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抗战史观重大特点概述
——纪念2017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

2017-01-25 02:51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观抗日战争

周 虎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习近平抗战史观重大特点概述
——纪念2017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

周 虎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先后发表了多次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不仅深刻总结了历史经验和教训,而且还认清和把握了未来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系统完整、辩证科学的抗战史观,即习近平抗战史观。习近平抗战史观主要包含七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抗战史观,对于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全面的、正确的抗战史观大有裨益。

习近平;抗战史观;抗战精神

中国抗战史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最为波澜壮阔的一段光辉历史,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共赴国难的一段坚强岁月。抗战史观,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观的简称。这里的抗战史观,特指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人民历时十四年的抗日战争所形成的整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抗战史观,首先要领会这一史观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重大意义,然后,从七个方面来加以把握,这七个方面构成了习近平抗战史观的基本内容。

一、习近平抗战史观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重大意义

2014年7月至2015年9月,在不到十五个月的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公开场合主持进行了五次关于中国抗战的纪念仪式,每一次纪念活动都有着自身特殊的历史含义和现实意义。例如,2014年7月7日举行的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其“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1]又如,2015年9月2日举行的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其“目的是表达对抗战英雄的崇敬,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宣示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决心。”[2]

纪念,不仅仅是为了不让历史悲剧再一次上演,也是为了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与肯定。数十年来,由于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差异,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在西方国度里被“选择性忽略”了,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在二战书写史上被盟友们“选择性遗忘”了。中国政府2015年的9·3阅兵正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国际社会引领光明、伸张正义,并向世界人民庄严宣告“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3]如今,我们虽然身处和平年代,但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日趋紧张,我们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可以作为很有力的历史研究和政治宣传,很好地教育国民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从而铸就体现中华民族精气神的新的钢铁长城。

(一)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有助于更好地铭记历史,以此为诫,珍惜现在,防患于未然。

历史是活着的教科书,也是丰富的营养剂。通过读史,人们可以从历史的成败与得失中吸取经验、吸收教训。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4]正因为有了这种高度的觉醒和团结,中国人民才能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当前,我们正走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只有牢记“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集中和统一十三亿中国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才能攻坚克难,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最终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富裕。

(二)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有助于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增强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

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的精气神之所在。通过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引领人们重新回顾和思考那段历时十四年、全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史,可以使整个国家的人民对自身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有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打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5],进一步深化国人心中早已形成的“国是家”和“有国才有家”的基本认知,从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镜,面向未来。“七七”卢沟桥事变乃国家之巨耻,亦是民族之大辱。凡我国人及后代子孙,必须存史警世、居安思危,以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有助于增强危机意识和安全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临危不惧。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居安却不思危的民族,是注定没有希望的民族。存史以警世,饮水要思源,我辈今日之幸福来之不易,宜当居安思危、励精图治。我们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就是要时刻牢记要始终把“国家领土安全与主权完整”放在第一位。对于中日钓鱼岛争端问题,面对日方的政治鼓噪和军事挑衅,我们要牢牢掌握宣传报道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不断强化海洋防患意识,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坚决捍卫国家海洋主权,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中华民族的国家利益。只有居安思危,民族才能延续相传;只有励精图治,中国才能发展自强;只有理性爱国,才能振兴中华!

二、习近平抗战史观重大特点之一:对侵略和反侵略战争进行性质上的重大划分

2014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讲话中指出:“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全境;1937年又蓄意制造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就是要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6]这就对日本发动的这场战争进行了性质上的定位,即日本对中国发动的是一场带有殖民色彩和侵略性质的非正义战争。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一场反殖民、反侵略、反法西斯的正义之战。2015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3]2017年是“七七”卢沟桥事变八十周年,而宛平城西的卢沟桥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东方主战场的爆发点,也正是在这里,中国掀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序幕。“七七”事变爆发后,国内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变为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民族矛盾,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中国人第一次普遍感受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机,全民族开始觉醒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全国性的全民族抗日救亡图存运动迅速展开,中国共产党和全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是带有革命性质的,即“革日本帝国主义的命”[7],使中华民族走上独立自主和自由解放的道路。当然,如果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前夕,中国军民抵抗日本侵略者已达六年之久,这六年的局部抗战和后来八年的全面抗战,都是带有革命性质的反侵略战争。

