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领会和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思考

2017-01-24 12:25姬信昌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小康社会依法治国

姬信昌

(中共怒江州委党校,云南 怒江 673100)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和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的治国理政的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其理论基础和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

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不仅它的提出和形成是过程,而且它的协调推进也同样是一个过程。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形成和协调推进过程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其总的源头就是党的十八大精神。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为题,共有12个部分。在报告的第3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任务;在报告的第5部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任务和主要举措;在报告的第12部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中,明确提出了‘从严治党’的全面性要求和主要举措。虽然后面的三个全面与现在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在内涵上没有根本区别,基本精神是完全一致的。”[1]

2015年2月11日,在迎新春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与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座谈时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在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和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中得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国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提出来的,来源于实践。这一论述,深刻阐述和揭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的,它是对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的一个重大决策,与党的十六和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概念,最初是邓小平同志1979年12月6日在会见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来的。他指出:“我们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2]因此,党的十二大确定了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分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即“小康”目标,用20年时间,前10年打基础,后10年快速发展。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同志这一思想,制定了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期,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和十六大,根据我国的国情,对发展目标又做了新的调整。党的十四大设想到建党100周年时我们的制度更加完善;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实现现代化,就是第三步战略目标。但是,当时讲建党100周年所实现的目标,着重讲的是制度上更加成型、更加定型化,没有讲经济发展指标。

党的十五大把党的十三大确立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即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即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20世纪末,第二步战略目标已实现。党的十六大适时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到202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两番。到党的十八大召开时,我们已经翻了一番,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力争”翻两番,到党的十七大时把“力争”两个字删去了,这说明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也一定能够实现。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作出了具体的战略部署。一是国内生产总值按照每年6.5%-7%左右的速度增长。二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翻一番。党的十七大仅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概念,没有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具体的战略部署和提出更多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作出了具体的战略部署,而且明确了发展目标。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

2.“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今我们又遇到了许多难题、突出矛盾和问题,应该如何应对呢?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的改革好改的都改了,肉吃完了,现在剩下的是难啃的硬骨头,但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过深水区。别无他途,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因此,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并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合并到一起进行阐释,这在以往的党代会报告中是没有的。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中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没有讲“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当然,党的十八大报告讲的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现在“开放”这两字不用了,这是因为邓小平同志早就讲过,开放也是改革,我们的改革对内叫改革、对外叫开放。所以,党的十八大之后,我们就不再讲“深化改革开放”了,这样更为简明扼要,更加准确。

3.“全面依法治国”的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的。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五个部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就讲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问题。但只是把它作为一个方面的问题提出来,没有进行全面的部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问题做出了重大部署。

4.“全面从严治党”的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后,习近平同志总结概括提炼出来的。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党的建设部分讲了8个问题,对党的建设所列的问题之多是历次党代会没有的。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列了5个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列了8个问题,并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部分指出,围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重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2013年6月开始,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是在总结运用党内历次集中教育活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的。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对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取得了新的认识、积累了新的经验。”[3]这个讲话还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的实践经验和成功做法进行了总结,就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提出了“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密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的要求。虽然这个总结讲话还没有使用“全面从严治党”这个概念,但内涵就是全面从严治党。

2014年12月13—14日,习近平同志在江苏调研时,在过去提出三个全面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个“全面”的提出,起到了对治国理政总布局画龙点睛的作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了“全面从严治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对深化全面从严治党,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应对我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至此,党中央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整体设计,随着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的胜利闭幕得到了完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键,是统领中国发展的纲要,为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指明了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主攻目标。

以上的分析充分说明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我们头脑中所固有的。它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践中提出来的,它来自于实践,并发挥着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对实践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它还必然要回到实践中经受检验,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和完善,并进一步提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对新的实践进行指导和引领。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统一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践。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来的,习近平同志在多次讲话中也作了强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每一个全面的演进就是一个过程,而每个全面作为一个整体,协调推进时也将会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循环往复的,而且,这种状况一直会到既定目标任务的完成,新的目标任务的提出为止。

