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丽鸿
(中共楚雄州委党校 公共管理学教研室,云南 楚雄 675000)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国家未来。在云南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把云南省建设成全国生态文明排头兵的定位背景下,楚雄州实施生态立州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高、产业竞争力与生态竞争力同步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步推进,是楚雄州必须破解的一个难题。
楚雄州地处滇中高原,是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地区,境内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省级和州市级自然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等众多重要的受保护地区。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和绿色发展的理念,成为楚雄州建设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重要优势。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楚雄州出台了《中共楚雄彝族自治州委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实施意见》,编制了《楚雄彝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十三五”规划》,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与楚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与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相结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强调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我们的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我们发展的底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实现我国“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当前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把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遵循,是在深刻把握和研究人类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跃迁的发展大势和客观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提出的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为楚雄州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战略指导,为楚雄州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型经济,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确保建成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指明了一条顺应规律、彰显特色、群众认可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
楚雄州地处滇中干旱地区,是长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长期以来,由于土地利用的强度不断增强,多种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如毁林开荒、陡坡种植等较为普遍,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退化。在楚雄州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有色金属、化工等产业的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和污染,成为制约楚雄州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云南时发表重要讲话,为云南今后的发展明确了三个定位,即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楚雄州开展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和政策机遇。中央支持云南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为楚雄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更好地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政策支持。楚雄州提出建设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这既符合中央、省委的发展战略,也符合楚雄州发展实际。更重要的是,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修复工程纳入了省委、省政府总体发展规划。随着这些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夯实楚雄州建设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基础。
楚雄州实施“工业强州、开放活州、科教兴州、生态立州”四大战略,坚持绿色发展,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之路,开展了一系列生态创建、资源节约、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先行先试的基础性工作,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楚雄州创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机制。楚雄州成立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领导小组和楚雄州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建立领导(专项)小组成员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完善的组织协调和日常工作机制;启动编制《楚雄生态文明州建设规划》《楚雄州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十三五”规划》等;加大生态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全州先后投入环境宣传教育经费近120万元,利用各种平台开展环保宣传,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培育绿色生活方式。
2.“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十二五期间共实施了444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项目点,建设“特色村庄”示范村50个,楚雄市鹿城镇、东瓜镇;武定县发窝乡,大姚县昙华乡荣获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姚安县左门乡、双柏县爱尼山等35个乡镇荣获省级生态乡镇称号,先后开展了五批州级生态村创建,620个村被命名为州级生态村。
3.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实效。全州10个县城建成了生活垃圾处理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3.2%和10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3.96%。
4.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全州完成省级重点减排项目183个,项目完成率100%,一批落后产能被淘汰退出市场,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建成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总装机达114.36千瓦,每年可节约标煤59.2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8.31万吨。
5.循环经济和低碳发展取得积极进展。楚雄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列入云南省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姚安县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已列入云南省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实施了中央第三批元谋县、第四批南华县高效节水试点县项目建设,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19万亩,在鹿城镇青龙社区、彝海社区等开展了省级低碳社区创建。
6.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逐步加强。十二五期间,全州完成退耕还林66.6万亩,封山育林51.6万亩,义务植树5200万株,造林266万亩,管理保护自然保护区17个,防治水土流失面积2346.06平方公里,治理河流114.3公里。
楚雄州地处滇中高原的中心部位,境内总面积的90%均为山地,其间诸峰环拱,谷地错落,山峦叠嶂,溪河纵横,东有乌蒙山,西南有哀牢山,西北有百草岭,构成了三山鼎立之势;金沙江、元江两大水系在州境内以中部为分水岭各奔南北。104个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分布在全州各处,有“九分山水一分坝”之称。[2]这些自身的生态优势,为楚雄州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气候条件优越。楚雄州气候宜人,属亚热带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全州总的气候特征是冬夏季短,春秋季长;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霜期较短;各地地形和海拔的差异大,有明显的立体气候和区域小气候特征,呈“一山分四季,谷坡两重天”的特点。
