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强:赢在创新转型
——县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支撑要素

2017-01-26 01:50本刊编辑部
浙江经济 2017年19期
关键词:强县县域转型

□本刊编辑部

30强:赢在创新转型
——县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支撑要素

□本刊编辑部

“30强”之所以能走在前列,就在于它们率先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低端发展转向高端发展,成为新的发展阶段集约发展、结构升级、创新转型的排头兵和引领力量

县域经济是浙江经济的基石,为浙江经济的起飞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如今步入新常态,县域经济正处于重构新优势、重塑新格局的关键阶段,浙江的县(市、区)经济实力哪家最强、发展潜力哪家最大、创新力又谁领风骚?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2016年浙江省县(市、区)经济竞争力、发展潜力和创新力30强”榜单再次展示了全省强县(市、区)的各项实力排名,同时也呈现出县域经济发展一些具有长期意义的趋势性、延续性、格局性的积极变化。“30强”之所以能走在前列,就在于它们在经历一个时期的艰难调整后,开始引领全省县域经济转型提升,率先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低端发展转向高端发展,走出了持续几十年的只求数量规模不求质量效益、只要速度不顾环境破坏的传统发展方式。这些县(市、区)大多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是浙江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引领力量,如今又成为新的发展阶段集约发展、结构升级、创新转型的排头兵和引领力量。

结构升级领先

持续的结构调整是县域经济竞争力全面提升和迈上新台阶的关键。近年来,这些强县(市、区)抢抓转型升级的先机,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传统产业高端化持续显现、新兴经济规模化不断提速,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产业更新迭代的战略支点,产业结构高端化进程明显加快,引领全省县域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特别是随着结构调整的持续深化,信息网络、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数字创意、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在各地悄然兴起,呈“聚沙成塔”之势,不少县(市、区)已在信息经济、智能经济等领域形成产业新优势、企业新优势,新兴产业引领支撑作用日益显现。如滨江区云计算与大数据、电子商务、物联网、集成电路、数字安防、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产业形成超千亿级的信息产业集群,信息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80.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95.6%;余姚市已形成了以机器人、光电信息、智能家电、新材料为特色的智能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41.2%和65.1%,新昌县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0%以上。与此同时,以技术改造、智能制造、设备更新、创新设计等为重点,突出“机器换人”、智能制造和“互联网+”的推广应用,不少传统企业和行业已成功改造升级,持续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提质,而与此相伴的是县域块状经济开始从简单集聚向现代产业集群迈进,如长兴蓄电池块状经济已向新能源产业集群转型、柯桥纺织印染业开始向高端纺织和时尚创意产业转型。而着眼未来,各地前瞻布局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生命健康、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如最近“科大讯飞”落户萧山区),新产业体系的加快构建必将形成更多的引领型发展。

科技创新领先

“30强”最为成功的发展经验是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补齐科技创新第一短板,在建设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协同创新联盟、引进大院名所、培育科技型企业、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深化科技金融结合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率先实现了发展动力从“要素投资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换,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县域增长转型的核心支撑要素。表现为:强县(市、区)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加大,反映创新水平的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持续增加,如滨江区近五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始终保持在13%以上、新昌县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已达4.45%,远高于国内和省内平均水平。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强化,产学研结合不断深化,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力、小微企业为前沿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生态圈,推动大批创新型企业加速成长和集聚,如余杭区拥有国家重点支持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达432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3500多家,乐清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74家、省科技型企业826家,德清县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00家。高质量创新成果开始不断涌现,在互联网、大数据、新材料、生物医药乃至人工智能等领域初步实现科技创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一批优秀的区域、企业和项目脱颖而出,如滨江区技术创新核心指标已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水平,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位居全国高新区第二位,已经成为信息经济应用创新的领跑者;在余姚,江丰电子生产的超高纯钛已达到国际领先的产品性能,成功进入IBM、东芝、日立等国际主流半导体制造企业。越来越多的企业研发能力从“模仿创新”向“完全创新”升级,如贝达药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工业大奖,三花汽零(电子膨胀阀)荣获PACE大奖(全球汽车供应商杰出创新贡献奖),这是以往未曾有过的重大成就。强县(市、区)科技创新已开始从量的积累走向质的飞跃,越来越多的创新资源涌入强县(市、区),创新优势正在推动强县(市、区)构筑发展创新型经济先发优势,助推整个经济体系的转型升级和竞争力提升。