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始终做到一切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运动的观点看问题,不断去认识规律、探索规律、把握规律和遵循规律。因为规律是事物本质的东西和事物内部的联系,只能自觉地去发现它、认识它、掌握它和利用它,而不能改造它和创造它。我们如果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预想的目标就能实现;如违背了规律,最终要受到规律的惩罚。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世界的眼光,统筹战略的思维,运用创新的方法,分析世情、依据国情、把握党情,克服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完整系统

2015年2月2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四个全面”是一个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3大战略举措。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每一个全面又是这个大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各自具有自己具体的内容,由此决定着这个系统的性质、功能、作用和地位。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论和联系的观点,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相加。“四个全面”不是4个部分的简单组合,而是有机的统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每个全面是一个子系统,每个系统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层层递进,由此构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有机统一体,从而构成我们党中央战略布局的顶层设计。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系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总目标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就是到2020年,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4]党的十八大报告用5大建设进行了论述。

从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百年目标”的第一个目标。第二个“100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要实现现代化,将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系统

改革是动力,我们今天取得的巨大成就均得益于改革,今后遇到的难题的破解,还要靠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5大建设的5项改革,加上党的制度建设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共7项。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内容,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看,涉及15个领域330多个项目,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系统

“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保障系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比较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之所以要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它的一言一行对国家和社会影响深远。只有依规、依法管好党、治好党,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把国家治理好,把人民和国家带向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主题“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就像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二者缺一不可。

(四)“全面从严治党”是控制系统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6]《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强调:“全会高度评价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成就,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7]要治国理政、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和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别无他途。因此,必须从严治党,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习近平同志《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各级党组织要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全面’就是管全党、治全党,面向八千七百多万党员、四百三十多万个党组织,覆盖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部门,重点是抓住‘关键少数’。‘严’就是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8]要切实按照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的8个方面的要求,在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方面全面地“严”起来,真正做到教育要严、制度要严、标准要严、执纪要严、治吏要严、反腐要严和作风要严,把“严”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并且把它作为一个贯穿始终的主线,不断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和时效性。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每一个全面和它的内容都是一整套符合实际、继往开来和勇于创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思想,一定要把它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在实践中协调推进,并始终坚持用全面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观察大事、着眼大局、把握大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防止搞单打一、防止顾此失彼、防止孤军奋进、防止片面性、绝对化,尤其要关注每个全面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和协同性,统筹谋划。如改革和法治,它们是相互促进的。有些法治方面的东西,如果阻碍了事业的发展,就提出改革的任务,改革突破以后,马上又把改革的成果用法治的方式固定下来。所以,两者是互相离不开的,而且这项工作的推进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党要坚强有力。要努力实现眼前和长远统筹、全局和局部配套、渐进和突破衔接、横向和纵向连线、上下和左右贯通。

(五)“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个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四个全面”之间和每一个全面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和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到2020年要实现的目标。如果将这个目标比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路上开出的一辆高速列车的行进方向和到达的目的地。那么,“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这辆高速列车的发动机,是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这辆高速列车的安全制动阀或制动器;“全面从严治党”是这辆高速列车的车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引领作用,处在引领位置;“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都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的,同时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3个战略举措。也就是说,第一个全面处在引领的地位,而后面的3个全面则支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四个全面”又统一于正在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全面深化改革”则是为了冲破我们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它本身就包含管党治党和法治建设的内容。“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用法治的思维、法治的方法来推进改革,以法律和制度来巩固改革和发展取得的成果,包含依法治国和依规管党、治党相关的内容。“全面从严治党”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都具有重要的政治引领作用、思想保证作用和组织保证作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有机联系、缺一不可、谁也离不开谁的完整体系。尽管每一个全面所讲的内容各有侧重,并分属不同的范围和领域,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和辩证的统一关系。