三、习近平抗战史观特点之二:注重整体性研究中国十四年抗战的历史

2015年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不仅要研究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8年的历史,而且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变后14年抗战的历史,14年要贯通下来统一研究。”[8]这就树立了全面的历史观,为整体性研究中国十四年抗战的历史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思想。在习近平全面抗战史观的指引下,2017年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9]此次教材修改,特别突出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十四年抗战”的历史概念,意在全面、完整、准确地反映近代以来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实施的战争罪责以及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斗争。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中国军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直至胜利长达十四年之久。在这十四年的抗战中,中国军民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新的长城,精诚团结,共同御侮,共赴国难。笼统地说: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7年“七七”事变的这六年是东北人民的局部抗战;自1937年“七七”事变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这八年,是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战。首先,东北军民的局部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开端;其次,“八年抗战”的传统说法还不足以完全展现一部完整的中国抗战史;再次,六年的局部抗战和八年的全面抗战共同构成了中国人民的“十四年抗战”;最后,“前六年的局部抗战既是抗日战争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又对全面抗战起到推动作用。”[10]

习近平的抗战史观注重整体性研究中国十四年抗战的历史,它把中国人民六年的局部抗战和八年的全面抗战贯通联结起来,初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抗战史观。以往的抗战史观之所以将1937年7月7日作为一个特别重大的历史节点,其最主要的意义就在于它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和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开始。习近平的抗战史观,时间脉络是14年,不仅注重前六年的局部抗战概念,而且还注重后八年的全面抗战概念,这就有利于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现在的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连续性、持久性、完整性和全程性,正确评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四年抗战”概念的重申和正名,有助于撇开西方历史虚无主义者“选择性忽略”和“意识形态偏见”,有利于唤起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予以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总之,“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是出于对中国抗战史的尊重与深思,有理有据有史可循,具有正当性。

四、习近平抗战史观特点之三:批驳国际上历史虚无主义者的错误言论

1937年和1945年,这两年在中国近代史上是比较特殊的历史节点。2014年时值“七七”卢沟桥事变暨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2015年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两大周年纪念日之际,围绕抗日战争的历史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发表重要讲话3次,于2015年阐发重要论述9次。其中,批驳国际社会历史虚无主义者的错误言论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长期以来,国际社会总有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主要包括日本右翼政治势力和西方历史虚无主义者,前者力图美化甚至否认侵略战争,后者因为意识形态问题罔顾历史。相比之下,前者的政治言行更悖逆于历史潮流。近年来,日本右翼政治势力多次举行靖国神社参拜活动,大肆美化和极度歪曲侵华历史,掩饰“七七”事变和“九一八”事变真正缘由,极力否认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惨案屠杀中国30万生灵。“这些做法,不仅违背了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承诺,而且背离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和广大亚洲国家人民的感情。”[6]但“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1]“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11]

近代以来,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责,简直罄竹难书,经查客观属实,早已铁证如山,早有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根本不容日本右翼狡辩和篡改。须知,“在事实和公理面前,一切信口雌黄、指鹿为马的言行都是徒劳的。”[6]“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任何人想要否认、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1]

五、习近平抗战史观特点之四:对抗日战争胜利历史原因的深刻总结

2014年2月27日,我国以立法的形式将每年的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2014年9月3日,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一天发表了重要讲话,总结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第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6]十四年抗战中,在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殊死搏斗中,中华民族锻造和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的刀光血影中新的升华与发扬。正是因为有了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的强大支撑,中华民族才能在这场持久战中抗战到底、越挫越勇。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6]一方面,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场反抗外敌侵略的持久战中抛头颅、洒热血;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与侵华日军展开了生死存亡的斗争。十四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发挥出了压舱石和顶梁柱作用,始终是中国抗日大业的排头兵和急先锋。

第三,“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6]十四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统战工作,不仅奔走呼吁全国同胞紧紧团结起来,建立、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还广泛动员社会各阶级人士,放手发动群众运动,不断发展人民武装,通过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第四,“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进程中,苏联、美国、英国等反法西斯盟国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宝贵的人力物力支持。”[6]“七七”事变后,中国的抗战由局部发展到了全面,1942年以后更是融入到了反法西斯同盟阵营之中。其间,中国军民和国际反法西斯战士并肩作战,患难与共,反法西斯盟国为中国抗战事业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六、习近平抗战史观特点之五:对抗日战争历史地位和意义的重大肯定

长期以来,西方历史虚无主义者由于总是带着“有色眼镜”观摩中国,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存有偏见,因此在主流媒体的舆论宣传中选择性地忽略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我们在西方人的眼中成了一个“被遗忘的盟友”。2015年7月30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8]这就要求我们“着力研究和深入阐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8]等重大问题。

