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旭高
摘 要: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然成为社会基本工具。中职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突出对学生计算机实际能力培养,对学生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提出提升本门课程时效性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中职学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研究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专业人才,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常识及应用计算机常用软件工作的基本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硬件、软件安装等知识能力,这些技能是社会工作较为常用的计算机基本技能。所以,如何有效提升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时效性,提升中职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是每个中职计算机教师面临的共同难题。
1.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不足分析
1.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缺乏明确学习目标。
尽管在教育部号召下,大部分地区中小学相继增开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给多数中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进入中职学校后,很多学生觉得再次接触计算机课程内容一定简单,不再紧跟教师教学节奏,而对于那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而言,计算机课程相对较吃力,有着明显的学习动力不足。鉴于学生学习基础存在偏差,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能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范围。
1.2计算机上课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般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课程安排两学期,每周3节课左右。但为了学校机房资源合理利用及教师排课方便,很多中职学校将3节课安排在一个下午,这样学生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自然取得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1.3考评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中职学生计算机课程考核主要是全校统考、考教分离的形式,而且考评成绩中考试成绩比重较大,平时学生的课堂成绩和作业成绩比重较小,学生学习成绩很难反映学生实际计算机水平,不利于学生计算机实际能力的提升。
2.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的方法
2.1科学安排课时,调整教学计划。
教学课时的合理安排对学生计算机学习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为保证学生学习效果较好,可以采用单双周形式授课,如单周2节、双周4节课,具体教学计划可以调整。可以参照如下教学计划编排方式组织教学。为了提高教学效率需要适时增加实训环节,并将其纳入教学内容所用课时中。
2.2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按照学生专业选择不同授课方式,中职生对理论知识的专注力有限,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对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方式,既缓解学生学习疲劳,又直观地看到教学内容。如讲到多媒体软件应用时,可以采用有趣而丰富的教学视频或者教学口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多媒体应用有直观的理解,有效增强教学效果。
2.3改进实践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中职学校实践教学都是根据学校教学设备情况安排学生在机房上机操作,教师统一指导。在这个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适当改进教学步骤,每完成一章节知识学习,就安排学生进行一定计算机知识内容的项目练习,通过小组合作或者独立完成这样的方式掌握所需内容,形成计算机操作能力,在掌握上一章节内容后,接着进行下一部分内容讲解和练习。
比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同屏演示教学,并考虑学生接受能力,一步一步指导,强调“先使用后,总结,然后理论提高”;从浅入深,使学生由易到难,一步一步学习,掌握基本电脑知识,运用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提高应用把课本知识的能力。在多媒体课件同屏演示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用Front Page个人主页,使用幻灯片制作小课件,建立小型网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2.4采用多样化考核模式,以考促学。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能沿用单一考核模式,而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首先可以安排开卷理论知识考试,让学生通过查阅教材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其次,注重学生平时操作水平,检查学生上机情况,必要时进行个别指导;最后做好期末考试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检测,并按照一定比例计算出学生课程成绩,确保每个学生学习的进步和技能的掌握。
计算机应用知识更新较快,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教无定法,全靠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和创造,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培养出德才兼备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为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敏.浅谈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41).
[2]黄海涛.探讨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J].都市家教月刊,2012(4):22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