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 鹏
2017年10月15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三周年的日子,这一被誉为是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我党在文艺工作方面又一极具历史和时代意义的讲话,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时代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要成果。马克思认为,“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形式都可以被称为“意识形态的形式”。[1]作为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的传媒业,涵括在文艺的大范畴之内,也是其最重要却又最特别的面相之一。本文基于传媒业的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综述《讲话》发表三年以来,学界学习《讲话》的理论收获与业界实践《讲话》的媒介成果。在此基础之上,分析我国传媒业所面临的诸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又时逢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学习《讲话》精神,既有益于总结成果,又有利于查找问题,探寻对策。以学习《讲话》精神为契机,以党的十九大为起点,继往开来,对我党的媒介生产实践进行不断开拓和创新,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当下社会各种思潮汹涌,几大舆论场之间相互激荡;与此同时,媒介生产与传播的全球化,以及审美的商品化和商品的审美化等问题,都使得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媒介生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把握文艺创作、媒介生产的核心要义和指导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当代社会的发展的《讲话》给予了最为基本和原则性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发表之后,学者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学习,很多学术刊物开辟专栏进行学习,也有众多专家学者专门撰文进行理论解读。综合学者专家们的学习与研究,《讲话》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习近平总书记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两性统一论”,提出文艺创作、媒介生产应该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三性统一论”。这“体现出了我们根据新的时代环境及时调整文艺思想的与时俱进的文艺理念。”[2]其次,优秀的文艺创作、媒介生产是社会发展、复兴的重要条件与保障;再次,文艺创作、媒介生产的形式与内容要适应时代变革与技术变迁;同时,文艺创作、媒介生产要体现人民的主体性;最后,社会主义的文艺创作和媒介生产既应具有时代性也应具有历史文化传承性。
总体而言,党性和人民性应是时代的党性和人民性,主旋律和多样性的文艺创作、媒体生产应统一在时代的范畴之内。不存在脱离具体时代和社会环境的文艺创作与媒体生产,就如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而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一样。而文艺理论的发展也应与时代相结合,正如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所言,“一种理论是要寻找时代的真谛,而不是把自己当做一成不变的东西,与历史进程对立起来”。[3]
在提供了巨大的理论支持的同时,《讲话》也对文艺创作、媒介生产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原则。具体而言,最为重要的几点指导原则如下:第一,团结一切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文艺新生力量;第二,文艺创作、媒介生产应深入生活,服务于人民、社会和经济发展,并参与世界的竞争;第三,文艺创作、媒介生产应从民族文化和传统历史中汲取营养;最后,文艺创作和媒介生产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党的领导,而党同时也应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创新并改进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在《讲话》精神的鼓舞与指导之下,三年来,我国的媒介生产进行理念更新和实践创新,生产制作了一大批将党性和人民性融于时代的媒介形式与内容之中的优秀媒介产品,如新华社的“新华全媒体”、《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上海报业集团的澎湃新闻等项目,以及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转型中影响逐步加大的“两微一端”等;《中华诗词大会》《中华成语大会》等一系列以中华文化的诗词歌赋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电视栏目,也有展现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如戏曲的《喝彩中华》等栏目,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作、媒介生产的直接养分来源。与此同时,三年来,我党改进并创新领导方式方法,对于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转型、新媒体的成长以及新生文艺力量的引领,都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讲话》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对媒介生产而言无疑都具有重大贡献。三年来,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之下,我国媒介生产呈现出显著的变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将党性和人民性融于时代的媒介生产已经成为媒介生产者的媒介生产准则,在此基础上,获得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广受民众欢迎和好评的媒介产品。但这些成果的取得和发展的良好态势,并不能遮掩当下我国媒介生产依然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唯有厘清问题,认清难题,才能更好地解决矛盾,才能更好地利用《讲话》精神指导媒介生产更好地为民众及经济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服务,才能更好地迎接党的十九大的召开。基于对媒介生产的观察和研究,我们认为当下我国媒介及媒介生产主要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媒介生产的供应之间一直存在着不平衡的状态。无论是从相对数量还是绝对数量而言,我国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各类新媒体的数量都是极大的。但极大的数量所生产的媒介产品,却有一些一直落后于民众需求的时代要求。其根本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已有揭示,即,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生产导向并未落到实处。
