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理论创新的话语构建特色

2017-01-24 12:25杨雨林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话语同志马克思主义

杨雨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房山 102488)

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治国理政进行了系列理论创新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又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同志理论创新的话语构建特色。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工作,并多次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他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1]研究习近平同志理论创新的话语构建特色,不仅是深刻理解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新思想、新观点、新战略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举措。

一、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

习近平同志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兼顾安全与发展两个目标,聚焦实践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围绕目标指向、道路遵循、总体方略、价值引领等一系列核心命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实践中凸显的重大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回答,强调理论创新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提炼标识性概念。

(一)围绕实践进行理论创新工作,突出针对性和时效性

习近平同志理论创新的首要特点,就是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坚持理论创新服务于实践的原则。他指出:“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到一万,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伟大的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支撑,需要全新的理论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呼唤理论创新,习近平同志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宏伟目标、实现路径和理念遵循,提出了系列全新的概念和术语。

1.以“中国梦”为目标指向,牢牢把握理论创新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同志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宏伟目标。在参观《复兴之路》时,习近平同志深情地指出:“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3]“中国梦”这一标识性概念的提出,对推动理论创新和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明确了理论创新工作的目标指向,即围绕如何阐述和实现“中国梦”这一宏伟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第二,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中明确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

2.围绕“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和理念遵循提炼标识性概念。就如何实现“中国梦”这一宏伟目标,习近平同志又在实现路径与理念遵循层面提出了系列相应的标识性概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总体战略布局出发,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理念出发,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出发,就国内的发展环境提出了“新常态”的科学论断;积极应对国际领域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正确义利观”等全新的概念。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创新话语表达形式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使我们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最大程度地为人民群众所认知、认同和践行。因为只有当理论真正掌握了群众,才能转化为巨大的实践力量和物质力量,才能在实践中顺利实现理论所构建的目标。

1.将理论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确保理论创新的成果为群众所掌握。习近平同志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将理论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的特点。第一,增强“四个意识”是习近平同志为加强党的领导,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对全党同志所提出的要求,其中的“政治”“大局”“核心”“看齐”都是既有理论高度,又具有大众特色,是人民群众所熟悉和所热议的词语。通过话语表达形式的创新,既在全党范围内表达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决心,以深入人心的方式传达了中央关于从严治党的具体要求,成为党员严格要求自己的标准,又为人民群众所拥护和热议,成为群众自觉监督党员的准绳;既保证了中央政策的执行力度,又确保了理论的传播效果。第二,习近平同志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出的“三严三实”,也充分体现了理论话语向大众话语的转向,“律己”“修身”“用权”都是极具中国传统风格的词语,“谋事”“创业”“做人”也都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的口头语言,这些大众话语的表达方式不仅形象生动地体现了理论的核心内涵,且易于为群众所记忆和理解,增加了理论的传播效果,实现了理论掌握群众的目标。

2.将学术话语转化为传播话语,增强理论创新的传播效果。在理论创新的对外交流和传播方面,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新思想、新理念,如:“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这些全新的术语和概念,一方面是新时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发展布局,是在广泛的实践调研、逻辑思考和专家论证后,由各方充分协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很强的理论深度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另一方面,通过理论创新的形式,将其高度提炼,有针对性的提取关键内容,将学术话语和理论话语转化为传播话语,从而在国际范围内引发热议,成为引领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新方向的理念,实现了从学术话语向传播话语的转型,增强了理论的国际传播效果。因此,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我们也要积极实现理论话语向大众话语,学术话语向传播话语的转型,创新话语的表达形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三)善于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标识性概念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4]“标识性概念”是指具有明确的指向性,通常是一系列重要理论体系经过总结和升华后的高度提炼,对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梦”“五大发展理念”“新常态”“一带一路”等标识性概念的提出,不仅是习近平同志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更深刻体现了习近平同志理论创新的话语特色,即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针对实践中面临的各项任务和挑战,善于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标识性概念。第一,这些标识性概念都是以人民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予以呈现,令人耳目一新,易于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掌握,成为人民群众热议的话题,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要求,增强了社会大众的政治认同,使党的理论创新真正为人民群众所认知、认同和践行,从而在全社会最大范围凝聚共识,形成发展合力。第二,这些“标识性”概念又都从某个侧面有针对性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重大任务,为我们的工作指引正确的方向,并且在国际社会引发了热烈反响,形成了良好的国际观感和外部效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顺利进行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突出理论创新的指导思想,旗帜鲜明地批判错误思潮

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旗帜鲜明地批判错误思潮,是习近平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和重要话语构建特色。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创新中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6]思想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先导,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理论创新的指导思想会影响社会实践的发展方向,习近平同志将突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贯穿于整个理论创新工作中。

1.突出指导思想的传承,牢牢把握理论创新的根本依据。高度重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创新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习近平同志在治国理政的系列重要论述中反复强调,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弱小走向强大,从幼稚走向成熟,能在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应对各种挑战,不断取得胜利,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不动摇。为此,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要突出指导思想的传承性,重视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规律,并进行提炼和总结,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创新的根本依据。

