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舆论场”视域下的网络舆论建设
——以中纪委网站反腐舆论引导为例

2017-01-24 12:25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中纪委舆论信息

祝 一

(中共东阳市委党校 培训科,浙江 东阳 322100)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把反腐败斗争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1]在这样一股反腐浪潮中,中纪委惩治腐败的作用无疑得到了加强,民众都在观望中纪委这一具有风向标作用的部门将有何举措。如何让这样一种期待与关注,转化为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支撑力量,值得我们思考与摸索。中纪委监察部网站(以下简称中纪委网站)的设立,是反腐舆论工作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因此,本文试图通过解读中纪委网站的运行图貌,分析这一打破“两个舆论场”掣肘的个案,并尝试从个案中解读官方舆论与社会心态走向弥合的现实路径。

一、背景透视:我国舆论生态的发展变化

关于什么是“舆论”,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指出:“这些人头脑里的想象——他们自己的情况、他们的需要、意图和关系等等都是他们的舆论。”[2]其认为,人们往往生活在各种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和自己所设想的一种“假环境”中。实际上,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并不是对客观环境的简单反映,已经选择性的加工,因而,人们很容易对特定的事物持有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即所谓的“固定成见。”[3]舆论作为一定范围内的共识性意见,建立在共识性的价值评判之上,因此,任何基于让这种“假环境”尽可能趋向于真实情境,消融与实际情态相背离的“固定成见”的努力,只能从舆论自身入手。有鉴于此,将舆论投射到反腐工作时,加强反腐舆论引导,就尤为重要了。中纪委之所以选择网络平台作为舆论引导的突破口,这实际上与近年来我国舆论生态发生的变化密切相关。笔者将我国近10年来的舆论生态,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两个舆论场”时期、网络话语权兴起时期。

(一)“两个舆论场”的迅速发展

新世纪以来,“两个舆论场”的概念在学界引起了热议。其概念最早是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先生提出的。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两个并不完全重叠的“舆论场”:一个是主流媒体着力营造的“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人民群众议论纷纷的“口头舆论场”。[4]观点一经提出,很快被学界所关注,“口头舆论场”的概念也很快被“民间舆论场”所代替。近年来,“两个舆论场”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肯定。童兵就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官方舆论场并无重大变化,而坊间舆论场却日益壮大,它们之间的消长是极其不平衡的。”[5]

诚然,在过去较长的时期里,作为传统媒介代表的报刊、电台、电视是公众话语表达的主要平台。在这个时期中,作为舆论阵地主要支撑力量的纸媒、电台、电视媒体,其单向传导舆论信息的作用更为明显。随着各种信息交换媒介逐渐走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信息交换变得极为迅捷,各种观点的碰撞也更为容易。这些变化都使得民众在口口相传的日常行为中,很容易产生一定范围内的共识性意见,再借助新兴传播媒介,一个个可大可小的舆论场便十分自然地产生并且扩展了。

(二)网络话语权的兴起及影响

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不仅使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动,民众的思想观念也随之产生了深刻变化。人们越来越乐于在各种媒介(主要是网络媒介) 中展现自身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和多样性,网络舆论逐渐成为舆论重镇。当然,网络舆论的爆炸式发展主要归结于以下两个因素。

1.网民数量的几何式增长。根据《CNNIC:2016年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而在2006年1月,CNNIC的第17次报告中,网民人数仅为1.11亿,10年间中国的网民人数足足增长了6.5倍之多。随着网民数量的几何式增长,网络迅速成为各种价值观念、道德评价的集合地,也让正处于发展扩展阶段的民间舆论场逐渐爆发出强劲的力量。

