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 旭
生活于淮河流域的文化学者往往对这条自古以来就以“四渎”著称的大河有着亲近之情,对它绵延千里、东流入海的宏伟气魄由衷赞叹,也因此对研究和描写淮河的学术文化书籍产生极为浓厚的阅读兴趣,渴望从中不断发现淮河更多的自然、人文之美。由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郭学东所著《走读淮河——淮河南北过渡带文化考察》一书(黄山书社2017年1月出版,下文简称《走读淮河》),便能让人在娓娓道来的笔触中,再次走近浩荡的淮水长河,重新审视它丰富的文化蕴含。
图文并茂,可视性与可读性有机统一。《走读淮河》给人以最直接的印象就是不仅有着流畅生动的文字描写,更是配有大量彩色的摄影照片与历史图片资料。作者从淮河源头河南桐柏县顺流而下,一直走到江苏滨海淮河入海口及扬州三江营入江归海口,并在此考察过程中,实地拍摄了沿岸大量的自然、人文景观照片。这些第一手的照片及其他图片资料,经过精审选择,与书中章节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相互照应,成为对淮河及淮河文化最为直观的介绍呈现,带给人以真实亲切的现场感。
行知结合,实地考察与文献研究有机统一。作为一部对淮河南北过渡带进行全面文化考察的专著,《走读淮河》不仅具有坚实的文献史料基础,而且还能体现出作者从事田野考察、民俗采风的实践努力。在其笔下的淮河沿岸,不论是上游的桐柏山,中游的双墩、蒙城、涂山、正阳关、寿春、大泽乡、灵璧、凤阳,还是下游的泗州、淮安、扬州,都无不显现出经由实地考察所获得的切身感受和认识。正因此,书中所用文献史料也能得到作者的深入辨析,与其田野调查互动印证,得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如作者在结合文献史料与勘察结果的基础上,才认同和采纳“淮河发源于桐柏山太白顶主峰西北河谷”的观点。再如,为探明天津、蚌埠两地方言口音和词汇的关联性,作者到蚌埠淮河北岸至宿州一带考察,并从明初蚌埠、王庄、固镇等地有大量人口移民天津的史实着眼,揭示出“凤阳府方言和民俗文化成就了现代天津文化之根”的重要结论。
雅俗共赏,学术性与通俗性有机统一。《走读淮河》有着较强的可读性。作者着力对淮河文化进行深入浅出的叙写,并尤能有效发掘利用淮河流域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风土民俗等,赋予其一定的故事性的表现手法,以产生出跌宕起伏、生动有趣的阅读效果。但作者这种通俗化的写作方式,并未脱离严肃的学术前提,而是始终坚持学术性第一的立场。对涡淮水神“巫支祁”的来历及其与《西游记》的历史关联,作者便结合历史文献、地方传说、石刻遗存、田野考察和研究论著等多种因素,生动叙述,阐明己见。
以古鉴今,历史兴衰与现实反思有机统一。《走读淮河》在溯源淮河历史变迁的过程中,着重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力求为淮河的现代治理以及沿岸人民的更好生活发挥出有益的促进作用。因此,对先贤与民众在淮河发展中所展现出的聪明才智,作者不吝赞美,积极肯定,如孙叔敖开发江淮水利、淮上花鼓灯的产生等。对淮河历史上曾有过的发展教训,如朱元璋罢建凤阳中都皇城,明代泗州古城在洪水中的沉沦等,作者也没有忽略或回避,而是有所深思和取鉴。
书无完美,《走读淮河》也有可改进之处。书中对淮河流域上、中、下游之间的文化差异比较,以及淮河与黄河、长江等其他大河流域文化发展的历史比较,都应更加充实一些,以突显出淮河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但毋庸置疑,该书是近年来少有的淮河文化研究的力著佳作,能让每一位“淮河人”再次走近千里长淮,重新发现其中风光无限的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