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宪建
(中共宁德市委党校 市情研究中心,福建 宁德 352199)
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全面系统总结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创新实践和主要经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是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宁德模式”是在闽东特有的历史、经济和文化等背景下所形成的独特的脱贫攻坚精神品质和方式方法的生动概括,是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成功实践。2015年12月7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出席了在宁德召开的东部地区扶贫工作座谈会,并在会后深入福安、福鼎、霞浦等市县贫困村考察,在此基础上,他充分肯定了宁德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指出:“宁德模式”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典范,值得认真总结学习。[1]本文拟以“宁德模式”为视角,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时代特征。
习近平指出:“一个人不怕被别人打倒,最怕自己被自己打倒,一个组织也一样。”[2]摆脱贫困也是这个道理。他说:“我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3]他在宁德的一些讲话,后来编成一本书叫《摆脱贫困》,就是为了从精神上或者说指导思想上解决问题。“许多事实告诉我们,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不会激发出冲天的干劲;没有良好的脱贫意识,也绝不会发挥强大的主观能动性。贫困地区贫困的根源之一就是精神贫困,意志薄弱,观念陈旧。”[4]因此,在实践中,习近平重视治穷与治愚相结合,从思想上和精神上帮扶,帮助村民树立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信心和斗志。
1.扶贫先扶志。习近平指出:“扶贫要先扶志,要在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陈贫,处处说贫。”[5]贫困地区缺“精气神”不行。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每到省里开会,总是坐第一排,是为了争第一个发言的机会。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安贫乐道’、‘穷自在’、‘怨天尤人’,等等,这些观念全应在扫荡之列。”[6]“商品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对贫困地区来说,都是崭新观念,都应当成为‘先飞’意识的组成部分”,但“没有这些观念,我们即使天天高喊商品经济也只是一句空话。”[7]因此,在扶贫过程中,要坚持贫困群众主体地位,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和活力。只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不断把脱贫攻坚推向深入。
2.思想先解放。习近平指出:“弱鸟可望先飞,致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的头脑有无这种意识。……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四面八方去讲一讲‘弱鸟可望先飞,致贫可能先富’的辩证法。”[8]“我们有必要摆正一个位置:把解决原材料、资金短缺的关键,放到我们自己身上来,要把求诸人转为事事求诸己。”[9]他要求引导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
3.教育要先行。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总是把教育问题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1990年2月,习近平在《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一文中这样写道:“我走了不少乡村,看到不少简陋的校舍,心里沉甸甸的。在同农村干部、农民专业户的交谈中我更感到科技兴农、人才兴业的重要和紧迫。农民有脱贫致富的决心,却伴有缺乏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的苦衷;乡镇企业、县级工业急待崛起,也存在诸事齐备,只缺人才的忧愁。”[10]“越穷的地方越难办教育,但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这种马太效应,实际也是一个‘穷’和‘愚’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我们必须站在这样的战略高度上看问题,要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努力实现教育、科技、经济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教育问题是绝对不允许‘等一等’的。”[11]深刻指出了教育对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1.要敢于担当。1990年3月,习近平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写道:“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要粉身碎骨。它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赴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以穿石的成功之中。”[12]“我认为‘水滴’敢字当头、义无反顾的精神弥足珍贵。……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就什么也别想做,什么也做不成。”[13]大公无私、清正廉洁、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广大党员干部在带领群众摆脱贫困过程中应具有的精神品质。
2.要脚踏实地。习近平指出:“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14]“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比如闽东的落后状况是历史形成的,改变闽东的落后面貌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有一股韧劲。没有锲而不舍的毅力,不愿付出艰辛于他人数倍的努力,不靠一点一滴量的积累,涓滴成流,聚沙成塔,是不能做成事业的。”[15]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发生巨变,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16]