2.传播方式的颠覆性变革。2005年,以各主流门户网站纷纷开展博客业务为标志,“博客”时代来临,网民开始对各类社会热点进行关注评论,以社会精英阶层发声为主的“网络意见领袖”开始出现。2010年,“微博”以更为迅猛的态势进入人们的生活,发表观点和转发、评论他人观点,变得极为迅捷。依托自媒体构筑的网络舆论场,影响力和持续性得到了极大的巩固,网络舆论成了全社会的舆论热点。自媒体的出现,对民间舆论场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它使得舆论传播变得更为迅速、生动和广泛,也让“民间舆论场”更大范围为公众所“见”。它们在使街谈巷议、个人见解获得更大传播空间的同时,也给惯以坚持舆论引导的官方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6]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正在以一种超乎预期的速度影响着整个舆论生态。在传统媒体时代,舆论传播更侧重于信息的真实性和受众的普及性,而以网络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更关注的是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互动性。这一特性使得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极快,往往在传统媒体和政府部门还没有反应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强大的舆论风潮,并迫使社会管理层和事件关联方在进行决策时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但是,网络舆论无法对信息进行及时而有效的甄别,真假难辨。而这一点,却往往被网络舆论的受众群体所忽视。因而,面对舆论生态的变化,政府机构、主流媒体都需要引入新思维来积极应对网络舆论。

二、全景扫描:中纪委网站的鲜明特点

随着反腐工作不断走向深入,人们对中纪委反腐“重拳出击”的期盼也与日俱增。2013年9月,中纪委将其原先下属的5个网站整合成为中纪委监察部网站,作为中纪委唯一的官方网站,及时发布反腐动态。具体细化到功能,可以从中纪委网站“关于我们”一栏对网站简介中可以一窥究竟:“网站具有以下功能:一是及时发布重要新闻;二是权威解读决策部署;三是展示工作成果;四是开展互动交流;五是接受网络信访举报;六是提供专业数据服务。”[7]自中纪委网站上线以来,在普通民众间迅速走红,涉及反腐工作相关信息,言必出自中纪委网站已成为一种新常态。据Alexa排名统计,中纪委网站的日均IP长期居于全国同类网站的前20位。缘何中纪委网站在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中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这和网站的几个特点是密不可分的。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调研网站建设时曾强调,要把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办出特色,确保严肃、准确、及时、权威,架起与群众沟通的桥梁。[8]而网站也确实以这一讲话精神为指引,充分发挥了桥梁作用。

(一)网站运行的理念

1.严肃性。作为一个纪检监察信息网站,对于内容的把握显然要放在第一位。网站在内容选择上,突出了严肃性。纵观发布内容,除《领导活动》一栏以外,其余板块都与反腐直接相关:《头条》板块,虽然包括一些领导人的讲话内容,但其遴选的都是与反腐战线息息相关的讲话稿;党纪法规、纪律审查、巡视工作、监督曝光、工作动态等更新最为频繁的板块,都直接涉及反腐工作的各个领域;网上展馆、互动交流、在线访谈、宣传教育、论坛等板块,讲求反腐文化宣传和受众互动。因而,从内容的选择上,就可以直观地发现,网站追求切实反映反腐工作全貌,体现出了其内容选择上的严肃性。

2.准确性。网站的准确性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准确反映党中央、中纪委的声音。这主要表现在其发布的具有喉舌作用的系列评论文章。据统计,中纪委网站的“学思践悟”专栏,自2014年9月开设以来,共发表评论文章130篇,分为24个专题(截至2017年2月28日,下同)。这些专题都与党中央、中纪委当时重点抓的工作相呼应。诸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等系列文章,从事后看,无疑为开展各项专项工作做好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动员。第二,强调用数据说话。中纪委网站的“监督曝光”专栏,除了定期曝光违反各项规定的典型案件之外,还专门设有“专区”一栏,内设8个专区,包括元旦春节、清明、五一、中秋国庆等节日期间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四风问题和腐败问题。这些通报信息,每期都详细列出典型案件数量,具体违规情况,并采用数字配图方式,让受众更为直观地了解当下反腐工作的力度和成效。

3.及时性。对于新闻报道而言,及时性、时效性、时宜性是最重要的特性。在中纪委网站,反腐战线上的成果,用最简单的语言,第一时间反映出来,这样,广大受众能以最快的速度,及时了解目前反腐前线的最新动向。翻阅纪律审查中的一些新闻发布时间可以发现,有的发布于上午10点,有的发布于晚上22:00,甚至有清晨发布;既有常规工作时间,也有“半夜打鸣”,更有“天亮鸡叫”,真正做到了24小时全覆盖。据报道,中纪委网站的运营团队采用的是与网络门户网站相同的工作机制,白班、晚班两班倒,24小时全天候上班。[9]中纪委网站在信息更新上真正做到了“及时”两字,让受众在第一时间获取到信息,并做出相应的个人判断。这不仅让中纪委成了反腐战线的“信息源”,也让其成了反腐舆论战线的“策动源”。