(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第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是最早的,早在1931年就开始了,并且历经时间最长,长达整整十四年之久。如果从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算起,或者从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算起,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独立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已经八年;如果从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算起,或者从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算起,中国抵抗日本法西斯已经十年。

第二,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付出的牺牲和代价是最为惨重的,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从1931年到1945年,在这十四年的抗战中,“中国军民伤亡多达3500万人”[6]。“日本军国主义发动战争造成的破坏及其对中国资源和财富的大肆掠夺,按照1937年的比价,造成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6]另外,“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无数儿童死于非命,三分之一建筑遭到毁坏,大量财物遭到掠夺。”[11]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率先拉开了东方主战场的战争序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两国在东方主战场进行了殊死搏斗和生死较量,正是由于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和拼死抵抗,才极大地消耗了日本侵略者的有生力量和主要兵力,使其不敢贸然北上进攻苏联,从而缓解了盟国在欧洲和苏德两个战场上的压力。“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3]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

首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20世纪的中国和世界战争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族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殖民反侵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进行保家卫国、实现救亡图存最为波澜壮阔的民族自由解放战争。

其次,在十四年的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广泛组织、放手发动和不断武装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壮大壮强人民军队,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手中握有几十万的枪杆和几百万的军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内政治领域中的大党地位和政党威望。

再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20世纪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近代中国由面临亡国灭种的生存危机开始转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而前进的光明未来。它“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有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6]

最后,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举步维艰。历史上,日本帝国主义亡我之心长期不死,曾在两个关节点上打断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次是19世纪末的中日甲午战争,另外一次是日本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动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妄图构建“大东亚共荣圈”的殖民野心,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和建设扫清了来自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威胁。

七、习近平抗战史观特点之六:在新的时期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中国革命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先进文化,自它形成之日起,就为中国革命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无穷的精神驱动力。而中国革命精神是对中国革命文化和道德的高度凝结,是中国革命文化和道德中最为精华的部分,是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化。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攻坚克难,不断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并在挫折中毅然奋起,在磨难中越发坚强,就是因为自我培育了带有革命性质的文化、道德和精神,这些都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发展和壮大的思想保障。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6]抗战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生存和发展的伟大精神力量,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会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创业的重要传家宝。

新时期,继承和发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有利于更好地团结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伟大的抗战精神始终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思想旗帜,也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永恒力量源泉。它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一个重要纽带,也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富强繁荣、早日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火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这种爱国主义情怀,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社会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国家兴旺发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八、习近平抗战史观特点之七:在缅怀历史的过程中更坚定地走向未来

醍醐灌顶,警钟长鸣。中国的抗战史给我们最深痛的教训莫过于: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从那时起,我们便深知,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需要英雄的民族。是谁切扶大厦之将倾?是谁勇破蚕食而鲸吞?是谁把贫弱的羔羊最终唤成了怒吼的醒狮?正是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前,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呼吁和号召下,中华民族才找到了全民族抗战的出路,是中国共产党临危不乱、力挽狂澜,抗日救亡图存运动才迅速展开起来。

“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3]近来以来,中国人民饱受战乱的苦楚,因此我们更加珍惜和爱护和平。新时期,中国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秉持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理念。但这并不意味中国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方面有所退让,我们绝不会以牺牲国家利益来乞求和平发展的机会。相反,在涉及我国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我们敢于亮出红线、摊出底牌,任何国家、任何个人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核心利益做交换。我们会以史为训诫,吸收历史教训,建设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坚定不移地捍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成果,在缅怀中国抗战史的过程中更加坚定、更加自信地走向未来。

[1]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7-08(002).

[2]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03(002).

[3]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04(002).

[4]徐冰.“七七事变”纪念活动研究[J].世纪桥,2015,(01):22~23.

[5]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N].人民日报,2016-04-20(009).

[6]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4(002).

[7]张皓.七七事变对于中日两国、国共两党各自的性质与意义[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5,(03):13~28.

[8]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N].人民日报,2015-08-01(001).

[9]樊丽萍.“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N].文汇报,2017-01-11(007).

[10]张洁.十四年抗战观点应通过教材普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5-03(004).

[11]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2-14(002).

责任编辑:梁一群

K265

A

1008-4479(2017)05-0034-06

2017-04-12

周 虎,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猜你喜欢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观抗日战争
树立正确党史观的三个维度:目标·方法·价值
论莫言《蛙》的暴力史观——兼及1950至60年代乡村叙事“历史”的重述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日本“大东亚战争史观”阴魂不散
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精兵简政
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在华军事顾问及其作用
联邦德国军事历史研究局的任务及史观
“七七”全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