3.要坚定自信。习近平指出:“我推崇滴水穿石的景观,实在是推崇一种前仆后继,甘于为总体成功牺牲的完美人格;推崇一种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17]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对闽东未来充满信心,对闽东摆脱贫困道路充满自信。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习近平一贯强调并身体力行的政治品格,是“滴水穿石”精神的内蕴,也是贯穿闽东摆脱贫困实践探索历程的活的灵魂。
习近平指出:“由于时间、地点、生产要素组合不一样,开发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照搬特区、开放城市的做法。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与之相适应的路子。”[18]在习近平这一思想的引领下,20世纪90年代初,宁德抓住国务院批准闽东为“开放促开发扶贫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历史机遇,积极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的“三产联动”扶贫开发路径。
1.发展“大农业”是困(难) 而不贫(瘠) 地区的基础和出发点。闽东依山傍海,有丰富的山海资源,与全国其他贫困地区相比,是不同层次上的贫困,属于困(难)而不贫(瘠) 的地区。农业是闽东的一个特点,也是一个优点,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是关键性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习近平的带领下,宁德广大干部群众精心组织“经济发展大合唱”,大念“山海田经”,掀开了闽东扶贫开发事业的新篇章。
2.干部群众必须实现“小农业”意识向“大农业”观念转化。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指出:“闽东主要靠农业吃饭,我们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小农经济是富不起来的,小农业也是没有多大前途的,我们要的是抓大农业。”[19]“闽东要想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就必须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20]他强调不能再停留在追求单体的经济利益上,要树立农业全面、整体发展观,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将农业作为整体工程综合开发。“闽东农业要上新台阶,闽东脱贫致富的路子要越走越宽广,就必须在农业综合开发上下功夫。”“向农业多层次、深层次进军。”[21]近30年来,宁德充分利用山海资源优势,“靠山念海”,树立“大农业”思想。大力发展“三色经济”(即林业经济、水电经济、海洋经济),着力培育茶叶、食用菌、水产三大主导产业,打造形成农产品的“全国之乡”品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坚持山海资源开发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特色现代农业,致力打造高优农业示范园、现代山地农业开发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截至2016年底,宁德市列入福建省公布的农民合作社规范社名录的有42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5家、省级示范社79家、市级示范社194家、精准扶贫示范社10家。
1.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习近平指出:“闽东发展的动力在于工业。……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要抓住时机上项目,不要盲目反对铺新摊;只要效益好,投资贷款有去有回,市场有销路的非本地资源的加工业也要考虑发展。”[22]强调在工业开发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两者一手抓,不可偏废。此外,“还可考虑建立滚动式的工业项目储备库,只要有好项目,资金是可以找到的,可以多方集资,多办一些股份。”[23]
2.坚持走“双向开放”和“双向开发”的道路。习近平指出,破除宁德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制约因素,在策略实施上要走一条“双向开放”和“双向开发”的道路。“双向开放”,即对内、对外同步开放;“双向开发”,即资源与市场同时开发。[24]宁德市是我国畲族最集中的地区。在福建省居住的畲族人口有20多万人,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而居住在宁德市的畲族人口达15.3万,分别占全省、全国畲族人口的80%和40%。他们遍布宁德9个市县,120个乡、镇,有131个畲族村民委员会,其中畲族人口均占行政村总人口的60%以上。习近平“双向开放”和“双向开发”的民族工作思路,为宁德地区后来的经济建设注入发展动力。闽东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获得长足发展。如今,福安坂中畲族乡工业区拥有电机电器、医疗器械、建筑建材等企业100多家;霞浦盐田畲族乡工业区以合成革生产为主导产业;福鼎硖门畲族乡工业区以轧钢精深加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为龙头。三个园区工业产值分别占所在民族乡工业总产值的80%、80%和60%。[25]近20多年来,宁德市持续推进电机电器、食品加工、合成革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重点抓好新能源、宁德核电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工作,充分发挥落户宁德市的福建青拓集团等冶金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并通过每个贫困县建设1个以上工业园区(或集中区),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就业脱贫。