4.权威性。权威性建立在中纪委网站的严肃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的基础上。网站在第一时间将客观事实传播给潜在受众,使得民众和其他专业媒体在希冀获得第一手反腐权威信息时,都将目光投射到了中纪委网站。网站运营42个月后,已经将反腐舆论深深打上了中纪委网站的烙印,无论是传统纸媒,还是互联网新媒体,在报道反腐新闻时,大多援引自中纪委网站的消息,这本身就是对网站工作的一种肯定。

(二)网站内容的特点

1.生动性。既然要做好“喉舌”,中纪委网站就必须遵守传播规律,学会“讲故事”,学会声情并茂的传播相关信息。具体有三:第一,文字简洁化。关于各类官员违规违纪的通报稿往往不超过100字,有的甚至一句话就概述完毕,让受众对主要信息一目了然。第二,内容视觉化。设立了在线访谈、反腐三人谈、微评论、阅微等视频专题,邀请中纪委有关处局的负责人、相关部委领导、知名专家等接受专访,对一些重要的文件、精神进行解读,既符合网络传播的特性,也增强了传播的效果。第三,案例故事化。“以案警示”板块,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深入剖析典型要案,让受众更为深刻地了解贪腐分子的堕落轨迹,而不是胡乱猜测,道听途说。

2.互动性。部分政务网站的互动性,一直被人诟病的领域。实际上,网站开通的本意,就是传播信息,吸纳民意。开放互动,能优化网民体验,从单向传播转向双向互动。中纪委网站十分重视与网民之间的互动,其主要举措有三:第一,开通举报功能。网站设有举报专栏和专用链接,网民可以通过网站实现简洁易行的举报操作。第二,开通互动交流。专设“每月e题”,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以设立主题的方式邀请网民发表评论,在留言板内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第三,开通留言板。网站开通了“网友留言”“精华贴文”和“留言回复选登”栏目。既有来自中纪委业务部门的权威回复,也有网民对于反腐工作的观感和生活体悟,不仅有助于网民了解更多的相关政策,也有利于反腐舆论的传播。这既是一种传播策略,更是一种传播自信。

3.移动性。2013年9月1日,官方网站正式上线以后,又于2015年1月1日上线了网站客户端。同年6月18日,推出反“四风”收集举报功能。网民可以将随手拍摄的有关违纪行为的图片视频上传至网站,实现“一键举报”。2016年1月1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微信公众号正式开通运行。至此,中纪委网站实现了“一网一端一微”的立体传播形态。移动端在使用上的便捷性是无可替代的,与网站的信息汇集不同,移动端是对网络信息的精选,推送信息的选择是传播的关键。占据了移动端,中纪委网站可以实现对反腐信息的精准传播。

立场鲜明,语言生动,内容丰富,当这些特殊性聚合在中纪委网站中时,以往被动式的“网络爆料——纪委介入”的舆论模式,就逐渐被“纪委发布——舆论热议”所代替,官方舆论的能量被不断挖掘,开始掌握反腐舆论的主动权、话语权。

三、内在实质:官方舆论的传播新路径

从传统角度来看,“官方舆论场”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掌握了社会舆论的话语主导权,引导着舆论的发酵及扩散。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官方舆论场的影响力在不断弱化。舆论本身就是在观点碰撞中不断释放能量的过程,而官方媒体要掌握社会舆论的话语主导权,就必须走进民众身边,用民众喜闻乐见、容易理解的传播方式。因而,中纪委将网络作为舆论的突破点,是合乎情理,也是大势所趋。分析其释放舆论的模式,我们又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3个特点。

