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图书出版亟欲解决的四个问题

2017-01-26 23:17:08□文│王
中国出版 2017年19期
关键词:经济效益全民图书

□文│王 平

国际阅读学会指出,阅读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而,全民阅读活动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从2014年开始连续4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既体现了国家政府对提高民众素质的重视,也契合了现代社会民众的诉求。在掀起全民阅读高潮的背景下,由于图书出版一头连着作者,一头连着读者,自然成为传播的中间物,发挥着知识生产的组织协调作用,直接关系到全民阅读的质量与水准。本文以文学图书为例,谈谈其出版所要面临的几个问题。

一、全民的一体性与个体性

全民阅读中,全民何所指?全民阅读的主体是大众读者,他们是图书出版的受众,这个群体由于文化水准、智力水平、文学素养等的不同而显得参差不齐,因而对全民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尤为必要。

全民按专业角度划分,可分为专业层和大众层。比如从事文学研究的是文学类图书的专业读者层,大众层则是不分专业的读者层,如普及性的文学作品、新闻和影视等,凡受大众层欢迎的作品,普及程度比较高,社会影响也较大。按文化程度可分为初级层、中级层和高级层,初级层读者文化程度偏低,对浅显易懂、有趣味的影视、画册及普及读物感兴趣;中级层阅读品位相对提高;高级层读者阅读品位最高。从年龄可分为少年层、中青年层、老年层,因为生活经验、阅历、分析事物能力有高低之分。还可从地域上分为乡村层、城市层。按职业分为工人层、农民层、军人层、商人层、知识分子层……不同读者层有着不同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文学图书出版应满足这种多样化的阅读需求,使阅读具有个性化色彩。既打造全民阅读、大众阅读项目,又为高端读者、特殊读者群体量身定制图书套餐,同时还应该多关注弱势群体,比如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残障人士等的阅读需求。在这方面曾有过诸多成功的案例,比如中央和地方共投入150多亿元,在全国建成60多万个农家书屋,覆盖所有有条件的行政村,实现了“村村有书屋”。又如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后,为抚慰震灾后的心灵创伤,台湾出版业界精选了具有“情绪疗愈效用”的50种绘本,发起了“送儿童情绪疗愈绘本到四川”的活动等。

当然,文学图书出版的读者意识,并非“读者就是上帝”,读者需要什么,出版社就出版什么。有的出版社以满足读者需要的名义,从文学图书的选题策划到作品内容方面都千方百计迎合甚至取媚读者,不惜将人性中的窥视欲、权力欲、物欲等大量引入文本,不断制造新的消费热点,以“盗墓”“穿越”“宫闱秘事”“绝对隐私”“一夜情”等作为招徕读者的幌子,不断“引导”着读者,使文学精神上的娱乐沦为肉体感官的享受,从而丧失了自身存在的意义。

并不是说“卖得好的书就是好书”,文学图书出版应对大众审美趣味进行正面性的引导和提升,因此,也要警惕有的图书质量不高但由于精于炒作而呈现一时热闹的假象,比如以炒作新闻人物传记来制造卖点,《逆风飞飏》、“超级女声”系列图书的成功就是最好例证。还有鸡汤类、快餐类图书比如“成功学”“厚黑学”的泛滥,使文学图书沦为一种无深度的文化商品,这是图书出版机构应引以为戒的。

二、经典的永恒性与流动性

全民阅读读什么?出版要给读者提供怎样的文本?李克强总理在 2014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 2015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由此可见,所谓全民阅读的对象应是“优秀”的经典文本。因文学具有怡情与疗愈的功效,所以文学经典应该占据较大比重。这些经典的名著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和岁月的筛洗,始终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值得再三品读。

建设“书香社会”,若要凭借书香以致远、千秋万代传精神,需要图书出版者对经典与非经典有较强的预测能力与识别能力。一方面,图书出版要远离荒草的侵袭,即那些消遣性娱乐性乃至八卦性的粗制滥造文本,要远离毒草的诱惑,主要指违背国家政策、违反宗教教义以及渲染封建迷信、色情暴力、格调低下的书。出版者要头悬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牢记“创作有自由,出版有纪律”的金科玉律,为读者多出精品,为时代留下经典。另一方面,更须具备远见卓识,泥泞识马,品书有道。绵延千年的中国文学图书出版史上,经典得以传世的背后莫不闪烁着一双双识珠慧眼。从孔子编辑“六经”,到胡愈之策划《鲁迅全集》的出版,陈翰伯复兴商务的外国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出版,从人民文学出版社集结推出的“红色经典丛书”到《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1900—1999)》,凡此,都会让文化的软实力变为精神的硬骨头。对此,编辑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相信读者的眼睛,经过时间的淘洗,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三、介质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全民阅读读什么材质的书?是纸媒还是数字出版?有论者认为,全民阅读应该读传统的经典书籍,不包括电子阅读、手机阅读等新媒体阅读。