习近平曾指出:“我们不仅要求农民、农村做到什么,而且必须规范各政府部门应该服务什么;不但要把农民的生产任务和贡献‘量化’,而且必须把各级各部门和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职责‘硬化’。只要坚持不懈地动员社会上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建立起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那么闽东的大农业一定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出现新的重大突破。”[26]20多年来,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宁德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引导贫困乡村群众“农忙种地、农闲经商”,鼓励农民参与农林牧副渔业配套的加工、储存、包装、运输、供销等服务业;大力发展水果采摘、种养体验、“农家乐”等观光农业和庭院经济。同时,加大小额信贷等金融支持力度,把握“互联网+”等发展新机遇,进一步增强服务业的推动作用。据统计,全市农村人口通过第三产业增收占比超过35%,至少1/3贫困户从第三产业中获得增收。习近平强调:“科技兴农必须以教育为基础,提高闽东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除了加强基础教育外,当前应以在乡知识青年为主要对象进行职业技术教育,使他们成为农村脱贫致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带头人。”[27]近年来,通过组织实施“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每年培训农民工2万人,向工业企业输送贫困劳动力1.5万人以上,努力做到每个贫困家庭“至少培训1名劳动力、掌握1门实用技能、得到1个就业岗位”。
密切联系群众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使命所决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党的生命线。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身体力行,大力倡导与形成“四下基层”(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工作制度,带头“多跑‘冷门’,到问题多、困难大、条件差的地方和群众中去送温暖、办实事。”[28]20多年来,宁德历届党委政府一以贯之地坚持“四下基层”一线扶贫机制,并结合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加以拓展和创新。
习近平曾指出:“党的领导是通过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来体现的,而我们的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干部只有到人民群众中去,并且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相连的关系,才能使党的方针、政策得到更好的贯彻。”[29]1990年5月,他在调离宁德之时,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中语重心长地嘱托:“去年我们开展的‘四下基层’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和称赞。今后,要继续坚持下去,并注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还要不断探索密切联系群众的新途径、新方法。”[30]从2012年2月开始,宁德市在全省率先实行“无会周”制度,开展市领导“四下基层、四解四促”活动。市委市政府领导带头驻村入户“三昼夜”,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市级财政每年安排活动专项资金1000万元,帮助群众解决“雪中送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31]近年来,宁德还坚持向贫困地区派出“扶贫工作队”,推行“领导包村、干部包户”制度,市领导带头挂钩贫困乡村,各级干部全部下沉扶贫一线,实现“村村有人挂、户户有人包”。挂钩是真挂而不是虚挂,驻点是常驻而不是“蜻蜓点水”。
在扶贫工作中,各级政府派出的“扶贫工作队”坚持帮助贫困乡村、贫困群众摸清“家底”,帮助制定脱贫计划,找准脱贫政策;还积极争取扶贫项目资金,帮助群众发展生产融入市场经济。通过做好“蹲点手记”“民情日记”,对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逐一建档立卡,摸清家底,建立台账。针对脱贫致富缺思路、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等问题,从市县乡村四个层面,逐级落实挂钩责任单位,“一对一”“手把手”地答疑解惑、排忧解难。正是有了扶贫工作队“引路”和基层党组织“开路”这“双路齐开”,通过因地制宜谋思路、脚踏实地搞开发,宁德的扶贫资源才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群众的内生动力和首创精神才得到充分的激发,一批好的扶贫经验、有效的扶贫措施、生动的扶贫典型才不断涌现。[32]
习近平强调,闽东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33]宁德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精准作为扶贫工作的基本方略,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和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更加明确“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更加注重“因地、因户、因人”施策,并从帮助制定脱贫计划、落实帮扶资金、解决就业、发展致富项目、推销农产品等方面,着力提高脱贫精准度,走出了一条精确制导、精准施策的扶贫脱贫路子,有效防止出现“年年扶贫、年年贫”的现象。
1989年1月,习近平在《闽东的振兴在于“林”——试谈闽东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林业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森林能够美化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等。……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这样说并不过分。”[34]20多年来,宁德历届党委政府秉承这一理念,坚持把扶贫与生态、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着力推动“两个转变”。
宁德在20世纪80年代全面开展环境“脏乱差旧”“人畜混居”治理的基础上,于90年代实施了“五通”“五改”“五化”工程,把农村环境整治与争创小康活动结合起来。本世纪以来,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清洁家园行动,逐步推行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十二五”期间,宁德以美丽乡村景观带、“六江两溪”1公里范围、公路铁路沿线村庄为美丽乡村整治重点。至2016年底,共整治270多个村庄,创建了28个美丽乡村,开展了7条美丽乡村景观带建设,整治了美丽乡村景观带村庄40多个,重点整治了福温、合福高铁沿线及公路铁路沿线村庄38个,逐步形成了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的美丽乡村空间格局。