(一)主动发声,成为舆论源头

如李普曼所说的“审查与保密制度”,已无法简单控制舆论的宣传。开放的网络空间,只需要一个发声的原点,就足以使封闭的官方舆论场失语。当前,信息传播与扩散变得极为便捷,一旦信息的发布不在党和政府的掌握之中时,由此发酵而产生的舆论,便会在短时间内扩散,并掺杂若干虚假信息同时传播。这不仅使留给党和政府应对的时间大为缩短,而且需被动应对更为复杂的舆论声潮。所以,第一时间准确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便显得尤为关键。中纪委网站自上线以来,发布了执纪审查信息1157条,党纪处分信息733条,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信息1000条,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信息709条,“四风”监督哨案例报道85例。这样,就使得中纪委网站迅速成了反腐信息的重要来源,成了反腐舆论的发酵地。

(二)舆论引导,实现价值导入

实践证明,被动应对网络舆论,不是明智选择;只单纯进行信息公开,而不对舆论进行引导,也不是一个最优选项;只依靠信息轰炸,并不能主导“反腐舆论”。因此,构筑反腐文化,强化对舆论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10]中纪委网站开设“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题,将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廉洁”因子的家规重新解读,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实践。2015年5月,网站增设“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一栏,积极发掘传统“廉洁”文化。栏目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各类媒体和民众的喜爱,纷纷转载并跟进报道。像这样的栏目还有多个,包括廉政教育网上展馆、廉洁文化公开课等专栏。这些栏目共同组成了中纪委网站的廉政文化风景线,以涵养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为从“不敢腐”到“不想腐”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三)情感认同,重塑自身形象

通过网络平台对反腐信息进行及时公开发布,对自身工作运行机制进行自我解读,从而使中纪委去除了神秘的面纱,走到了民众的面前。“网络反腐”曾经是民众的专有名词,他们可以从一张照片、一个日记中揪出一个个贪官,而纪检监察体制在彼时至少是相对失声的。但中纪委网站通过42个月的运作,成功实现了民众对于中纪委的情感认同。通过网站对反腐信息及时有效的公开,不仅向全社会表达了中纪委反腐的决心与力度,更是让舆论深切看到了纪委在反腐中扮演着积极、重要的角色。民众在接收到这些信息后,对中纪委的观感也逐渐产生了变化,切实感受到了“是玩真的”,也增强了对我们党能否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信心。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于2014年发布的《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显示,经调查,92%的普通干部、87.6%的专业人员、88%的企业管理人员认为惩治和预防腐败“非常努力”或“比较努力”,而在2016年底的《报告》中,这个比例已经分别达到了98.2%、96.7%和91.4%,这充分体现了民众对中纪委十八大以来反腐工作的高度认可。

李普曼的“假环境”与“固定成见”观点,在社会信息越来越复杂多变的今天,愈发显现出其深邃的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工作,力度之大,决心之强,是前所未有的,但单纯做好反腐工作并不足以消除民众心中对于反腐工作只是“动动嘴皮子,做做形式主义”的“固定成见”。当民众没有得到足够多的反腐信息并以自身价值评判予以认可之前,其意识中的“固定成见”是无法消除的。因而,中纪委加强反腐舆论的宣传,就显得尤为必要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11]中纪委网站就是一个窗口,通过整合与公开反腐工作信息,引导与凝聚社会心态,从而助力反腐工作的推进,构建良性网络反腐生态。

四、官方舆论与社会心态的弥合策略

网络时代的到来,促使新闻媒介走向了一个自媒体的新时代。在此背景下,客观上要求中纪委网站在话题设置、舆论引导方面,做出了更多的变革。这种变革,是建立在对当前舆论生态和发展形势的全面深刻把握之上,将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自身形象塑造等有机结合起来,融自身于“民间舆论场”之内的过程。中纪委网站的这种变革,从目前来看,已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其变革的思路与方式,也值得各类官方媒体思考与借鉴。

(一)敢于亲近民间舆论场

民间舆论场的爆发式发展,给党和国家的舆论引导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舆论场的深刻变迁,许多有识之士也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有效的舆论引导,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与凝聚力,从而实现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12]实际上,“两个舆论场”的存在,打破了传统媒体的“长青地位”。基于这一深刻变化,官方媒体应正视“民间舆论场”的作用,在进行自我宣传、舆情处理等工作时,必须将民间舆论场作为重要的传播场域。