2.以理论创新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针对社会中出现的一些质疑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诋毁和歪曲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企图消减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甚至将马克思主义妖魔化的现象,习近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7]从而有力地回击了质疑、歪曲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3.以理论创新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篇章。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要以理论创新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篇章:第一,要确保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指导,就必须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实践充分结合,不能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的某一观点,要坚持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解决实践中的突出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僵化的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的理论,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又要从实践中汲取经验,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更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人类发展历程中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了舞台。要充分把握这样一个理论创新的重要机遇期,创造出更多优秀的思想,以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篇章。

(二)坚决批判错误思潮,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创新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新型媒体呈现井喷之势,形形色色的西方社会思潮纷纷在我国登场,这为一部分别有用心的势力企图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供了着力点。他们利用许多普通民众缺乏政治警觉性和相应理论储备的弱点,大力鼓吹“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宪政民主、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将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根本目标包装起来,以学术的面貌出现,企图迷糊广大民众,造成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针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复杂斗争,习近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批判西方错误思潮,并提炼出系列标识性术语和概念,在批判的同时积极进行话语构建,有力地回击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质疑和歪曲。

1.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做“开明绅士”,牢牢把握理论创新的政治定力。习近平同志坚决批判西方各种错误思潮,牢牢把握理论创新的政治定力。他指出:“在大是大非问题、政治原则问题上没有‘开明绅士’,一定要有鲜明的态度、坚定的立场,敢于站在风口浪尖上进行斗争。”[8]“大是大非”问题,就是决定我们发展道路和制度选择的问题,是一旦失误就会出现颠覆性错误的问题,所以,在涉及这些问题的时候,共产党员就应该敢于“亮剑”,勇于同错误的思想划清界限,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拒绝“暧昧”的态度,永远保持坚定的立场。

2.坚定不移地推进理论创新,为解决全球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在批判所谓西方“自由、民主、人权”所代表的人类文明发展主流的“普世价值”中,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共同价值观”和为人类对更好制度的探索贡献“中国智慧”;在应对所谓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观点中,提出了“新常态”的理念;在面对霸权主义的挑战和“修昔底德陷阱”的质问时,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正确的义利观”;在批判西方宪政民主思潮中,强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中,坚决捍卫了人民英雄的光辉形象,提出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不能相互否定,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总之,习近平同志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旗帜鲜明地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并有针对性地构建系列全新的概念,坚持理论创新不搞“拿来主义”,主张对外来文化进行仔细鉴别,对西方的先进思想始终保持扬弃的态度,坚持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话语来表达中国声音。

三、突出理论创新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强调话语构建的人民立场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根本保障。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9]正是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确立了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理想信念,才能实现创立马克思主义和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广大共产党员是否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决定我们一系列重大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

(一)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理论创新的灵魂

在理论创新过程中,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缺失了理想信念,就会丧失动力,迷失方向,就会在各种诱惑面前败下阵来。第一,习近平同志提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这是我们动力的源泉和精神的寄托。只有坚定这一份“初心”,我们的事业才能远行。第二,习近平同志就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概念、术语,如“我们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能丢”“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等。这些概念和术语,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在理论创新过程中强调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地位,不断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对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意义。

(二)强调话语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人民立场

理论创新和构建话语体系都涉及坚持什么样的立场,即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完成“术语的革命。”[10]实现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和哲学一系列概念的批判性改造,赋予其新的科学内涵,并创造了全新的理论术语系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马克思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正是由于马克思理论研究立场的转变,确立了坚定的人民立场,才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理论创新。习近平同志继承了马克思“术语革命”的经验,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人民立场。

1.理论创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牢牢把握理论创新的正确方向。他指出:“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1]理论创新带来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理念必然以新的话语形式予以表达,而话语中所突出的特色,也代表了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同志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体现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题中应有之意,更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在理论创新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致力于以理论创新来推动改革实践,让“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更深入贯彻到改革实践中。习近平同志不仅是在理论创新层面强调坚持人民立场的重要性,更将人民立场贯彻到各个领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13]指出了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将人民群众作为创造主体和分享主体的地位相统一,科学界定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内涵,有利于在实践中更加深入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突出共同富裕的目标,牢牢把握理论创新的人民立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同志就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享发展等重要问题做了一系列新的阐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一步步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14]“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5]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共享发展理念所倡导的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增强人民群众在改革事业中的获得感,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实践中的贯彻和升华,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追求共同富裕的理念遵循。

习近平同志以共享发展理念突出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模式,以共享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牢牢把握住了理论创新的人民立场。

四、突出理论创新的国际视野,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能否顺利推进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密切联系,拥有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是助推我们发展的重要动力。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习近平同志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兼顾发展与安全两个目标,不仅从国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创新,更从当前的国际形势出发,以国际性的视野,进行了一系列既能表达中国的发展理念,又易于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既能提升中国的话语权,助推自身发展,又能兼顾国际利益,实现互利共赢的理论创新工作。

