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蔚青
以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为突破口
□蓝蔚青
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是杭州城市国际化的核心目标,而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则是提升杭州国际化水平的重要突破口
G20峰会使杭州跃居世界明星城市。趁热打铁,促进杭州与国际社会全方位接轨,将开创杭州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新阶段。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是杭州城市国际化的核心目标,而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则是提升杭州国际化水平的重要突破口。
我们正处于全球化深入推进、互联网沟通全球、“地球村”变为现实的时代。各种资源全球流动,优化配置。只有能集聚全球优质资源的城市和城市群才能占领发展的制高点,走在现代化潮流的前列,依靠最新科技成果和思想成果,给人民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为民族、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人才是智慧经济时代的第一资源,是主导其他要素的最活跃要素。吸引全球的优秀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是站立新一轮科技革命潮头的关键。
因此,全面提升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的“四位一体”目标中,核心目标应该是积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全方位增强杭州对国内外人才的吸引力,使集聚全球创新创业人才成为杭州的核心竞争力。今后5年,是杭州推进城市国际化的关键时期和跃升时期,也是吸引全球创新要素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弯道超车”时期。一方面,G20峰会产生的惊艳世界的“明星效应”进入收益期,接踵而来的一系列重要会展赛事又将进一步提升杭州的软硬件环境,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另一方面,迅猛增加的留学人员正在形成“海归”大潮,一些发达国家经济政治不稳定和移民政策收紧,也为人才流向机会更多的中国推波助澜。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稍纵即逝的重要机遇期。
凭借美丽自然风光、深厚文化底蕴和最佳人居环境,建设“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是杭州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基石。它促使杭州的基础设施、服务管理、生活品质、生态环境和文明素质全方位适应大量国际游客进出和生活的需要,从而为承办大型、高档次的国际会展赛事,吸引大批国外人才参会参赛和就业创业提供了基本条件。
“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是杭州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抓手。经常承办国际会展赛事特别是大型、高档次的国际会展赛事,不仅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为国际旅游休闲中心提供充足的客源,倒逼城市提高软硬件水平,并使需要大量投入的基础设施得到充分利用,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交流思想、集聚智慧、展示趋势的高效平台,可以从“引智”到“留人”,从“柔性引进”到“刚性沉淀”,吸引更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以及国际组织分支机构落户杭州,带来大量高素质人才。
“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是杭州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特色。杭州的“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主要在于东方文化。在全球化条件下,愈来愈多的人为了领略文化的多样性而周游世界。充分发挥杭州所集聚和整合的东方文化元素的魅力,通过多种形式的国际文化交流满足不同民族人们的精神需求,不仅可以增强杭州对各国知识精英和文化精英的吸引力,而且可以以东方智慧、东方哲理启迪创新思路,开拓创业创新的新境界。
总之,全面提升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的另外三个目标,都可以而且应该为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服务,使杭州成为一个能够吸引大批国际优秀人才定居于此创业创新的国际创新之都。
杭州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的最大软肋,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五百强的研发中心匮乏,富有科研资源优势、集聚人才能力强的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数量也明显少于一些能级低于杭州的国内区域中心城市。人才是流动性最大的优质资源。通过教育国际化培养和吸引更多人才,打造国际人才高地,对于把杭州打造成创新之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城市之间特别是中心城市之间对人才的争夺已经白热化。杭州在这场竞争中正脱颖而出。今年初,第一财经旗下的“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了《2017中国城市创新力排行榜》,杭州居第五位,仅次于北京、深圳、上海、广州4个一线城市。2016年杭州人才净流入8.9%,居全国城市第一,比第二位长沙的4.28%高出一倍多。但目前杭州吸引的主要还是国内年轻人才和“海归”研究生,外籍人才比重很小,具有强大资源集聚能力的重量级国际领军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而与吸引人才相比,培养人才则是杭州和浙江的明显短板。