九山半水半分田,这是对宁德生态环境的形象概括。宁德面海背山,全市陆域面积1.35万平方公里,90%以上是山地,森林覆盖率达66.99%,海域面积4.45万平方公里,称得上是东南沿海地区绿色资源的丰富地带。大自然对宁德格外优厚,既为城市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也让宁德的林业、农业、渔业和旅游业等绿色富民产业有了起飞的跳板。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宁德开展了一场持续近30年的绿色扶贫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多年来,宁德通过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从2000年的12.35%降至目前的8.6%。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有力地推进区域内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土地生产率总体提高了19%;无公害农业达到85%;区域内贫困面已从治理前的35.9%下降到现有的7.11%,脱贫率达到97.25%。2016年,全市实现乡村旅游收入50多亿元,全市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直接就业人数达2.5万人,拉动间接就业人数近25万人。目前,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宁德市最具增长潜力的新型业态之一。
“党的各级组织是党的战斗堡垒,是党联系群众、发挥党的积极性、体现党的能力、展现党的形象的窗口。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在组织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承担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力量。”[35]习近平强调指出:“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的乡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保证。……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过硬的农村党支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在农村得到具体的落实,就不能把农村党员团结在自己周围,从而就谈不上带领群众壮大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向贫困和落后作战。”[36]20多年来,宁德各级党组织秉承这一理念,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扶贫开发事业的核心来抓,实现党建扶贫“三个一”。
习近平强调:“在农村村一级,有党支部、村委会、团支部、妇代会、民兵组织、村合作经济组织等各种组织,承担着政治、经济、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其中党支部是领导核心,这一格局只能坚持和完善,不能动摇或削弱。……农村改革越深化,党组织的核心地位越要强化;脱贫越深入,农村第一线党组织的力量越要增强。”[37]因此,20多年来,宁德各级党委政府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党的“细胞”组织发展壮大,切实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好地组织、带领群众发展商品生产。
搞好队伍建设是加强农村党建工作不可缺少的组织措施。习近平指出:“搞商品生产,办集体企业,带头脱贫致富,都要求党员要有本事。‘是骡、是马,拉出来遛遛’,容不得半点的走江湖。”[38]“特别要强调的是,一定要选好党支部书记,没有一个好带头人,就带不好一班人。”[39]多年来,宁德各级党组织通过扎实推进“三向培养”工程,着力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做到“选准一个人,激活一个村”。从2004年开始至今,宁德市先后分4批共选派近2000名党员干部到经济发展和组织建设“双薄弱”村任第一书记,共筹集帮扶资金8.6亿元,实施农村经济发展项目1520多个。
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还是一个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基层政权的重要的政治问题。习近平指出:“在扶贫中,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否则,整个扶贫工作将缺少基本的保障和推动强大的动力,已经取得的扶贫成果也就有丧失的危险。”[40]因此,宁德历届党委政府在广大贫困乡村大力提倡“双增双节”(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的精神,讲究“生财、聚财、理财、用财”之道,在实施领导挂钩、部门帮扶,给钱、给项目和给政策的基础上,更多激发村党支部的主观能动性,立足优势、挖掘潜力,推动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实现群众和集体经济“双增收”。市级财政每年统筹安排1000万元以上,县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并提供贷款贴息和融资担保服务,重点扶持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空壳村”集体经济发展。
参与文献:
[1]江洋.“宁德模式”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典范[EB/OL].搜狐网,2015-12-08.
[2][3][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6][27][29][30][33][34][36][37][38][39][40]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152、216、7-8、2、3、2、2、172-173、173-174、57、58、58-59、34、34、59、4、6、178、184、7、7、121-122、189-190、188、13-14、202-203、90-91、110-111、159、161-162、164、163、191.
[4]吴沿友.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理论与实践[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25.
[25]林德文.民族工作要立足于促进平等团结和经济发展(上)[N].闽东日报,2015-03-09.
[28]福建日报采访组.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习近平同志在福建践行群众路线纪事[N].福建日报,2014-10-30.
[31]廖小军.扶贫开发“宁德模式”之我见[N].闽东日报,2016-02-04.
[32]林鸿.浅谈扶贫开发的“宁德模式”[N].闽东日报,2016-09-21.
[35]刘德林.习近平党建思想的现实关照与理论维度[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