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健永 孙芹丽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是相辅相成的,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关系,并有机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辉煌历程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内在契合性集中表现为:价值理念的一致性、指导思想的一元性、结构层次的同构性和终极目标的同向性四个方面。从理论层面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契合性及其辩证统一关系,有利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过程中,累积起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之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人民至上”始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共同遵循的基本价值信念。
1.以人为本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第一,践行人民本位价值理念,彰显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重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价值诉求,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就理论的普遍性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某一特殊社会利益阶层意志和愿望的表达,而是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全体人民共同意愿的集中统一体现。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诉求,反映了全社会的普遍价值共识和人民群众由衷的心声,是指导每一位社会成员想问题和办事情的根本宗旨和价值标尺。
2.以人为本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价值属性。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属性上是以人民群众为价值本位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崇尚、最期盼、最认同的基本价值准则和精神追求。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以人民为价值出发点,一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代表和寄托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核心利益和共同价值愿望,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者、信守者和发展者。二是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相信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群众为建设主体和发展主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人民群众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实践过程中,焕发出强大的吸引力、说服力、辐射力和影响力。第三,在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各个环节和各个层面都必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全面集中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最大公约数”。
1.以人为本是中国梦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和战略抉择。第一,中国梦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追求,又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中国客观实际和现代化建设特殊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举。中国梦的提出及其最终实现,是对人民本位价值观的新时代诠释。中国梦实现了个人梦与国家梦、民族梦的有机统一,将个人利益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结合,将个人的价值追求与国家的繁荣富强相链接,将个人的理想抱负与民族的强盛振兴相统一。第二,中国梦的核心内涵是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民的健康发展,尊重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作用,汇集人民大团结的巨大正能量,凝聚每个社会成员的向心力,促进社会与个人的协调发展、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因此,中国梦感召着人民群众在追逐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2.中国梦最终可以归结为以人为本、造福于民。第一,以人为本、造福于民,既是中国梦的筑梦目标,又是中国梦的追梦过程和圆梦方式,更是中国梦要达到的圆梦成效。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在造福人民的基础之上筑梦圆梦。中国共产党领导13亿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在大力发展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进步,不断为人民谋福祉。第二,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这些论述都充分表明了中国梦的战略出发点是服务人民,其圆梦力量是激励人民,其价值旨归点是造福于民,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具有指导思想上的一元性,是指二者都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一切行动的基本原则,且毫不动摇地坚守马克思主义在人们思想观念中的根本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以实现无产阶级的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根本目标,它既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正确认识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又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发展规律、辩证统一本质的真理性概括和总结。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其作为根本指导思想。第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集中表现在: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属性及其运动规律的真理性探索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强调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主张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如实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张透过事物现象,揭示事物之间联系的本质和规律。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主流价值形态,只有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挥其思想统领作用,才能科学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才能使人们树立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才能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效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使其真正转化为全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和思想旗帜。
2.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前提。第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决定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前提,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程,才能源源不断地激发出马克思主义的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中国共产党人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坚信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来不把马克思主义看成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条。”[3]由此可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成功地涵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前提和总原则。第二,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就会被曲解、被滥用,甚至会蜕变为僵化的教条和庸俗化了的思想观念。这样的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就会丧失,其理论价值和生命力就会泯灭。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长久地保持和展现其生命力和影响力,既取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科学理论品质,更取决于能否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指导地位和主导作用。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命线。第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和阶级利益视为自己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自觉运用唯物辩证的研究方法对未来社会的基本形态和整体特征进行了科学的预测和宏观的构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共产主义不仅代表着一种富含真理性的社会理论和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现实运动,而且更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第二,实现共产主义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以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终极奋斗目标。
2.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就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也是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一以贯之的最高纲领。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5]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通关桥梁和必由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以豪情万丈的姿态跨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决胜之道和不二法门。第二,只有牢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将实现中国梦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境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并实现新飞跃,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途中,不忘初心,行稳致远,砥砺奋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理论体系都具有三个层次的结构特征。第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蕴含着隽永深刻的思想意蕴,是囊括了国家、民族、社会、人民、自然等各个层次的宏大叙事,而其最核心最根本的内涵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三个层面的奋斗目标构成了中国梦的鲜明主题。第二,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以24个字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清晰的逻辑层次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醒目的结构特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性,深入理解其内在逻辑,是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前提。”[6]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1.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居于最高统领地位。第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标志性指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处于总揽全局的最高统领地位,对社会层面和公民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发挥着感召、引领和统率功能。而国家繁荣富强,又是中国梦最重要的理想追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相通性。第二,民主强调尊重和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也是人民群众参与实践、掌握自己命运的基本路径。同时,民主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懈追寻的共同价值目标。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营造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优化和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政治文明路线图,也是中国梦的核心政治理念和基本遵循。第三,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标识。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表征着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成果和进步状态。文明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因和显著标志,又充分彰显了中国梦的“文明之光”更加绚丽多彩和熠熠生辉。第四,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和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互助合作、互促互补和共同发展的融洽关系。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高度和谐,既是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交汇点,又是二者成功实现战略对接的思想“公约数”。
