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国家与市场关系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2017-01-25 02:50崔向阳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国家

崔向阳

(南京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国家与市场关系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崔向阳

(南京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在马克思计划写作的六册计划中,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是基本线索,具体结构是国内市场-国家-国际市场。根据这一提示,对有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市场的逻辑是配置资源,包括基本规律、基本要求和基本形式。国家的逻辑是配置权力,包括“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以及“国家的各种不同形式与社会的各种不同的经济结构的关系”。在国家与市场关系上,基本观点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在此基础上,分别梳理了国家与国内市场的关系,包括国家与私人资本、雇佣劳动和土地所有制的关系;国家与国际市场的关系,包括国家与对外贸易、世界市场的关系。最后对市场发挥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分别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

马克思;国家;市场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运行发生一系列新变化,但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成果,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理论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市场关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发展。

1843年,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著名论断。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正式提出“六册计划”的构想:(1)资本(包括一些绪论性的章节);(2)土地所有制;(3)雇佣劳动;(4)国家;(5)对外贸易;(6)世界市场。在前三册中,马克思以国内市场为例,分别研究了市场经济中的三大市场主体。在国家册中,马克思对国家的本质和职能进行研究。在后两册中,马克思研究市场经济向国外的延伸和总体的表现形式。在整个六册计划中,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是基本线索,具体结构是国内市场-国家-国际市场。但遗憾的是,马克思并没有完成“六册计划”的写作,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卢森堡、葛兰西等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中具有丰富的国家与市场关系思想,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亟待整理和创新,使之系统化和现代化。本文主要根据马克思“六册计划”的提示来研究国家与市场的经济关系,并根据当代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具体政策建议。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马克思主义阵营中主要包括三类观点:

第一,国家和市场分离论。20世界60年代以后,出现了“政治分析”、“文化分析”、“经济分析”和“综合分析”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流派。特别是发生在普兰查斯和米利班德之间的“结构主义”与“工具主义”的争论影响较大。[1]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学家和哲学家当中,并且越来越强调国家的自主性,对国家与市场关系重视不够。第二,市场取代国家论。德国学者巴尔特最先把唯物史观关于经济的最终决定作用的原理歪曲为经济决定论。尽管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对此做了彻底的揭露和批判,但这一看法根深蒂固,至今还有重要影响。第三,国家取代市场论。传统观点认为,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只能由国家计划代替市场,而苏东转型和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已经证明了这种观点的错误。

在非马克思主义阵营中,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国际政治经济学(IPE)、新制度经济学(NIE)等对国家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美国国际政治经济学家罗伯特·基尔平(Robert Gilpin)认为,正是因为现代世界的国家与市场共存及其相互作用才产生了政治经济学。[2]英国国际政治经济学家苏珊·斯特兰奇(Susan Strange)使用结构性权力思想分析了国家与市场的互动关系。[3]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North)认为,国家发展起一套有效的私有产权保护制度才是真正导致欧洲以及美国崛起的最根本原因。[4]美国经济学家曼瑟尔·奥尔森(Mancur Olson)认为,强化市场型政府(market-augmenting government)是获得经济繁荣的关键。[5]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相关的代表性成果包括:

第一,对马克思“六册计划”及其与《资本论》“四卷结构”的关系的研究。汤在新等(1995)对《资本论》及其续篇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和探索[6];顾海良等(2012)认为马克思的完整经济学理论体系不限于《资本论》,还应该包括“六册计划”。[7]第二,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沈越研究了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和市民经济思想。[8]第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研究。张国昀、巩军全发掘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经济学意义等。[1]

总之,国内外的大多数研究都还是从某一具体范畴或不同侧面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国家与市场关系经济思想的某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系统地、全面地研究和阐发的工作还有待展开和深入,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国家与市场关系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揭示其当代价值,以使之更好地解释现实,指导实践。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关于市场的论述

市场的逻辑是配置资源。要正确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含义,首先必须弄清楚市场的逻辑是什么,市场怎样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市场主体在竞争中为了追求超额利润,必然会走向集中和垄断。

(一)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垄断利润规律是市场经济的三大基本经济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价值规律说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本方式。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主要是是通过价值规律体现出来的。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商品价值的生产和实现要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必须按照价值量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通过价值与价格的背离与波动来发挥作用,这个作用过程实际上就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市场机制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等三大具体机制,来对企业的竞争性行为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发挥决定性作用。价值规律发挥作用是需要条件的,马克思把这个条件概括为“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9](P204)