平台建设领先

平台载体承担着推进集聚资源、创新示范的特殊使命,是促进县域发展的重要支撑。“30强”把高水平推进产业平台、创新平台建设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以超常规思维、强有力手段谋划打造出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平台和科创平台,平台载体能级不断跃升。如钱塘江金融港湾、城西科创大走廊、城东智造大走廊等大平台的规划建设,将江干区、西湖区、上城区、余杭区等地众多的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创新要素“串珠成链”,放大集聚资源、集成创新、融合发展的网络效应,不仅吸引了优质资本和项目,更集聚稀缺信息、技术和人才。位于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核心区的未来科技城已累计引进各类海外高层次人才2579名,各类创新创业项目5000多个,诞生了3200家科技企业,之江实验室也已落户中国(杭州)人工智能小镇。以平台引人才、以平台促创新、以平台带产业,如今各类高新园区、科技城、特色小镇、众创空间和科创走廊等平台载体不断涌现,成为县域创新高地、产业高地。如桐乡全力打造乌镇大道科创集聚区,柯桥区全面推进金柯桥科技城建设,萧山推进万向创新聚能城、量子通信产业园、智慧健康谷建设。而特色小镇更是成为推动领先技术、创新产品、高端人才、产业资本、创业载体集聚的重要载体,引领产业发展转型,成为推动县域发展的新生力量。如位于西湖区的云栖小镇是国内首个以云生态为主导、云计算为核心科技,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硬件产业的产业小镇,建镇三年多已聚集了包括阿里云、富士康科技、Intel在内的650家高科技企业(其中涉云企业超过500家),以其不可思议的速度成为世界云计算产业的中心。强县(市、区)多个平台、多点支撑的全域创新和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开始形成,催动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加速崛起。

人才集聚领先

人才是县域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要素。只有把人才放到最重要的位置,才有可能实现区域聚变,才有可能获取新的竞争优势,如今县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近些年,强县(市、区)招才引智的决心和力度一年比一年大,不断出台含金量高、覆盖面广、效用更好的人才新政。不仅通过降低落户门槛、放宽购房条件、加大补贴力度等方式广纳贤才,而且平台引才、招商引才、以才引才、企业引才多措并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特别是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持续深化“国千”“省千”专家和全球引才引智力计划,强县(市、区)集聚了一大批领军人才和高端创业创新团队。如滨江区近5年引进各类人才11.2万人,海外引才数量居全省之首;余姚市“以才引才”,高层次人才突破5600人,引育“国千”专家53人、“省千”专家22人;德清县实施“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项目”引才模式,引育“国千”“省千”专家48名。而人才竞争的背后就是人才生态的竞争。强县(市、区)不仅启动“千人产业园”等载体建设,而且积极构建包含政策、制度、环境、服务等因素的人才最优生态。随着高端人才集聚和人才净流入量不断增加,强县(市、区)要素结构已从低水平的廉价劳动力等初级要素向人才、技术、信息等高端要素转变,进而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体制机制领先

当前区域竞争从某种意义上就是改革的竞争,是制度环境和制度供给的竞争。改革开放近40年,强县(市、区)大多率先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在浙江改革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中,强县(市、区)致力于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一项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作用的重大改革举措先后落地,不少县(市、区)已从“先行先试”向“改革样本”迈进,再次成为改革的“排头兵、先行地、试验区”,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显现。近些年,仅省里就先后批复实施了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综合配套、海宁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柯桥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平湖产业结构调整、新昌科技体制、诸暨投融资体制等众多改革试点,批复实施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和新昌、长兴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义乌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开化开展“多规合一”和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等“国字号”创新改革。各县(市、区)更以自我革命精神深化“放管服”改革,率先推出“四张清单一张网”、“最多跑一次”改革。随着各项改革举措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强县(市、区)率先在全省全面建立差别化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制度、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开放发展新体制等,率先破解发展空间、融资渠道、政策支持、公共服务等制度性问题,在提供最优制度供给上胜人一筹、在营造最佳营商环境上先人一拍、在最大程度释放改革红利上快人一步,为创新转型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猜你喜欢
强县县域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中国十大经济强县:江苏占一半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加快建设县域经济强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中国最具竞争力特色经济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