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不仅要做优美的生态环境建设的参与者和贡献者,而且要做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先行者和引领者。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坚持不懈努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开创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新局面
党的十九大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战略目标,影响广泛,意义深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绿色生产模式、美好生活方式、优美生态环境,这是新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客观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路径。
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既客观理性、又高瞻远瞩的科学判断,对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和深刻变化。众所周知,中国改革发展近40年,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力水平获得极大的提升,令世界注目。同时,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也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尤其是新时代要求我们党和政府,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从理论上讲,确立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十九大的重要成果,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表明我们党对“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深刻认识。早在15年前,2002年习近平刚到浙江担任省委书记就敏锐地察觉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高速增长,走在全国前列,但是,传统产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害变成了浙江“成长的烦恼”,浙江人对优美的生态环境的需要和期盼,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习近平本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作为努力方向,他率先把“生态省建设”列入到浙江发展的重中之重工作,提出“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实现人口规模、素质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把浙江建设成为具有比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态家园、繁荣的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省份”。
2005年,习近平在考察安吉余村后,看到村民为保护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家园、放弃污染大的传统产业后非常高兴,专门在《浙江日报》上的“之江新语”发表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述。他认为,产业发展要善于选择,学会扬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浙江的生态省建设就是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并为子孙后代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永续利用的资源与环境。我们有理由说,“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该形成在浙江,尤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在浙江探索、思考和实践的结果。
当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成为老百姓关心关注的对象之时,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日益成为人民期盼的对象之际,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优美的生态环境的权益是我们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点。事实上,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惠及人民和社会的公共产品、是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载体,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期盼,我们不希望出现为了一已私利而损害生态环境的“公地悲剧”,不希望把污染的环境带进全面小康社会,更不希望得到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我们不仅需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经济发展模式粗放、环境污染严重,甚至环境恶化的趋势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造成了环境承载能力达到或接近上限,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有意见、有诉求、有期盼是正常的,也是客观的。习近平在浙江探索、思考和实践表明,只要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构建绿色生产方式、低碳生活方式、简约消费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产业布局、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就能实现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习近平关于美丽中国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生态观的思想精髓,蕴涵了尊重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精华,彰显了以人为本、心系民生、造福百姓、福泽后代的深厚情怀,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体一位”总体布局,真正建成“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全面小康社会。要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聚集“四大领域”,即发展质效、创新能力、实体经济和生态环境,尤其是生态环境建设还任重道远。令人欣慰的是,浙江省在“十三五”开局之时,省委省政府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提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目标和要求,宣示以人民期盼为出发点,优化“诗画江南”宜居环境,将自然、人文、绿色、特色、舒适等元素融入到美丽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老百姓能在优美舒适宜居的生态环境中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描绘了优美生态环境的蓝图——实现浙江大地“天蓝、水清、山绿、地净”,建成“富饶秀美、和谐安康、人文昌盛、宜业宜居”的美丽浙江,以此来增强浙江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发展自豪感、生活幸福感、心灵归属感、社会认同感。
从“绿色浙江”、“生态浙江”到“美丽浙江”,省委省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思路日益清晰,实践深入推进。从生态省建设到美丽浙江建设、从环境治理“811”行动计划到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美丽乡村建设、从“五水共治”到“剿灭劣Ⅴ类水”行动,浙江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受浙江老百姓的好评点赞。通过“四边三化”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行动,打好治水治气等系列组合拳,促进了经济低碳转型和产业绿色升级,美丽浙江建设成效显著,引人注目。对浙江而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的经济数据,更重要的是要有小康的生态环境。腰缠万贯、污水横流不是全面小康,大厦林立、雾霾围城不是全面小康,屋内高大上、环境脏乱差也不是全面小康。为此,省委省政府对浙江人民作出庄严地承诺,决不把污泥浊水和脏乱差的环境带入全面小康,确保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对浙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呼应,也是浙江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打造和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表面上的城市雾霾、水体污染,环境脏乱差,本质上是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问题,是发展模式、生产方式的问题。因此,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建设美丽中国,创建优美的生态环境过程中,政府、企业、公众和社会都是参与者和贡献者,大家责无旁贷,需要形成合力。我们需要遵循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系统、全面、科学地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政策体系。一是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激发建设美丽中国、创造美好生活的活力和动力。以共建共享为主渠道,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监督、共同建设、共同分享,形成全社会参与优美生态环境建设的强大合力。二是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原来的资金、土地、劳动力资源等沉淀在严重过剩产能、高污染产业中的要素资源逐步退出,注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引导到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上来,加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发展的动力。三是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强化企业环境成本的内部化,增强绿色共性技术创新动力、重视绿色生产方式的经济激励,促进绿色技术、绿色生产的推广应用,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大力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和低碳能源,推进产业结构低碳化、能源结构低碳化、消费结构低碳化,打赢“蓝天保卫战”,打造“蓝天白云”的优美生态环境。五是构建生态环境的安全屏障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实施国家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健全和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度、积极推进国家公园体制,努力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六是构建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和督查执法体系。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监管机构和管理制度,明确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为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提供政策保障和制度安排。
在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浙江肩负着“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永立潮头”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浙江不仅要做优美的生态环境建设的参与者和贡献者,而且要做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先行者和引领者,这既是习总书记对浙江创建“美丽中国样本”的殷切希望,也是浙江百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浙江应该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坚持不懈努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开创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新局面,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