第二,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说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本动力。马克思说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而资本的使命就是赚钱,赚更多的钱。因此,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对资源的配置实际上隐含了一个假定,资本家是追求剩余价值或利润最大化的。如果这个前提不成立,就无法理解市场经济的很多行为。因此,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就必须尊重资本追求增殖的欲望。

第三,垄断利润规律。垄断利润规律说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方式。资本对利润的追求是通过竞争实现的,而竞争必然造成集中和垄断。通过垄断价格,资本可以获得高于平均利润的垄断利润。实际上,垄断是资本的终极追求,对垄断利润的追求是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如果没有专利制度对发明的保护,就没有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而专利制度的基本特征就是垄断和公开。从这个意义上说,竞争和垄断是一对双胞胎,鼓励竞争必然造成集中,集中必然走向垄断,而允许垄断则保护了竞争,也促进了竞争。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垄断竞争经济,多大程度上允许垄断,允许什么样的垄断取决于政府的判断。

(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要求是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第一,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商品价值决定的角度看,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商品中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9](P52)这个时间指的是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时间,在等量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量。对于个别企业而言,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关键是个别劳动时间能否顺利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第二,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商品价值实现的角度看,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时间就是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反映了供求关系对价值量的规定性。对于宏观经济而言,资源配置就是要求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照必要的比例在各部门、各企业进行分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目标。

(三)市场经济从竞争走向垄断的必然性

第一,竞争的两种基本方式,即行业内竞争和行业间竞争。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行业内的竞争中实现的。如果企业的个别时间低于社会时间,能够获得超额价值或利润,反之,则亏损。企业竞争的手段主要是技术手段,通过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这也被称为价值规律的第一种作用,即对个别企业的刺激和激励作用。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生产不同种商品的企业之间,即行业间的竞争中实现的。竞争的方式是资本追逐更高的利润率,实行跨部门转移。通过资本转移实现了利润率的平均化,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社会资源在全社会的有效配置,这也称为价值规律的第二种作用。

第二,垄断的两种基本方式,即技术垄断和市场垄断。在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作用下,企业的竞争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率先采用先进技术,可以降低企业的个别价值,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形成了一种超额利润。如果存在完全的技术外溢,则这个超额利润转瞬即逝,企业就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为了保护和鼓励竞争,在竞争中必然会生成一种制度安排,允许企业技术垄断。在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作用下,企业的竞争是通过市场手段实现的。如果能够实现完全的市场自由进出,则最终结果就是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所有部门的资本都获得平均利润。如果允许存在市场垄断,即某些市场资本不能够进入,这些垄断行业就能获得超额利润。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六篇,马克思以农业为例,对这种市场垄断进行了分析。由于土地的有限性,农业中存在着土地所有权和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土地所有权的报酬是超额利润(地租),而农业资本由于可以自由转移,只能获得平均利润。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阻碍生产要素跨部门流动的因素,利润率的平均化只是一种趋势,垄断才是常态。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关于国家的论述

国家的逻辑是配置权力。本节研究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阐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国家理论,即“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以及“国家的各种不同形式对社会的各种不同的经济结构的关系”。

(一)国家的经济本质

第一,国家的起源与本质。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视角解释了现代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国家起源于市民社会,“国家是从家庭和市民社会之中以无意识的任意方式产生的。家庭和市民社会仿佛是黑暗的自然基础,从这一基础上燃起国家之光”。[10](P12)这里所说的“市民社会”是指现代资产阶级社会,而资产阶级社会的代表是掌握了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在《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现代的国家政权还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11](P274)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明确指出了国家产生的原因和阶级本质:“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于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12](P170)

因此,马克思认为,现代国家的形成本身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由此必然产生的结果就是政治的集中。”[11](P401)现代国家是市场经济本身的产物,是为了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出现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资产阶级国家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工具,是所谓的“总资本家”。

第二,国家的工具性和自主性。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解释,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统治阶级凭借所占有的生产资料,占有被统治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国家作为一种公共权力,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无论国家具有什么样的具体形式,国家都是“统治阶级的国家,并且在一切场合本质上都是镇压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机器”。[12](P176)因此,国家具有明显的工具性,是维护统治阶级经济利益的工具。

