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对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19世纪,马克思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提出历史必将向世界历史转化的论断。经过三次工业革命的洗礼,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所预断的“世界历史”已经悄悄来临,习近平同志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理论支撑,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2012年的首次提出,到2017年3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载入人权理事会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国际舞台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
1.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世界性的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的形成动力
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形成动力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世界性的普遍交往。他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1]P88-89马克思正是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生产劳动证明了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例如,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无数劳动者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1]P89由此可见,生产力的发展为各民族的普遍交往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世界性交往普遍展开的过程,正是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过程。19世纪的欧洲在经历了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高度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资产阶级为了谋取利益急于对外开拓世界市场的行为,极大地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打破了原来封闭的民族交往模式,消灭了民族、地域分工,各民族的历史开始走向世界历史。整个过程可以描述为: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资本扩张——交往扩大——分工消灭——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因此从根源上说,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性的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动力。
2.世界历史的形成动力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动力的理论依据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同世界历史的形成一样,从理论上说,也具有一定的推动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在打造以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共同责任、共同命运为宗旨的共同体,因此,它面向的是整个世界,它的打造基础应该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世界性普遍交往已经形成。当前,世界生产力已经进入高度发展时期,各国之间普遍、复杂的交往关系已经形成,世界已成为一个整体,历史也进入世界历史阶段,这就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创造了条件。实际上,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性的普遍交往在推动了世界历史形成的基础之上,又进一步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也就是说,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前世界生产力高度发展和世界性交往普遍化的要求,从形成动力上来看,它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动力一致;从时间维度上看,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世界性普遍交往在推动了世界历史形成的基础之上,又进一步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产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其实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1.马克思对世界历史形成道路的论述
马克思论述世界历史的形成道路经历了从单线论到多线论的转变。19世纪四五十年代后期,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道路基本上是具有“普世性”的单线论。他先后从生产资料所有制视角,对人类社会已经和可能经历的“经济社会形态”进行了分析和预测。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第一次完整准确地表述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他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2]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要经历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与此同时,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又提出了三形态理论,即: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形态、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不管是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还是三形态理论,总体来说,在这一时期,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由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必经之路,是消灭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的唯一途径,这就是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形成道路的单线论。19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格局的新变化让马克思重新反思世界历史的形成道路问题,他认为通向世界历史的道路应该是更为具体、实际的多线论。1877年到1882年间,马克思深入研究了俄国的发展道路,并开始意识到《资本论》所揭示的“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并不是“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因而不能照搬或套用,俄国等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3]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此时马克思对世界历史发展道路有了新认识,也就是人类社会必将走向现代化,但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存在多种可能性。就目前来说,虽然世界上存在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但从世界历史理论来看,这仅仅是各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不同,不管是什么性质的国家最终都会进入世界历史状态。
2.多线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对世界历史形成道路多线论的论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一,按照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论述,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仅仅是各国实现现代化的方式,社会制度不同的的国家最终都会进入世界历史状态。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世界历史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制度的不同不会成为其形成的障碍。即使各国在社会制度、管理体制上存在差异,各国在各个方面依然有达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能:经济上各个国家存在共同利益,政治上各国有共同的政治追求,安全上各国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生态上各国期待一个美丽世界,文化上各国都希望世界文化大繁荣。第二,世界历史形成道路的多线论告诉我们,就整个世界而言,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各个国家只要目标方向一致,允许各国在合理、合法、不侵犯他国利益的前提下探索实现本国发展,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
1.共产主义社会是世界历史的发展指向