2.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共同追求。第一,国家富强,既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进步和国家经济增长的总目标和必然要求,又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理想国家状态,也是实现人民幸福安康、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物质前提和经济基础。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烈心声和美好愿望。第二,只有社会物质财富充分涌流,人民群众才有条件根据自己个人的愿望自由安排工作和生活。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既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又是未来理想社会的本质特征。国富民强不仅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三,国富民强为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相连相通、协调配合提供了坚实的支点,向全世界发出了期盼繁荣、憧憬美好的积极信号。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既是从社会形态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价值内涵的准确把握,又体现了对理想社会状态栩栩如生的刻画和阐释。同时,也是中国梦在社会关系改造和社会服务改善领域的宏大倡议和不懈追求。
1.“自由、平等”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第一,自由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和基础。自由既是对理想社会秩序的最佳诠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共同体思想的历史延续和创新发展。自由既反映了中国梦的一种高尚精神追求,又是发展奋斗的现实历程。自由的实现状况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基本价值尺度。第二,平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要素。平等表现为一种权利,它是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公民的天然权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充分尊重和竭力维护人权,保障人人享有平等就业、平等学习、平等成才、平等进步、平等追梦的权利、机会和自由。
2.“公正、法治”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第一,公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公正即社会公平正义,它既是中国梦的崇高价值理想,也是人类社会普遍公认的基本价值理念。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条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然状态,也是中国梦在社会建设和社会关系改造层面所要实现的理想状态。第二,法治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必要条件和现实基础。法治作为治理国家的一种科学而又高效的机制和治国方略,为我们将中国梦变为现实提供了基本制度保障。法治依托制度建设来维护和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以及中国梦宏伟蓝图的内在需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是从公民个人维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之精髓的深刻总结和提炼,又集中反映了中国梦的道德内涵和本质特性。
1.“爱国、敬业”与中国梦的内在统一性。第一,爱国,不仅是个人与祖国的亲缘关系所产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情感表达,也是我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关系的价值准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圆满实现,亟须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现代公民顽强拼搏和接续奋斗。爱国既体现了个人与集体、国家的和谐统一,又体现了个人梦与中国梦的辩证统一关系。第二,敬业,既是对社会主义劳动者职业行为表现状况的一种主观性价值评判,同时,也是对劳动者的整个劳动实践过程的道德约束和行为规范。它要求公民勤奋劳动、扎实工作、勇于创新、奉献社会,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
2.“诚信、友善”与中国梦的内在统一性。第一,诚信,即诚实守信,它既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涵养和培植起来的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也是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当前,只有大力弘扬和培育诚信精神,才能夯实实现中国梦的思想道德基础,进而在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过程中,实现民族振兴。第二,友善,提倡社会主义公民之间要做到互敬互爱、互相帮扶、扶危济困、礼让宽容,积极营造团结友爱、和谐融洽的社会主义健康人际关系。只有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具体实践活动中,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友善观,并将其融入中国梦的基本思想内涵中,才能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道德氛围,使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和健康向上的社会新风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都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和旨归点。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就是“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7]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人的畸形发展而言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充分发展、协调发展和均衡发展。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才能充分彰显其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所有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进步和全面提升,而不是某一项特长的单一片面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表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第二,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必须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之魂、思想之基,作为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压舱石和基础工程。
2.人的全面发展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强大社会功能。第一,只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才能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的全部的本质据为己有。”[8]因此,只有每个人的潜能和自身特质都得到了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才能更好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把个人价值追求转化为国家和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更好地凝聚各方普遍共识、传递社会正能量、产生强大向心力。第二,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标统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过程,才能更好地挖掘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疑释惑、温润心灵、惩恶扬善和正本清源的社会功能,进而夯实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共同价值观基础。
3.人的全面发展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第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个性的自由协调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集中表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充分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其终极目标,才能更加明确与人民思想情感产生共鸣的切入点,与人民根本利益协调对接的汇合点,与人类文明协同并进的融通点,真正做到贴近实践、贴近时代、贴近人民、贴近基层和贴近民生。第二,只有不断推动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形式中,搭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参与平台,开发出人民群众捍卫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锐利武器和有效渠道,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公信力、说服力和威慑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过程中真正实现普遍化、大众化、生活化和常态化。
1.中国梦奠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第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终极目标和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被动的片面发展。中国梦不仅是国家梦和民族梦,更是13亿中国人民的个人梦。中国梦以现实的人为其根本出发点,并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进行了借鉴吸收和独创性发挥。第二,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表示:“要促进人民共同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保发展更加公平、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9]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中国梦的寻梦方向和追梦动力,又是中国梦的圆梦基础和人力资源保障。中国梦作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其最根本要求就是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梦的基本价值内涵。第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囊括了多条学理脉络,而其终极精神主线就是要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我们党审时度势地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和外延,首次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吸收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之中,并且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10]第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努力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使每个人都充分享有实现人生价值的权利、创造光辉璀璨事业的自由、铸就彪炳史册功勋的机会、与国家和民族共同进步和腾飞的机遇。
[1][2][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4、13.
[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5][1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6]陈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性及其把握[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4(03).
[7][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7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