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怡汝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校区艺术学院)
我国的戏曲艺术是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瑰宝,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其纷繁多元的表现形式是我国民间艺术的融汇集合。戏曲音乐作为戏曲艺术的重要元素,是戏曲演出中表现人物性格与情感、烘托舞台效果的主要艺术途径之一。研究中国戏曲艺术,离不开对戏曲音乐的探讨。《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系列中的《中国戏曲音乐近代史》(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年3月出版)一书,结合了作者包澄洁几十年来从事戏曲音乐及其发展史研究的学术心得,以全新的视角和宏观的视野,梳理了中国近代戏曲音乐的发展脉络,为读者呈现了我国戏曲音乐百年来的变革与创新,在追溯中见证了近代戏曲音乐的繁花似锦、繁星璀璨。
作者曾参与《中国戏曲志》的编纂,对中国戏曲音乐乃至戏曲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在撰写《中国戏曲音乐近代史》的过程中,作者力图说明音乐与戏曲的关系、戏曲音乐发展的动力因素以及近代戏曲音乐的特征与属性。基于此,作者以时间为线,立足1840年至1949年期间社会历史跌宕起伏的大背景、大场景,围绕戏曲艺术变迁与进步,阐释戏曲音乐求变求新、波澜壮阔的艺术实践。作者所面对的不仅是与戏曲艺术有关的音乐史,更是对戏曲史、社会史、文化史的融会贯通和全景展现。
作者直面波澜壮阔的戏曲音乐史,得出了前瞻性、全局性的结论。作者以从梆子腔到京剧产生这段历史为研究对象,重点阐释戏曲音乐的产生、发展及变化。作者认为,我国“戏曲音乐的发展首先是顺应戏曲脚色行当之完善应运而生的”,重点讨论了音乐在戏曲艺术形成、壮大过程中的求变求新,探索了剧种的种类与起源。这样的探讨不仅是针对戏曲本身,也不仅是对剧目、行当、唱腔、技巧、乐队以及戏曲体制的专门性研究,还有对祭祀文化、城市经济、地域方言、美学理念的宏观性考察,特别是专题研究了时代变迁对戏曲音乐的影响,寻求时代潮流与戏曲革命的内在联系,站在社会历史的全局性大视野来讨论,无疑赋予了研究成果丰富的综合性。
书中详解了戏曲音乐的多种形态,论证了戏曲音乐的起源与发展,实为百年来戏曲音乐的百科全书式解读。作者站在历史的维度,分别论述了1840—1911年这个时间段内,板腔体音乐结构的发展,透视多声腔剧种音乐的融合与变异;1912—1937年这段时期内时代变迁与戏曲音乐的变化、京剧音乐结构体制的完善,粤剧音乐的革命;1938—1949年这个时期内传统与近代并存,从滩簧音乐到沪剧音乐的变化,越剧音乐、曲剧音乐的演化过程,到评剧音乐、楚剧音乐的形成,并对近代戏曲音乐进行小结。作者通过列举京剧、越剧、沪剧、评剧、楚剧、川剧等地方剧种,特别是以国粹京剧为例,通过事实举证和史料分析,认为京剧音乐是建立在徽调、汉调音乐的基础上,杂糅了北京厚重的文化,来源于大众的艺术形式。作者以这种实证性的研究,分析特定剧种戏曲音乐的成因、其发展壮大的艺术因素及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土壤,揭示中国近代戏曲音乐的多形态种类和多元化发展,使读者感受到戏曲音乐以百花齐放的姿态赋予戏曲艺术充沛的活力和感染力。
本书就学术价值而言,实现了对戏曲艺术研究的学术传承。正是这种实证性的方法论和全局性的视角,使得读者领略到了我国戏曲音乐的百年繁华,同样也领略到了戏曲艺术研究的丰硕成果。从这个角度说,对戏曲音乐的特定化研究,蕴含了对戏曲艺术、对社会文明的内在性反思,大时代、大背景、大视野,展现了不平凡的戏曲发展史,铸就了近代戏曲艺术的蓬勃发展,不失为近代戏曲音乐乃至戏曲研究的一部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