马克思并不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会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伴而终。他将世界历史理论与共产主义社会相联系,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结果是共产主义。他在分析世界进入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发现,资本主义在对外扩张的同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的影响范围也扩展到全球,而且这种矛盾不仅仅是传播范围在扩大,矛盾本身的对抗性也在不断地增强。所以,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私有制这种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必然会成为社会继续发展的绊脚石。如何克服这种矛盾状态呢?马克思认为,只能诉之于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了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自发形成的前提看作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1]P122共产主义“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P294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伴随世界历史发展最终形成的结果必将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
2.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指向与世界历史的发展指向具有一致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终目标是打造一个以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基础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社会里应该是这样一种生活状态:世界人民友好相处,战争、冲突永远消失,各国公正、合理、有序地相互合作,全人类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为共同价值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描绘的这种社会状态,实际上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前奏,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历史的根本指向具有一致性,二者的最终理想社会形态都是“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不会局限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它将是世界性的。同样的,世界历史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也具有世界性质,我们可以认为世界历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重要前提,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奠定基础。
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20世纪40、50年代,第三次科技浪潮带来了巨大的科技进步,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推动生产、资本、金融的国际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扩大。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强。第一,在新科技革命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推动下,国际生产体系基本形成,生产的全球联系越来越紧密,利用各国优势资源而形成的分工也越来越细致、科学。第二,全球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生产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推动了贸易全球化。特别是近几年交通运输、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直接推动了跨国公司在全球领域的扩张,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不断扩大。如今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地买到各个国家的产品,享受各个国家的服务。第三,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逐渐带动了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世界性的金融机构网络、跨国贷款、跨国证券发行和跨国并购体系已经形成。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常见的经济发展方式。
2.经济全球化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经济推动力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现实的经济基础,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经济方面的推动力。第一,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推动力之一,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等等,严重阻碍全球经济的发展,要走出困境,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就需要人们在树立共同体意识的前提下,协商解决方案,共同解决问题。第二,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加强合作,相互学习,互利共赢是各国顺应全球化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又一推动力。为解决问题,顺应发展大势,习近平提出要打造经济领域的共同体,一是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为世界经济发展指明方向,二是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4]尽量避免全球生态问题,既要做到发展的互利共赢也要维持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此,第一,中国不断地向世界表明中国倡导的全球化是一种全新的全球化,其目标不是自身价值和自身利益单方面的扩张,而是传递“共赢”的理念,打造人类利益共同体,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第二,中国不断倡导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习近平在秘鲁国会上的演讲指出:“国际社会应该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5]除此之外,中国还以实际行动助力打造经济领域的命运共同体。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年12月25日,为促进亚洲区域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中国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帮助其他国家,促进他国的发展,欢迎其他国家搭乘中国的经济便车。
1.政治多极化的形成与表现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是当前政治格局的总体特点。20世纪末,随着东欧剧变、两德统一、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的崩溃,国际两极对峙的冷战格局结束,并呈现出一超多强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特点。所谓一超是指美国,多强是指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和地区。二战期间,美国迅速崛起,在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方面取得其他国家难以匹敌的成就,并企图控制整个世界秩序,称霸世界。二战结束后,虽然国际政治格局进入美苏两极对峙的局面,但总体来说,国际环境相对稳定,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国家抓住机遇、科学发展、迅速崛起。1991年苏联解体后,这些国家成为反对霸权主义,制约美国霸主地位的重要力量,世界政治局势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格局相对稳定,在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的推动下,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多,联系更加紧密,以俄罗斯、中国、巴西、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在国际事务中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与此同时,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愈发明显,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多种联合的尝试,极大地推动了多极化发展。例如,东盟、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等区域性的合作组织,在维护区域和平、安全,保障共同利益及发展经济文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发展。
2.政治多极化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推动力
政治多极化的发展格局既给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了挑战,也给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了机遇。一方面,在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背景下,各国往往以促进本国发展为第一要务,一切行动以国际利益为主,努力打造自己的一极,这样容易造成多极发展而共识难达的局面,给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多极化时期,国家利益的趋同代替了冷战时期政治意识形态的对立,给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了机遇。不同于美苏两极对立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对立在经济、军事等方面也完全对立的局面,在多极化发展时期,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完全可以打破制度上的分歧,在共同利益下展开对话与合作,这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了机遇。在政治发展多极化的背景下,避免发生国际政治冲突,有效应对挑战,同时抓住机遇,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关系,是世界政治和谐、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政治动因。在处理国际事务的过程中,中国认为,一方面,要坚持不论大国、小国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各国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要坚持协商、对话、谈判的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公正、合理、有秩序地依照国际法解决国际事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张“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打造政治领域的共同体,其目的就是促进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为各国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国际政治环境。