(一)以世界性的眼光审视重大国际问题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16]强调理论创新的视野应跟随国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不要让思维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变化。

1.紧跟时代发展脉搏,坚持“破”与“立”的相结合。习近平同志在理论创新中紧跟时代发展脉搏,始终坚持“破”与“立”的有机结合。“破”,就是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思考逻辑,破除西方国家制造的话语陷阱;“立”,就是提出具有原创性、自主性和针对性的一系列术语、概念。针对西方国家担心中国崛起将会走向“国强必霸”的“修昔底德陷阱”,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面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地区性冲突频发,恐怖主义和极端宗教势力不断威胁国际安全,习近平同志自信地提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然是时代的潮流,中国将致力于实现本国利益与他国利益的统一,致力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实施“一带一路”倡议;面对美国重新调整全球战略,强势重返亚太,不断在中国周边制造争端,习近平同志既坚定地指出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又自信地指出中美两国要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大国关系。

2.致力于为破解当代世界难题贡献中国智慧。习近平同志在理论创新中坚持立足中国的同时展望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不仅实现了中国发展的腾飞,创造了“中国奇迹”,更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蕴含了许多解决当代世界难题的智慧。今日之世界呈现出越来越多关系到各国利益的公共问题,无论是来自于恐怖主义,还是极端宗教势力的威胁;无论是保护生态环境,还是妥善处理难民危机,都已经超出了一个国家力所能及的范围,国与国之间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通力合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同志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自信地提出要“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17]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21世纪人类对更加美好制度的探索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坚持以理论创新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习近平同志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既强调国际性的视野,用生动活泼和简明扼要的话语形式表达中国的观点,使国际社会易于接受和理解;又摆脱了受众依附心理,反对不加以选择地使用西方学术话语,反对“言必称希腊”,削中国实践之足,适西方理论之履,坚决批判西方错误思想,坚持理论创新的自主性和原创性。针对重大国际问题,习近平同志提出一系列全新的概念和术语,并不断强调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其目标是旨在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来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因此,习近平同志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致力于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使别人能听到我们的声音,尊重我们的意愿,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高度关注话语权竞争激烈的国际形势。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8]话语权的竞争,不仅存在在于国内意识领域,更存在于世界范围内。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不仅要加强国内有关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更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中提升实力。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国与国之间竞争的焦点出现了新的变化,呈现出权力转移的现象,即从以经济权力、军事权力为主的竞争转向更多有关话语权力的竞争。话语权力的竞争,最为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意识形态主导权和标准权的竞争。二者之间有差别,也有相通之处,例如,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都在讲“民主”“自由”“人权”,但这些概念都不是抽象的,都有着具体的内涵,有各种不同的解释,那么将哪一种解释作为公认的标准,就成为话语权竞争的关键,即实现有关政治现代化的国际性标准的制定权。由于在发展市场经济、践行民主政治方面具备一定的先行优势,西方国家垄断了许多国际规则的制定权,因此,在话语权的基础方面比我国更具优势。基于此,我们既要学习西方国家在话语体系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时,又要坚持批判性借鉴的态度,有选择地予以吸收。

2.积极构建话语体系,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习近平同志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19]话语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增强话语权,而国际标准的制定权和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又是话语权的重要体现,它们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第一,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标准权的制定问题。一种国际性标准的制定,必然是多方力量共同博弈的结果;但标准制定的主导方,必然围绕自身利益制定标准。如果在别国制定的竞争规则中与其竞争,其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要获得最终的胜利,必然付出更多的代价。第二,要积极构建引领国际交往和合作发展潮流的话语体系,增强旨在以我为主,互利共赢的国际话语权,从而在新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话语体系建设的自主性和原创性,不随意附和西方的各种理论与思潮,摆脱了受众依附心理,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和强国的自信风范。

总之,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治国理政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创新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战略,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同志在理论创新中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聚焦改革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提炼出一系列标识性概念。这些全新的概念、术语,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在理论创新中坚持自主性和原创性,突出指导思想的传承和理想信念的引领,牢牢把握理论创新的人民立场和正确方向,立足中国的同时展望世界,以国际视野关注当代世界变化发展,努力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习近平同志在理论创新中所体现出的这些话语构建特色,构成了一个逻辑清晰且不断丰富的理论体系,其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论创新工作的主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灵魂,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是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是关键目标。这些内容,既构成了一个内在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又是一个开放、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理论体系。深入研究习近平同志理论创新的话语构建特色,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4][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2][8][11][12][13][14][15][16][17][18]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8、195、128、128-129、129、129、136、261、274、193.

[3][6][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5、22、162.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4.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

猜你喜欢
话语同志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同志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大元帅』与『小同志』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OVER THE RAINBOW
同志关系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