高校不仅能根据本地需求及时大规模培养具有乡土情感的人才,而且是吸引人才最多也最有持久性的载体。它为各类人才搭建了广泛交流思想和合作的平台、提供广阔的创新空间,还培育着创新团队的人脉关系,是城市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最强大支柱。而杭州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特别是高水平高校、名校的数量,与杭州的发展水平和基础教育质量是不相称的。在杭高校的总数还不如郑州、长沙、合肥、南昌、哈尔滨、太原、沈阳和石家庄等省会城市,在杭本科院校的数量还不如郑州、哈尔滨和沈阳,在竞争国家中心城市的这批省会城市中居于末位。
当然,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今天,关键是提高高校的质量,在这方面浙江同样不容乐观。2015年“进入百强大学数”+“211大学数”+“985大学数”≥6的16个省市自治区中,浙江高校数居第九位,本科高校数居第七位。2015年,浙江百强大学数与四川、山东、湖南并列第七位,而211大学数垫底居第16位,985大学数与黑龙江、福建、安徽、吉林并列末位。这与浙江的发展水平很不相称,特别是与江苏有着巨大的差距。不久前召开的杭州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营造集聚一流人才的一流环境”,是一个极具战略眼光和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
与国内外优秀高校合作办学是“弯道超车”、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但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杭州在省内还落后于宁波和温州。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教育国际化是必然趋势。它不仅表现在日益扩大的留学潮和留学生起始年龄的降低,而且表现在国际游学的兴起和国际化学校对本地居民的吸引力。教育国际化不仅有利于新一代适应全球化大趋势,而且有利于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国际交流,有利于教育资源和人才的国际流动和优化配置。引进高质量的国外学校合作办学不但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还有利于吸引高素质的国际人口就教就学,形成优于国际商贸城市的知识-技能型常住外籍人口结构。
面对中国式教育的激烈竞争,愈来愈多有条件的家庭选择让子女出国留学。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每年以近20%的速度增长,目前高中生出国人数已占总留学人数的22.6%。同时,2016年留学回国人员较2012年增长15.96万人,增幅为58.48%。出国留学与留学回国人数比例从2012年的1.46∶1下降到2016年的1.26∶1,逾八成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目前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仅每年支出的学费、生活费为所在国做出的“贡献”就达到:美国290亿元、澳大利亚900亿元、英国200亿元。如果能够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变“走出去”为“引进来”,让更多的学生在国内就能就读国外高质量的学校,不仅可以降低家庭的教育成本支出,增加学生和家长的安全感,便于亲情沟通,而且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办学使这种国际化的教育更加适合中国的国情和需求。相比奢侈品和智能马桶盖之类的购买力外流,这种高质量教育需求的大量外流更值得重视和解决。
要通过国际合作办学大规模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需要有计划、成规模地建设国际人才公寓、国际化社区、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国际学校,提供国际化的医疗服务,实现公共场所国际化标识全覆盖,建立多语种的生活咨询服务网点和网站,普及公共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外语培训,创建国际化的宜居环境,帮助外籍人士融入社区,共享品质生活。深圳打造“国际大学城”的做法能够较好地满足这些要求,值得借鉴。
目前,杭州有着适宜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的极好区块,其综合条件明显好于国内目前的大多数高教园区,而且能进一步带动周边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只要抓紧决策,适当调整和完善规划,还来得及为试验区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这可能成为杭州发展国际化教育的极好机遇,成为推进城市国际化和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大手笔。
目前我国高校的国际合作办学往往集中于美英的世界名校,导致国外合作方精力分散,影响合作实效。为此,试验区需要拓宽国际合作办学的思路,重视合作对象的专业优势和专业排名,探索多种形式、多层次的合作办学。既要鼓励省内高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与国外合适的对象合作办学,也要积极引进省外名校来杭建国际化校区。浙江迫切需要“大国工匠”,因此也要注重与国外应用技术类高校合作,提升现有的职业技术教育。
本文为杭州市社会复合主体工作推进委员会委托课题《创新视野下的杭州城市国际化研究》的成果。
作者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高端智库特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