国家的自主性,就是指国家的自治性。国家作为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首先具有工具性。但国家机器一旦产生,就具有了自己的特殊经济利益,在某个时期,甚至会凌驾于社会之上并控制了社会。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认为拿破仑三世统治下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就是这样。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者则认为政治和经济是分离的,国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能够为整个资产阶级甚至整个国家服务。20世纪70、80年代以后,社会科学领域最重大的变革之一就是国家中心主义的复兴。“国家是一个独立的行动者,由政治家、行政官僚以及个别政治机构所构成的国家是一个决策主体,因此国家的目的、取向同社会各集团或特定政府机构所具有的部门利益关系不一样,国家追求的是社会整体的国家利益层次上的利益关系。”[14]

因此,国家的工具性要求认清国家的阶级本质,而国家的自主性要求把国家作为一种超经济力量来看待。国家力量具有建设性,但也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在现代国家,一般都会存在相应的制度安排,对国家权利进行制衡和约束,把国家权力限制在某个笼子里。

(二)国家的经济职能

第一,国家职能的二重性。马克思指出国家职能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具有经济管理职能,管理整个国家的共同事务;另一方面又具有阶级统治职能,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政府的监督劳动和全面干涉包括两个方面:既包括由一切社会的性质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的执行,又包括由政府同人民大众相对立而产生的各种特有的职能。”[13](P431~432)

第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国家经济职能。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国家权力,通过集中的、有组织的社会暴力,促进和缩短了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的过程和时间,具体包括殖民制度、国债制度、现代税收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9](P861)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国家暴力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暴力是“助产婆”,“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9](P861)

第三,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首先,对劳动力市场的调节。国家运用权力规定工作日的长度。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从14世纪到17世纪末,主要是借助国家政权力量来延长工作日的长度,保护资本吮吸足够数量剩余劳动的权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从19世纪下半叶以后,为了节制资本家无限制榨取劳动力的渴望,则通过工厂法对工作日的长度进行限制。此外,国家还规定了工资率。为了保护利润,把工资强制地限制在有利于资本家赚钱的界限内,从14世纪到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规定了工资的最高限度,但从不规定工资的最低限度。[9](P848)其次,对金融市场的调节。国家发行纸币并强制流通。国家根据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来确定纸币的发行量,国家银行既是发行的银行,也是管理的银行。国家信用对金融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国家发行纸币提供了金融市场的流通性,并通过国债的形式来提供信用工具。再次,国家修筑公共工程。最后,允许合法的垄断。早期的股份公司,如著名的东印度公司就是国家特许垄断公司,以国家的名义对外殖民和贸易。

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关于国家与市场关系的论述

市场是一种经济力量,国家也是一种经济力量,二者相辅相成,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必须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必须把国家理解为一种市场主体,探索适合国情的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实现机制和方式,逐步建立起市场型政府。

(一)国家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基础: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马克思对国家与市场关系的核心观点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马克思认为,国家形式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被概括为“市民社会”。根据沈越的研究,“市民社会”有三种含义:第一,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第二,商品经济社会;第三,资本主义社会。[8]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也包括三种含义。从第一种含义讲,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就等同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熟知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第二种含义讲,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是商品经济关系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国家也服务于商品经济社会;从第三种含义讲,国家是“总资本家”,管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公共事务。

因此,按照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逻辑,在理解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时,市场是决定性的,国家要服从和服务于市场配制资源的需要。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必将走向其反面,从而导致国家以代表所有个别资本家总体利益的总资本家的面目出现。首先,国家反垄断。竞争必然导致集中,集中必然走向垄断,而垄断作为竞争的必然产物反过来损害了竞争,需要国家来对垄断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进行限制。其次,国家的监督和指挥功能产生于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的孤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和指挥的劳动。”[13](P431)再次,社会再生产内部的矛盾。社会再生产的内部存在着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之间及其部类内部的矛盾,社会再生产所要求的严格比例关系难以自动实现,需要国家弥补私人资本的不足,代表资本的社会性来对社会再生产进行调节。

(二)国家与国内市场的关系

资本家(人格化的资本)、土地所有者、雇用劳动者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三大市场经济主体。在国内市场上,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就从这三个方面来展开。