1、世界文化多样化的表现
多样化是当前世界文化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各民族文化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和特点,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虽然各民族文化面临众多外来文化的挑战,但可以确认的是,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被另一种文化完全同化。多元并存、和而不同是当今世界文化的首要特点。第二,同一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文化的多样化使文化的交流、碰撞成为可能。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的交流往往被某些资本主义国家蓄意利用,成为他们推销本民族价值观或所谓的普世价值观的工具,并企图在文化领域取得控制权,推行霸权主义。
2.文化多样化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推动力
当前,世界文化的多样化给我们带来的挑战主要有两个,第一,各民族如何以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为目标,有选择性的吸收利用外来文化,同时宣传本民族文化,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第二,各国家、民族如何应对某些国家企图推行文化霸权的行为,避免本国、本民族文化被同化。倡导各民族文化、科技以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共同文明、共同发展为原则,进行有序、合理的交流互鉴,是当前世界文化、科技领域的主要任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文化上主张“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世界是一个文明百花园,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汇聚交融,共同组成多彩多姿的世界大家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各民族文化的交融、碰撞指明了方向,各国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应该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寻找价值共鸣,不应企图将本国价值观凌驾于他国价值观之上。
1.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社会信息化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普遍地使用信息技术和信息方法来开发利用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并以此为手段来开发和利用物质资源和能源,从而不断地把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推向新的高度,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6]社会信息化与互联网技术相伴而生,全球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社会的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互联网技术为社会、经济工作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工作平台,社会走向信息化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第一,为各国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信息资源的迅速传播、共享趋势,一是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二是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利用、开发信息资源;三是有利于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第二,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现实问题,首先,社会信息化虽然能使各种工作简化、高效,但实际上,通常也会使社会系统变得非常脆弱,由于信息化的社会系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漏洞,所以,一些网络犯罪分子或是利用漏洞盗取国家、组织、个人的机密信息,勒索钱财,或是制造的电脑病毒对信息系统进行攻击使社会系统瘫痪,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和影响。
2.全球社会信息化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社会推动力
全球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各国的社会系统联成一个整体,世界成为一个大的社会系统。信息化的世界社会系统,一方面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了社会平台,世界各国由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同呼吸共命运的社会整体。另一方面,信息化的世界社会系统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动力,中国希望世界各国树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希望全球社会系统能杜绝黑客、病毒等的袭击,从而整个社会系统正常运转,世界人民有序生活。
1.国际安全问题多样化的表现
随着世界历史的形成,各国之间的互动关系、相互依赖关系不断增强,与之相伴随的是国际安全问题波及范围的扩大和破坏性的增强。当前国际安全问题复杂多样,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混杂。传统安全主要是指国家面临的军事威胁及威胁国际安全的军事因素。虽然自美苏两极对立格局结束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主题,传统安全问题已经大为减少,但是潜在的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例如,核安全问题、阿富汗战争、叙利亚战争等等,对世界的和平发展及世界人民的人身及财产安全造成威胁。非传统安全问题是相对于传统安全问题而言的,主要是指在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之外,对主权国家和人类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安全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在21世纪有增无减,且日趋多样化,给国际安全和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存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有金融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安全、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安全等等。各种安全问题的相互交织,对世界人民的安全造成强大的潜在威胁,同时也对世界的发展形成阻力。
2.国际安全问题的多样性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安全推动力
国际上潜在的安全问题,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中国认为只有全人类结成一个命运共同体,才不会自相残杀,才没有以邻为壑,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携手共同迈向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为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安全上坚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中国一直以来,也在不断地为世界安全做出贡献。2015年,习近平在抗战胜利纪念大会上宣布“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扩张”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2016年4月1日,习近平在华盛顿核安全峰会上发表题为《加强国际核安全体系推进全球核安全治理》的讲话,提出“在尊重各国主权的前提下,所有国家都要参与到核安全事务中来,以开放包容的精神,努力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7]中国还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理念。因此在世界历史新阶段,加强全球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创造一个安全的国际环境,顺利推进世界发展的重要保证。
总之,21世纪,世界开始逐步进入世界历史新阶段,各国之间已联系成了一个整体。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我们既要充分利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构想,促进世界发展,同时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要以主权国家为前提,不能忽视本国的利益,损害本国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