具体到媒介生产实践中,未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落到实处,既有创作的思想和指导理念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的原因,也有管理的方式方法落后僵化的原因,更有文艺创作、媒介生产没有能够把握时代脉搏的原因,造成部分媒介产品缺乏创意和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得益于日新月异的传播技术发展,民众对于媒介内容需求的层次和要求更进一步地得到了提升。虽然文艺创作和媒介生产的产品时有亮点,且现象级的媒介产品也不断涌现,但主流媒体中值得称道的媒介产品,相对于民众的需求依然匮乏。这种匮乏导致了至少三种局面,一种局面是媒介受众的聚集,即拥有一个或几个现象级媒介产品的媒体,很大程度地“垄断”了受众资源,导致大多数主流媒体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和影响;第二种局面是,主流媒体的阵地逐渐被商业媒体所蚕食;第三种局面是,民众会转而投入对境外媒体的媒介产品的索取。而所有这些都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主导意识形态的塑造形成了潜在的挑战。
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地球村”早已成为现实。[4]经济的全球化和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介生产也全面地全球化起来。媒介生产不但要面对国内的竞争,同时也面临着国际的竞争,更加要面对走出去与引进来的问题。所谓走出去,是指国内的文艺创作、媒介生产不但要有国际的视野和眼光,也要参与到国际市场的媒介产品的竞争之中。我党一直在创造条件和机会大力推进我国媒介产品的走出去战略。《讲话》发表三年来,无论是图书出版,还是影视节目和媒介覆盖等,都在国际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客观而言,相关对英美等老牌甚至韩国等新兴的媒介产品输出国而言,中国的媒介产品和先进国家之间依然存在着不对等状态。而在引进来的过程中,虽有很多有益的尝试,并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但单纯的引入也造成了媒介创新创造能力的弱化。这种弱化,不但体现在引入分账减少了媒介经济效益之上,更加影响了媒介生产的主动性和发展力。让很多学者所诟病的不计其数的境外电视节目版权的购买和模式的引入就是最好的例证。
国内媒介生产的乏力,除了在经济效益上居于不利地位,更加使得国内的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处于潜在的被动状态之中。看似中立的技术,总是充满意识形态性,或为资本服务,或者为权力服务。网络及技术的发展,使得民众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方便地获得境外的各种媒介产品,而这些媒介产品对于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传输,很大程度上是打着非思想非意识形态的幌子而得以实现的。某种程度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我国媒介生产如果不能在竞争中与国际媒介生产相抗衡,无疑会使民族文化和国家稳定处于一种十分危险的境地。
时下,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转型已经成为国内所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广播电视的主要工作目标之一。传统媒体之所以迫切地希望转型,是因为其生存空间和生产压力都逐渐加大。公平地讲,主流媒体时下面临的发展难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互联网或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的冲击。然而,主流媒体自身媒介生产缺乏创新和创意、内容和形式老化陈旧、指导思想和传播理念的僵化、以及技术运用和研发投入的固步自封等也应为其媒介市场的萎缩,民众的订阅量和开机率的减少负有重要的责任。而这归根到底是没有践行好将党性和人民性融于时代的媒体创作中的指导思想,以至于在工作中不能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因此在与体制机制较为灵活、以服务于资本为主的市场媒体的竞争中逐渐处于不利地位。
资本的逐利性常常使商业或市场媒介的操守和底线变得极低。近年来百度一系列的商业丑闻很好地印证了这一论述;而网络或视频媒介中的色情或低俗的泛滥,也是一种警示。
正如上文所述,国际国内的媒体竞争、受众口味的变化等一系列存在的问题,都困扰着媒体的生产实践。而对这些难题的解决,需要从《讲话》中汲取营养,生发思想和实践策略,从而使媒介生产的难题和困境得到最大程度的解决。
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说法,文艺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5]物质生产常常与其形成不匹配的状态。作为文艺的组成部分之一的媒介内容,也具有这样的特性,即,媒介生产的内容常常不能匹配媒介应该展现的生活与民众的需要。媒介生产所能做的,就是持续地改进以适应和满足民众的需求,使二者之间的缝隙变小,追求更加匹配的状态,这才是社会主义媒介生产所要追求的目标。
而在此追求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是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媒介生产的指导,传播正能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坚守住媒介生产的品格、价值、取向、功能以及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等。
