,在版面内容搭配散文、特写、诗歌等体裁,做到文化的多样性、兼容性。作为主流传媒的党报,它针对的人群是社会的各个阶层,它必须满足各个不同阶层的文化需求,适应经济转型所产生新的文化需要。除此之外在版面编排具有相对独立的编辑形态并富于整体上的文化色彩,编排上有固定版面、栏目,突出视觉效果。
②从报纸副刊走向新闻文学。“文化之旅”这种体验性的采风活动从文化的视角,体现强烈的人文关怀,深度体现汕尾文化特色和城市精神,这种带有报纸新闻特性、又有着副刊文学特质的诗文,在坚守先进文化的阵地不动摇的基础上,演绎报纸副刊到新闻文学的功能演变。它是文艺性与新闻性、知识性与思想性、趣味性与导向性的有机结合。
多角度整合文化资源
汕尾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之称。按地域可以分为两大文化区域:第一,市区和海丰县地区、陆丰市大地区属于“海陆丰文化”,讲福佬话。第二,陆河县地区属于“客家文化”,说的是客家话。陆丰是海陆丰文化和闽南文化的混合,海丰主要是闽南文化。
有5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项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汕尾的特色工艺和民风民俗是广东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
资源还需好手笔和好策划,笔者认为,本次活动超预期实现文化传播的目标得益于以下几点:
汕尾日报社与各县(市、区)宣传部作为主要承办单位,承担活动的主要工作。采风点的选择涵盖汕尾文化的各个领域,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采风平台,在呈现较为完整的采风内容的同时,又给予灵活的选择空间。虽然活动时间短,但安排紧凑,采风点的选择很有代表性,既有静态的文物景点,又有动态的民间艺术表演。既感受古城区风貌,又进入乡村了解民情风俗。以文化作为切入点,是这次采风活动的特色。
①精心设计采风活动议题和形式
既有在《汕尾日报》要闻版的动态报道,凸显采风活动的意义、任务和目标,提升了规格,扩大了影响;又有副刊以专栏形式进行文化阐述,引导了文艺创作,深化采风活动的内涵。既有古朴的文物景点,又有旖旎的滨海风情;既感受古村落民情风俗,又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
②精心选择不同领域各具特色文化内涵的采风点
采风点的选择涵盖汕尾文化的各个领域,“文化之旅”主要分四大块:
第一,以名人故居为主线,汕尾名人众多,如彭湃、陈炯明、丘东平、马思聪、钟敬文等,大家都耳熟能详。作家们通过参观名人故居,了解这些名人的生平、功绩、影响,从而更深刻地了解汕尾的历史,增强爱国主义意识与城市凝聚力。作家们从不同的角度,与古人们进行了对话。
第二,以古村落为主线,古村落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汕尾共有国家、省级古村落13座,它们各具特色,在作家们的笔下得到栩栩如生的展现。如何保护古村落,也成为摆在政府与民间面前的课题与难题。
第三,以汕尾的自然风光为主线。美丽的自然风光、旖旎的滨海风情,一直是汕尾吸引外地游客的主要因素。境内旅游景点众多,如陆丰金厢银滩,是汕尾八景之一,有周恩来抢渡碣石湾的纪念碑和著名书画家赖少其题刻“龙石”等分布其间,有历史悠久的宋代古官道,著名地理学家陈传康称誉该景区为“粤东旅游黄金海岸”,由著名书法家启功题石立记,属省级风景名胜区。得天独厚的海岬风光,成为作家们的最爱。
第四,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作家们每到一处,都深入当地农户,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变化。如在华侨管理区,作家们深入“百果园”了解杨桃、莲雾等多种水果的种植过程,以及种植业如何提升归难侨的生活质量;在陆河罗洞,作家们了解到当地居民种植青梅不单造就了“中国青梅之乡”的美称,而且增加了居民收入;在城区马宫,作家们了解了渔业生产的情况,并为罕见的水产品拍照。开创360度传播平台
汕尾日报社作为承办单位,不但对整个活动进行了精心组织,在报道上也做了精心策划,报道充分体现了“速度、热度、深度”,这种全媒体报道得到市民、网友和外地媒体的点赞。
这次文化采风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呈现采风活动的文章,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是近年来宣传推介汕尾文化最具影响力的一次活动,引起广东省作协机关报《新世纪文坛》关注并刊登报道。许多主流媒体、官方网站、门户网站报道转载了采风活动的文章。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也撰文《汕尾四日》。
(编辑:高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