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琪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对一个有着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重农固本一直是重中之重。能否抓好“三农”问题,对于中国未来发展全局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12月19-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三五”开局之年“三农”工作,分析当前农业农村形势,部署2017年农业农村工作。
2016年农业农村形势总体较好,2017年“三农”工作要继续为全局作贡献。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此次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农业的长远发展。这次会议继12月16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后,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重要部署,也是党中央首次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补齐短板,依靠科技进步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现已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共识,为开创工作新局面汇聚强大推动力。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农业农村发展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年1000万人的脱贫任务有望超额完成,脱贫攻坚实现良好开局。会议要求,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确保2017年再脱贫1000万人以上。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分析指出,本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用意在于优化农业科研资源配置,补齐我国农业科技的短板,最终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促进农民增收。
调整农业结构转变促发展,提高农业供给质量
会议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把促进规模经营与脱贫攻坚和带动一般农户增收结合起来;重点建设好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着眼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
“本次会议对明年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署,显然是从更长远、更全面的角度考虑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正河指出,会议明确提出“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对此,张正河认为,其目的在于集约利用现有农业资源,在不增加化肥、农药使用的基础上,实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新状态,最终使农业步入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确保粮食安全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农业的长远发展,在方向性问题上不能出偏差,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必须守住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的三条底线。
“新时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农业的标志和发展方向”。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把促进规模经营与脱贫攻坚和带动一般农户增收结合起来,正体现了我国农业决策的科学性。
会议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今年10月17日,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指出,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持续攀升,主要农产品国内外市场价格倒挂,部分农产品进口逐年增多,传统优势农产品出口难度加大,我国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更加突出。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仅是一时之力,更是长久之功。”张正河谈到,本次会议对明年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署,显然是从更长远、更全面的角度考虑我国粮食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