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业化是前提、制造业是主体、信息化是支撑。这是党中央面向全球、面向未来、面向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对于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支撑贸易强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把背景置于全球新一轮开放和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
突出高质量的开放格局。历经30余年的高速度发展,“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高铁、航天、核电、信息通信等领域也初步具有了一定的全球竞争力,但还没有建立起面向全球、保障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造大国的地位尚不稳固,制造强国所面临的外部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当前乃至今后30年,世界经济复苏好中有忧,外部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逆全球化”的温床不会彻底消失,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短期内不会减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首先要适应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贸易竞争,必须要打造高质量的开放格局,不仅不能关闭开放的大门,反而要越开越大。要在更加便利的国际产能合作中,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培育形成现代产业体系的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突出高质量的新实体经济。全球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产业协作正在重塑各国实体经济形态。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实体经济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把实现产业现代化作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产业政策导向。在全球经济波动较大、制造业回归趋势明显的背景下,大力引导国内外投资向实体经济领域集聚,着力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实体经济,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应当成为下一阶段国家产业政策制定的核心价值导向。
突出高质量的供给体系。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国内经济现在面临“四降一升”,问题在于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必须改善供给结构,从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不断创造和引领新的需求。换言之,未来的中国制造,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把供给体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低端产品、过剩产能向中高品质、优质服务转型势在必行。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任重道远,主要在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无法充分满足生活生产生态三个方面美好需求。
要满足生活的美好需要。传统产业市场竞争下,新产品供给不足,无法充分满足高品质生活的美好需要,中高端产品进口需求旺盛。中高端供给能力相对不足,主要是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大多数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
要满足生产的美好需要。传统产业生产方式下,大量老旧工业区、工业点隐患居多,无法充分满足高品质安全环境等方面的美好需要,工人生产生活环境有待改善,规划不科学、建设程序不规范、入园企业把关不严格等问题时有发生。
要满足生态的美好需要。要根本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必须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建绿色循环低碳的产业体系。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必须坚持以开放发展为导向、以实体经济为主攻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促进两化深度融合、两业深度融合、大中小企业深度融合、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和“两山”深度融合。
把握工业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实现新兴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重点是加快培育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促进新技术与各产业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数据和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人机协同成为主流生产和服务方式,跨界融合成为重要经济模式,共创分享成为经济生态基本特征,个性化需求与定制成为消费新潮流,生产率大幅提升,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有力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密切跟踪国际科技、产业发展的最新变化,超前谋划、超前部署、超前行动,统筹科技研发及产业化、标准制定和应用示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浙江是全国第一个签订工业互联网部省合作协议的省份,要围绕网址分配、地址解析、平台构建、网络安全四大领域,率先探索实践,努力为工业互联网新发展提供新的案例。
把握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传统产业高质量开放发展。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深化技术和产能国际合作,建设一批境外合作园区,开拓新一轮制造业对外开放新格局。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设计机构、国际知名的工业设计大师和有世界影响力的设计品牌,推进重点产业领域国际化布局。围绕研发设计、绿色低碳、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检验检测、品牌建设、融资租赁、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充分激发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切实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发挥标准化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对照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制定实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中国制造”标准。浙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但要发挥义新欧班列的带动作用,更要大力发挥数字经济方面独特的竞争新优势,在融合发展中,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努力谱写数字经济丝绸之路新篇章,在数字经济丝路建设领域引领时代发展。
把握大中小企业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协调发展。要把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纳入浙江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导向目标,通过3-5年时间,培养8-10家世界一流企业,成为浙江区域经济的重要新标志。要把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与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更好结合起来,把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更好结合起来,围绕《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产业领域,壮大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和领军企业、培育一批专注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企业、打造一批高水平的“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形成因地制宜、特色突出、区域联动、错位竞争的制造业发展新格局。顺应互联网时代变革趋势,支持大型制造企业、信息通信企业构建开放式“双创”平台,促进形成大中小微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生态体系,实现相互借力、共生共荣。浙江中小企业发达,细分领域具有行业的明显竞争优势,特别在终端消费市场领域,在“高质量”背景下,要通过改进生产与质量的1%、实现价格与品牌10%的目标,去积极改进中小微企业的成长轨迹。
把握军民深度融合,实现军民融合产业高质量突破发展。军民融合发展是新时期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的重要新路径,浙江作为经济大省,一定要努力提升军工能力。要通过军民融合发展,支撑浙江工业现代化。推进浙江军民融合发展,从量的积累、点的突破逐步转变为质的飞跃和系统能力的提升。军民融合发展,要发挥国有资本在实施军民融合战略方面的主力军作用,支持以行业、集团、系统对接军工资源、参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支持央企、国企通过实施军民融合战略,引领信息经济、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做强做大做优发展。
把握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深度融合,实现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工业点人居环境整治、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浙江要把绿色发展的路径扎扎实实落到实处,在产业、园区、企业、产品等各个领域和环节中,着力形成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绿色路径,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