这种观点有些偏颇。无论对传统纸质书籍怎样偏爱,数字阅读与纸质图书平分秋色已是不争的事实。客观地说,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现在,网络文学、电子杂志、电子书、博客图书、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体不断涌现,电子书质优价廉、携带方便,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民众的阅读方式自然出现多元化趋势,苹果平板电脑(iPad)和金读(Kindle)电子书阅读器等已经进入人们日常的阅读生活。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7年4月18日最新发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表明,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连续8年持续上升,达68.2%。微信阅读增长显著,超半数国民进行过微信阅读。这些为营建基于全民阅读体验下的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充分保障。

当然,电子图书的兴起也是客观原因造成的,许多旧版书籍早已消失了影踪,卖断货而又未见新版,有的成为珍本,面对孔夫子网站动辄成千上万的收藏价,普通学者和民众只有望书兴叹。而当PDF版本流传江湖,尽管时有纰漏,但也一解燃眉之急,大可一睹为快。而听书对于特殊群体,比如语言习得期的少年儿童、有视力障碍的人群、对乘车等特殊场合的读者,则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可见,全民阅读应以传统的纸质印刷书籍阅读为首选,因为传统的纸媒给人带来的享受与体验是不可替代的,但并不排除电子阅读,甚至有声读物。所以纸媒与数字出版二者应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对阅读来说,重要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阅读的是经典而不包括碎片化的文字。

当然,随着“互联网+”背景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文学图书出版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对文学图书出版进行整合营销,摆在出版人面前的诸多问题都需要解决。比如一些出版单位无力负担电子图书出版的巨大投入,怎样解决配套于印刷图书出版的有声读物价格较高的问题,如何将经典图书做数字化处理、探索文学出版的线上阅读与线下交流等发展模式,线上阅读追踪软件的开发,等等,只有切实摆脱以上种种困境,才能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

四、效益的社会性与经济性

图书是精神产品也是物质产品,具有双重性。当前,随着出版业市场化进程加快,竞争的激烈使一些图书出版单位在追求商业利润与追求文化价值的矛盾中迷失方向,常常以文学图书的销售量为业绩衡量标准和追求目标,对主流意识形态保持暖昧态度,以满足读者需要的名义追逐经济效益。

图书出版应怎样解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呢?可以说,图书的经济效益是出版社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追求经济效益是图书出版工作的目标之一,这是无法避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经济效益是出版社持续发挥社会功用的物质保障,忽视了业务经营效果,会危及出版社的成长壮大,甚至会导致无力生存,再谈出版的社会作用也会变成一句空话。然而,出版单位要行之久远,就不能一味强调经济效益,还要始终坚守社会责任,反映社会主流,顺应时代发展,适当舍弃暂时的、眼前的利益,以期追求长远的效益。在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出版事业,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向。相对于第二个目标——经济效益目标来说,要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二位,创造经济效益这一价值诉求应不与履行文化使命的价值诉求相冲突为前提。杜绝功利化、实用化,既不出低俗、暴力、淫移等内容的出版物败坏社会风气,也不因“跟风出版”和“重复出版”浪费出版资源,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先进的思想文化,编辑出版内容健康、积极向上、有益于读者身心健康的出版物,以净化社会风气,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一些影响深远的文学类畅销书甚至能够影响几代人的文化价值取向。

可见,出版的图书既有价值品位又有产品销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辩证统一,这既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出版单位的光荣与梦想。

猜你喜欢
经济效益全民图书
全民·爱·阅读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22
造价人员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如何发挥积极作用
图书推荐
南风(2020年22期)2020-09-15 07:47:08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如何提高农村合作社的经济效益
新形势下经济效益审计的新措施
园林绿化工程的经济效益初探
现代园艺(2017年19期)2018-01-19 02:50:29
班里有个图书角
可持续全民医保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