第一,国家与私人资本的关系。国家作为“理想的总资本家”来发挥作用。首先,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国家暴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发挥作用的方式和机制包括殖民制度、国债制度、现代税收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9](P861)其次,国家保护私人财产,建立了现代产权制度。再次,国家对私人资本进行经济补助。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最低限额资本的要求,国家直接对私人资本进行补助,包括税收优惠和直接的补助金。最后,在私人资本发展到垄断阶段后,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直接和全面的干预。

第二,国家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首先,国家在确立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土地所有权的前提是,一些人垄断一定量的土地,把它当作排斥其他一切人的、只服从自己私人意志的领域。”[13](P695)这种土地所有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历史前提,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是运用国家暴力,通过对农民的剥夺来实现的。例如,英国的圈地运动就充斥着赤裸裸的暴力。其次,国家在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的实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形式就是地租。对于级差地租来说,土地所有权虽然不是级差地租创造出来的原因,却是这个超额利润以地租形式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原因;对于绝对地租来说,土地所有权的垄断直接成为了原因。最后,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实现土地国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使农业合理化,从而才使农业有可能按社会化的方式经营,另一方面,把土地所有权变成荒谬的东西。”[13](P697)这两方面都要求土地收归国有,由国家收取地租。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同合理的农业相矛盾,或者说,合理的农业同资本主义制度不相容(虽然资本主义制度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合理的农业所需要的,要么是自食其力的小农的手,要么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控制。”[13](P137)

第三,国家与雇佣劳动的关系。首先,国家在雇佣劳动形式的产生和确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点在马克思的资本原始积累理论中有充分的说明,“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9](P822)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资本在国家暴力的帮助下,使农民离开了土地,转化为了雇佣工人。其次,国家保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包括国家规定工作日的长度,规定最高工资和最低工资,实施国民教育,对儿童实施强制教育,实行社会福利制度,对工厂和矿山的生产安全进行监督等。

(三)国家与国际市场的关系

第一,国家与对外贸易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对外贸易不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13](P136)国家主要通过下列手段来促进对外贸易:首先,殖民制度。通过商业战争、奴隶贸易和普遍采用机器生产,早期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广阔的殖民地,并迫使这些殖民地成为宗主国的原料产地和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其次,保护关税制度。“废除或减轻原料关税,对工业具有很大的意义。因此,让原料尽可能自由输入,已经成了发展得更合理的保护关税制度的重要原则。”[13](P122)在19世纪,英国相继废除了谷物、棉花和其它原料的关税。通过实施保护关税制度,保护了出口工业,促进了资本积累和积聚,加速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最后,信用制度。在国际贸易平衡遭到破坏或信用危机时期,国家通过增加信用货币或直接用贵金属支付可以缓和恐慌,有助于恢复国际贸易秩序。

第二,国家与世界市场的关系。通过对外贸易使国家越出国界,形成普遍性的各国经济联系,就形成了世界市场。在世界市场中,国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参与国际分工,并在分工中发展本国经济。马克思把世界分为两部分:“机器生产中心”和为中心发展工业服务的“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区”,即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成为“中心国家”的原料基地和制成品的销售市场。通过参加国际分工,各国的经济制度和生产体系都日益国际化了。第二,维护民族国家和本土企业的利益。在世界市场形成以后,发达国家掌握着市场的主动权,成为世界的中心,而不发达国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二战以后,“新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中心-外围”的经济全球化结构,最有影响力的是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Raul Probisch)的“依附理论”和美国国际政治经济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的“世界体系理论”。依附理论主要从发展中国家视角提出了经济全球化结构中的南北关系,认为外围国家要实现发展,必须首先同中心“脱钩”,进行内部的工业化和政治社会改革。世界体系理论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对政治、经济和文明三个层次的分析来解释民族国家的发展变化,从全球性视角为南北问题提出了一个解释框架。

五、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方式和路径

第一,消除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限制,建立市场自主形成价格的机制,由市场自主决定资源配置的方向。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是由市场形成价格,“到最便宜的市场上购买”是市场竞争的一般原则[13](P136)。政府对市场和价格的调节,是经济危机时期的临时救市措施,不能成为常态。对超额利润的追求,会促使资本将资源投放于最有利的场所。