2.环境优势突出。楚雄州境内森林茂密、植被良好,已建成自然保护区17个、面积28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3.5%,为滇中城市经济圈中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州市,森林蓄积量达1.07亿立方米,有效保护了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和环境。城镇空气质量保持在1-2级,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持在II类以上。
3.物种丰富,类型多样。楚雄州境内有铜、铅、铁、钛、锌、盐、煤、芒硝、云母、石棉等矿产资源,尤其以煤、盐、铜、铁著称。分布高等植物约6000种,云南红豆杉、攀枝花苏铁、蓖齿苏铁、长蕊木兰等32种植物被列为国家级保护的珍稀植物。有脊椎动物680余种,其中,哺乳类动物110余种、爬行类66种、两栖类34种、鸟类390余种、鱼类85种。同时还有70种被列为国家级野生动物的动物如黑冠长臂猿、绿孔雀、云豹、黑颈长尾雉、水獭、大壁虎等。[3]
楚雄州各级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增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倡导绿色生活低碳发展,全社会重视环保、积极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全民的环保素质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环境破坏依然严重,环境保护意识还有待提高。
1.决策重经济发展,轻生态保护。一些地方政府虽然对生态建设进行了规划,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实施了处罚,但还是存在重经济发展轻生态保护,处罚不力不到位的现象。部分领导意识里认为贫穷、经济发展缓慢是长痛,而牺牲环境是短痛,为了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急于求成,盲目招商引资,哪怕是钢铁、煤炭、造纸等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直接破坏的项目,也一哄而上,导致环境被污染,生态破坏严重。
2.生产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部分生产企业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公德缺乏。在利益驱动下,在防治污染上消极对待,不按要求排放污染物;极少数企业无视国家法律、法规,故意偷排、漏排废水、废气和工业垃圾。
3.群众的环保意识有待强化。一些人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环境违法行为会进行举报或投诉,而对自身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就缺乏自我约束。少数人认为环保是政府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垃圾分类丢放、回收意识缺乏,节能意识差、用水用电浪费严重,乱砍滥伐时有发生。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生活垃圾随意焚烧或随意堆放,污染了环境和空气。建筑垃圾随意倾倒,造成河道、水源、水域污染,加大了环境治理成本。
1.认识存在偏差,急于求成。少数县、乡主要领导的意识里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对立的。要发展经济,只能走先发展再治理的路子。基于这样错误的认识,再加上急于改变当地发展相对落后的局面,导致一些地方在加快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盲目招商引资和建设工业园区,一些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不循环的项目被引入园区。例如,煤、铜、钛等矿业,虽然为楚雄州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也给楚雄州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2.资源开发不合理,破坏严重。楚雄州的矿产资源多分布在森林资源较好的山区,在矿山开采过程中,乱批乱占林地、毁林采砂挖矿、随意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较为严重,造成了植被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锐减,这对整个陆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会造成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石漠化等问题。
3.城镇化进程与城镇建设脱节。2016年,楚雄州的城镇化水平已达42.26%。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剧增,但相应的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完善,用水用电、居住交通、垃圾废水的处理等超出城镇的容纳量,致使生态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环境不断恶化,生态压力越来越大。
1.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楚雄州能源资源总量较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利用难度较大的山区半山区,占全州土地资源的95%。随着社会的发展,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人们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掠取,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的破坏。要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难度太大。全州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仅为2500多立方米,地下水的利用率低,干旱面广,持续时间长。植物资源分布不均衡,许多森林生态极为脆弱,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高。矿产资源虽然相对丰富,但勘探程度不高,大矿床少,中小矿、伴生矿多,后续资源不足。同时,矿产资源无序开采,优矿低用的现象依然存在,资源浪费严重,一些具有优势的矿产因过度开采,濒临枯竭。
2.工业基础薄弱,工艺技术装备落后。从现实看,楚雄州的工业仍属于资源型工业。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技术装备落后,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导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低。冶金、化工、建材等产业的单位产品能耗、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都超过国内生产水平。部分企业由于设备老化、投资不足、技术落后,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在利益驱动下,甚至闲置污染处理设备搞偷排,污染环境。
3.发展循环经济缺乏人才、技术和资金。循环技术创新能力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楚雄州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人才引不进来,留不住的问题比较普遍,也就无法建立研发中心,多依赖外部技术。同时,中小企业居多,资金投入不足,规模小,在技术创新上难以与大企业相比,很难形成循环经济的规模优势。资金和技术的缺乏,也使得中小企业难以获得现成的循环技术,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长期处于单位产值资源消耗大、能耗高、资源无法充分利用的状态。
楚雄州属于集“边远、民族、贫困、山区”为一体的民族地区。境内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5%,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3.8%,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10%,贫困乡镇占乡镇总数的25%,贫困行政村220个。多数贫困人口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很多地方干旱缺水,农产品广种薄收。为了生存的需要,对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加剧了环境的破坏。贫困地区普遍教育落后,人口素质较低,生态意识淡薄,禽畜粪便和农产品废料、生活垃圾等随意堆积,秸秆焚烧回田,严重污染周边空气质量。农药、化肥、薄膜等残余处理不当,进一步加剧了当地的环境污染。依山采石、依河淘沙,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偷盗野生动植物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屡禁不止。环境恶化,生存条件恶劣,土地生产力继续下降,疾病增多,人们更加贫困。再加上贫困地区的财政经费紧张,用于水、电、路、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都还勉强,对环境污染整治的投入寥寥无几,绝大多数农村没有垃圾处理设施设备,致使贫困地区环境治理力度无法满足要求。
造成环境污染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的思想上重视不够。因此,必须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第一,要继续在全州范围内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环保教育,让民众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强化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和认知水平,提高群众参与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积极性。第二,要从娃娃抓起,让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让孩子们从小筑牢保护环境的理念,并以此带动缺乏环保意识的家人。第三,要通过电视、传单、板报、短信、微信等形式,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倡导绿色政绩观、绿色生产观和绿色消费观,并使之成为一种常态,最终使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美化环境、绿化家园成为全州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