在本质上看,“两个舆论场”两者并不相悖,都是固定群体对客观事实的反映。从舆论发展的过程看,两者也应该是共融共生的关系。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观点的碰撞是舆论本身的一个必经过程,因此,当两个舆论场各自发展到一定程度,尤其是“民间舆论场”的日益壮大后,两个舆论场的观点碰撞便在所难免。但民间舆论场,因其本就发声于民众身边,反映的是一定社会领域内一部分集群的整体心态。这种天然的亲近性,使得其在两个舆论场的碰撞中更容易被民众所接受。但民间舆论场“口口相传”的特质,也决定了其受价值导向的影响更大,与事实的出入更加不可估量。所以,“两个舆论场”需要一个能够充分表达彼此意见的平台,以及合乎传播规律的观点碰撞方式。

(二)善于引导网络舆论场

近些年来,网络舆论有演变成一种全民狂欢的趋势,每个人都可以把身份隐藏在电脑、手机背后,我们无法通过传统的身份信息来进行相互的认知,唯一的区分方式就是其发表的言论。依据其言论所反映的群体不同,也形成了相应的话语势力群体。各方话语势力在“公共话语空间”内施展神通,以图影响其他势力群体。[13]网络,固然是民间舆论场的重要传播介质,但其本身作为一种传播介质,并不是民间舆论场所专有的,而是各种舆论传播力量都可以共享的一个平台。随着网络舆论在整个舆论生态中所占地位愈发重要之际,官方舆论场不应该忽视这一点。此外,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网络舆论空间内,舆论的复杂性更为突出。网络水军使网络民意“被注水”,从而影响人们判断的准确性。特别是网络谣言,更是将信息片面肢解、甚至曲解,并在口口相传中逐渐放大。

因此,官方媒体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也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网络舆论的受众群体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他们借助于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形成网络社交圈。这种社交形式,很容易造成所谓“围观群众”的盲从,使舆论走向某种极端。这时候,如果有官方媒体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而正确的引导,不仅能及时消除潜在的舆论危机,避免事后不必要的舆论公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树立官方媒体在网络舆论传播中的公信力。

当然,官方媒体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前提是信息公开必须准确、权威,应对时间必须及时、有效,答疑解惑必须清晰、到位。那种“遮遮掩掩”、欲盖弥彰的信息公开方式,不仅起不到舆论引导的作用,反而会加剧受众的不信任感。因此,将网络作为沟通渠道,并不只是单纯地、简单地建一个网站,发几篇报道就可以了,而是要像中纪委网站一样,运用互联网思维,尊重传播规律,注重受众观感,强调互动,坚持网络生态思维,运用好网络传播规律,把握好网络舆论引导的时、度、效。[14]

[1]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01-15.

[2][美]李普曼.林珊译.舆论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9.

[3]李普曼《舆论学》有两个译本,一由林珊翻译,1989年华夏出版社出版,名为《舆论学》;一由阎克文和江红合译,200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名为《公共舆论》。原著自1922年问世后未作过任何修订增补,两个译本所依据的原本相同。其中“假环境”与“固定成见”在《公共舆论》一书中分别被译为“虚拟环境”和“成见”,在其他舆论学相关著作中也被称为“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

[4]南振中.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改进新闻报道的着力点[J].中国记者,2003(03).

[5]童兵.官方民间舆论场异同剖析[J].人民论坛,2012(13).

[6]毛慧敏.打通“官方”和“民间”舆论场的必要性[J].中国传媒科技,2012(08).

[7]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简介[EB/OL].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2013-08-18.

[8]王岐山.突出纪检监察特色架起与群众沟通桥梁[EB/OL].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2013-09-02.

[9]鼠标直通中纪委是如何炼成的?[N].新京报,2015-09-03.

[10]习近平.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N].人民日报,2016-04-20.

[11]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5-12-17.

[12]冯宏良.舆论场变迁中的舆论引导问题探论[J].理论导刊,2014(04).

[13]聂德明.对网络舆论场及其研究的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3(02).

[14]王海.习近平互联网治理的思维方法探析[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6(04).

猜你喜欢
中纪委舆论信息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被中纪委报告点名的4个事件
订阅信息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中纪委“打虎拍蝇”半年擒四虎
展会信息
报告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中纪委开始制定反腐新五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