第二,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发展各类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市场秩序和规则。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研究劳动力市场中资本和劳动的交换活动时,把市场规则概括为“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9](P204)自由是讲要建立市场主体,平等是讲确立竞争和交易规则,所有权是讲要建立产权保护制度,边沁是讲市场主体的激励制度。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根据马克思的理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体系和结构的基础。要建立和完善各类保护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制度,公共产权和私有产权都要受到保护,这个是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根本。其次,发展各类市场主体。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市场主体在生产和交换,要创建、发展和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再次,完善市场体系。为市场主体提供交易的平台和场所。最后,建设市场秩序和规则。通过建立市场规则来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市场规则包括市场进出规则、竞争规则、交易规则和仲裁规则等。

第三,反垄断,特别是破除生产要素市场的垄断现象。垄断是竞争的产物和反面,要使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政府必须反垄断。对于我国来讲,主要是三个方面:首先,破除生产要素市场的垄断。土地、石油、电力、金融等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要逐步放开,引入竞争,增加供给,提高效率。其次,打击跨国公司垄断。跨国公司凭借着技术、市场优势,轻易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不利于更多市场主体的发展,要根据《反垄断法》的规定进行调查和惩罚。再次,减少政府垄断。我国目前存在着政府权力过度、审批过多、寻租现象较普遍的现象,要通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让权利寻租现象和腐败行为无藏身之地”。

(二)更好发挥政府在市场中作用的方式和路径

第一,确立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强化市场型政府。根据奥尔森的研究,经济成功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求可靠而清晰界定的权利,二是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巧取豪夺。满足这两个条件要求有一种特定的政府,这种政府就是“强化市场型政府”。[5]根据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国家具有工具性,也具有自主性。要让政府心甘情愿地让出一部分权利,必须承认政府本身的利益,建立激励约束相容的政治体制。目前的现状是要么激励不足,要么激励过头,从而造成政府缺位、越位和不到位的现象。

第二,探索建立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实现机制和方式。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意味着政府的行为要受到约束,政府不能干预和妨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因此,政府的行为必须受到约束。根据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市民既是经济意义上的市民,也是政治意义上的公民。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首先,从经济意义上要承认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其次,从政治意义上必须建立真正的民主体制,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约束,对政府的权利进行监督,政府必须真正对市民负责。

第三,科学界定政府的职责和作用,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确立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意味着政府和市场要各负其责,在各自的领域发挥作用。对于资源配置来说,要明确市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要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凡是市场机制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都要交给市场。在我国总体是强政府、弱市场的格局下,为了避免政府越界,必须明确界定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为政府开列权利清单,凡是没有清单的,政府必须要通过规定的民主程序,经过公民的授权才能行使权利。

第四,完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对于公共资源来说,由于其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市场机制一般无法发挥作用,需要政府来对公共资源进行配置。“公共资源的配置不能由市场决定,原因是市场配置资源遵循效率原则,而公共资源配置则要循序公平原则。”[16]政府配置公共资源也要尊重市场规律,根据促进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原则来配置公共资源,做到效率与公平兼顾。

第五,维护全球化中的民族国家利益。当前国际分工形式日趋多样化,从传统的产业间、产业内不同产品之间分工进一步深化到相同产品不同生产工序之间的价值链分工。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条件下,单纯通过国际代工融入全球价值链已经造成低端锁定等许多问题,为了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改善我国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的不利格局,从融入全球价值链(GVC)转向构建国家价值链(NVC)是我国的必经之路。[17]

[1]张国昀、巩军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框架下的国家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基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斯特兰奇.国家与市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诺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5]奥尔森.权利与繁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汤在新.《资本论》续篇探索[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

[7]顾海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

[8]沈越.“市民社会”辨析[J].哲学研究,1990,(1):44~51.

[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4]张勇、杨广斌.国家自主性理论的发展脉络[J].教学与研究,2010,(5):46~52.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6]洪银兴.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后政府作用的优化[N].光明日报,2014-1-29(15).

[17]刘志彪、张杰.全球代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俘获型网络的形成、突破与对策——基于GVC与NVC的比较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7,(5):39~47.

责任编辑:徐慧枫

F0-0

A

1008-4479(2017)02-0113-08

2016-11-29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价值链分工理论与我国国家价值链的构建研究”(16BJL007)的阶段性成果。

崔向阳(1969-),男,河南卢氏人,博士,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

猜你喜欢
马克思国家
国家公祭日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国家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