绿色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力争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第一,要建成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就要求楚雄州把生态资源作为最宝贵的资源,把生态优势作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单位、每一家公司、每一个政府部门都应身体力行、节能减排,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第二,政府要负起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责任,把节能降耗指标纳入考核体系,作为各县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企事业单位要主动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把资源节约情况作为日常工作考核,完善对水、土地、能源、原材料的使用管理制度。第三,要提高全州人民的资源环境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从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粮、每一张纸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贡献。[4]
1.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努力创新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结合楚雄州实际,突出抓好冶金、钢铁、煤炭、电力、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减排。
2.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一,要从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入手,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企业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通过企业对自身消耗资源定额的管理、工艺流程的改变以及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从企业内部形成循环式的生产方式。第二,要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取缔高污染低效益产业,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水平,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促进产业升级。第三,要推动企业加快创新投入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发展低耗能、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逐步减少高耗能、低产出的加工业和开采业,以此缓解目前楚雄州自然资源约束的矛盾。
3.创新人才使用政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第一,要建立高科技人才的引进、激励机制,出台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提高引进人才的福利待遇,真正做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能上任。第二,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林果种植、发展畜牧养殖业等,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强农业面源、危险废物和重金属污染防治。
4.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第一,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进清洁生产,杜绝新增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项目,努力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第二,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等绿色产业,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第一,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开展全民绿化行动,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规范人工商品林采伐,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强化生态林、加强造林绿化和森林抚育,增强森林生态功能。第二,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系统推进水环境整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加强水土保持、农村能源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第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投入,构建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第四,坚守保护生态环境的红线和底线,当开发接近生态环境红线时,提出警告警示,对超载的,实行限制性措施,防止过度开发后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第五,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考评体系,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对造成环境损害的地方领导,要终生追究责任,对破坏环境的企业和个人,要严厉惩罚。第六,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生态补偿模式,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5]
当前,贫困与环境问题,错综复杂地交汇在一起。尽管楚雄州的贫困不是造成环境污染的直接原因,但大部分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在生态环境恶劣的山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以优良的生态环境来守护新时代农民宜居乡村生活的愿景,以多功能产业来支撑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让以耕读传家的农村实现文明的更新,使乡村更好地融入现代化的进程,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妥善处理农村垃圾,净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1.保障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先行。优化财政涉农资金供给机制,以支持贫困县摘帽为目标,以脱贫成效为导向,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和效益。楚雄州山区面积大,基础设施薄弱是致贫的关键因素。群众出行难、就医难、就学难、饮水难、用电难、增收难等问题十分突出。必须下定决心加大投入,着力解决贫困地区通乡、通村公路和村内道路硬化建设;加快土地平整、村庄整治和中低产田林的改造,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耕地质量;扶持修建小水池、小水窖、小坝塘、小泵站,着力解决农村饮水难的问题,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加大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的力度,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加快农村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生产生活条件。
2.调整产业布局,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按照人居环境保护的要求,由县乡一级政府制定出农业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对现有不合理的农业产业布局进行调整,以实现种养殖布局的科学化,促使产业合理化经营,综合治理农村污染。依托楚雄州区位和自然资源的优势,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攻方向。加强产业示范村的建设,抓一村、扶一品,把产业扶持和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并以点带面带动其他贫困村的发展。深化科技扶贫,通过引进、试验、示范和培训等方式,把农业先进技术在农村推广,使贫困农户掌握1—2门实用技术。加大对涉农龙头企业的扶持,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
3.提升公民素质,完善配套措施。狠抓九年义务教育,从源头上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职业教育,力争让贫困地区每户有1名青壮年劳动力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实现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扶持发展一批带动强、辐射广的科技示范乡、镇、户,鼓励和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鼓励有条件的贫困山区因地制宜地发展循环产业、生态农业,强化地方政府对环保项目的审批、考核。大力推广有机肥的加工使用,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强度,降低污染。要将贫困山区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与精准扶贫、小城镇建设、美丽村庄创建结合起来,构建户有垃圾收集池、村有垃圾回购点、镇有垃圾中转站、县有垃圾处理场的基础设施网络。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30-233.
[2]马文兵.资源约束与楚雄州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新西部(理论版),2012(12).
[3]邢志先.云南省楚雄州畜牧业生产现状[J].养殖与饲料,2011(02).
[4]林诗銮.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促进海南又好又快发展[N].海南日报,2007-04-16.
[5]黄静.坚持继承性民族性与推进党校教学科研工作[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