我们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的观点,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既抓改革的推进,又抓法制建设;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抓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其它文明的建设;既抓经济建设工作,又要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又要抓好反腐败工作。要正确处理好一系列与“四个全面”有关的重要的关系。比如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的关系,改革和法治的关系,党的建设和法治的关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领导干部带头和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关系等等。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一)坚持矛盾原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在诸多矛盾体中,主要矛盾处在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抓住主要矛盾,看矛盾的主要方面。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外的各种联系,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看问题要一分为二,要两分法,要两个方面都看,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如果没有“重点论”,那“两点论”就变成了诡辩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全局和重点的有机统一。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有重点的,它们不是并列的关系。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功能、地位和作用看,每一个全面都具有各自的重大战略意义。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各国共同的愿望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的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四个全面”的地位不是平等的,也不是并列的,它们中有战略目标、有战略举措,战略举措是为实现战略目标服务的。而且“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动态的运动过程,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又会相互转化、互为因果,还会各自成为目标和手段。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有些体制机制方面的东西不能突破,成为阻碍发展的主要障碍的时候,寻求改革的突破口就成为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我们工作的重点。一定的背景下,由于法治的不健全不完善,难以保护改革、稳固发展成果的时候,加强法治建设就成为这一时间、这一地点必须要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当一定环境下党的建设的矛盾和问题突出,影响到党的威望和形象的时候,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就成为我们必须狠抓的一个重点任务。

如果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每一个全面的个体内在关系看,每个要素之间也不是完全处在同等和并列地位的。各自也有工作的着重点和侧重点。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的持续和健康发展始终是整个目标体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改革的重点和核心问题,经济体制改革对其它的改革起着牵引的作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既要重视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也要发挥好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而且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坚持党的领导始终是最本质的东西,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中。从“全面从严治党”来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主线,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在思想建设上把坚定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重点,组织建设以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重点,作风建设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作为重点,制度建设要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反腐倡廉建设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为重点等等。

(二)在借鉴国际经验和吸取历史教训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从历史的经验教训看,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拉美国家,之所以出现中等收入陷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法治不健全,限制了本国再跃上一个发展台阶。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我们今天再不健全社会主义制度,人们就会说,为什么资本主义制度所能解决的一些问题,为什么社会主义制度反而不能解决呢?这种比较方法虽然不全面,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不加以重视。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同志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他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是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领导体制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9]还有南斯拉夫,开始也搞得不错,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派出了许多人、许多代表团到南斯拉夫学习他们的改革经验,后来铁托一死,这个国家解体了。现在如果我们不解决法治问题,这将是我们迈上现代化的一个坎。这个坎,如果越不过去,会后患无穷。所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打开国门走向世界,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现在对这个举措的评价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的觉醒”,确定依法治国的方略,也是我党的又一次伟大的觉醒,就是将一切纳入到法治的轨道。

(三)从消除认识误区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社会上有人提出党大还是法大,实际上这个问题是不成立的,是一个伪命题,是一个政治陷阱。如果回答党大,他们就会说中国的法治是不真实的、是假的,不是真法治。如果回答法大,那么他们就会提出中国应该搞多党制、搞三权分立、搞军队国家化和思想要独立,这都是陷阱。实质上它属于两个不同的问题。讲党大,应该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怎么来的。我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人民和历史选择了我们党。历史的事实证明,在中国,没有哪一个政治力量能够取代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就是唯一的中国执政党。从这个意义上讲,东西南北中、党政工农商学兵,党是领导一切的。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任何政治力量、政治组织都取代不了的。当然,前提是我党一定要搞好自身建设,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如果党的建设出问题了,人心就是政治、人民就是江山,那是由人民来决定的。

法是一种行为规则,我党领导人民,把党的政治主张、人民的意愿,通过法定的程序上升到国家的法律,制定了宪法和法律,那么党必须在宪法、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从这个意义上讲,法是最大的。有人也提出权大还是法大,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是法大。任何权力都是法律授予的,也就是说“法无授权不可为”。现实中,有一些人不遵纪守法,把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情枉法是绝不允许的。

总之,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善于牵住工作中的牛鼻子,抓重点、抓关节点、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要的领域和关键的环节为突破口,敢于点穴位,梳通工作中的经络、聚焦工作中的疑点、破解工作中的难点、推出亮点。要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绵绵用力、久久为攻。这样,我们才能在谋小康之业、养改革之繁、行法治之道、铸执政之基中占高屋建瓴之势,得势如破竹之功,取繁荣昌盛之效。

[1]徐治彬.践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7(01).

[2][9]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333.

[3][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165、370-371.

[4]党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

[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

[6]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

[7]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文件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2.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小康社会依法治国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礼赞70年:从五四宪法到全面依法治国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依法治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镜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