国内传统媒体转型的实践焦虑,很大程度上源于传统媒体对于新媒体的运行规律的无法掌握。移动新媒体并不是派生于传统媒体,而是派生于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互联网,因此,新媒体从一出现就拥有不同于传统媒体与民众之间的关系。也即,新媒体是以沁入民众生活之中,作为其生活的组成部分,作为人的整体的延伸的角色[6][7]而存在的,而传统媒体则更多地坚守一种工具论的立场。这一立场显然无法适应当下的民众对媒介生产的需求和期许。
基于此,媒介生产的思想必须解放,必须从将媒介生产的产品作为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的高度来进行媒介生产。这不但要求媒介机构在进行媒介生产的过程中有这样的思想认识,同时也需要在生产实践中,做好相应的配套工作。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在,不但要解放媒介生产具体实践的思想,也要解放媒体生产管理的思想。唯有如此,才能使媒介生产适应时代媒介发展规律的要求。
同时,也需要明了,解放思想的媒介生产,是允许试错纠偏的媒介生产。社会主义的媒介生产,从来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供我们参考或复制。因此只能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到最合适的生产方式与方法。媒介生产的试错纠偏,不但适用于媒介产品的内容和形式,也适用于媒介生产的管理经营,更适用于媒介生产的指导理念和思想。
我们在上文中已经特别强调了媒介生产与时代之间的关系。时代显然对于媒介具有强烈的规定性,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当下的媒介生产要适应时代,要呈现时代,但更加要塑造和表征时代。我们需要了解前者,但对后者的认知对于媒介生产中的难题的处理和解决则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讲话》已经清晰地告知我们,需要将党性和人民性水乳般融合于时代的媒介生产中。如果说时代性对于媒介生产有规定性的话,那么党性和人民性的结合则对媒介生产具有提升性。
与此同时,需要特别明了的是,时代精神应是历史观照下的时代精神,也就是说时代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历史传统的延续,离不开民族文化的给养。基于此,媒介生产必须将时代精神的呈现和表征置于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的框架之下,找到他们之间的结合点,才能更好地呈现时代并表征时代,才能更好地服务时代并引领时代。
应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发表三年以来,我国媒介生产在其精神的指导和引领之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要明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并没有完全地为媒介生产所掌握,并形成规律性的操作方式与方法,因此媒介生产依然在所面临的众多难题中挣扎求生求变。进一步地总结和学习《讲话》精神,结合时代来阐发其内涵要义,才能更好地指导我国的媒介生产。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重要发展的《讲话》,发表于党的十八大期间;其发表三周年之际,又适逢党的十九大的召开。这种看似偶然的巧合,昭示着《讲话》精神于两“大”之间在文艺创作、媒介生产中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文艺,尤其是媒介事业一直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其重要性和作用不可替代。要完成“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达成中国梦的实现,就必须继续发挥媒介生产的引领和支持作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既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昌明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谐,更加取决于文化的认同以及精神价值的归属,而后一点,媒介生产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当今社会面临全面转型,世情、党情和国情都有巨大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媒介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也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机构,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将媒介生产提升到既能为民众提供社会生活和信息服务,也为党的事业提供保障和支撑,将党性和人民性融于时代的媒介表征之中的高度来看待;也必须将媒介生产的认知提升到不但关乎我国媒介事业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更加关系到党的领导的实现、人民幸福指数的提升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的高度。同时,我们既要肯定改革开放以来媒介生产所取得的重大而丰富的成就,也要增强忧患意识和短板意识,只有这样,媒介生产才能为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保驾护航,才能为十九大后持续推进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文化和认同保障,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发挥媒介理应肩负的功能和作用。
注释: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M]//[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5
[2]李小贝.“观赏性”: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新要求——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的理论贡献[J].湖南社会科学,2015(3)
[3]霍克海默,阿尔多诺.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段·新版前言(1969)[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
[4][6]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5]恩格斯.致康·施米特[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484
[7]喻国明,张超,李珊,包路冶,张诗诺.“个人被激活”的时代:互联网逻辑下的传播生态的重构[J].现代传播,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