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阳 ,王 冬,从紫薇,曾志嵘
(南方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15,13631312995@163.com)
·医患关系·
家庭医生式服务引入医务社工可行性分析及模式探讨*
杨 阳 ,王 冬,从紫薇,曾志嵘**
(南方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15,13631312995@163.com)
家庭医生式服务是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切实担负起居民健康和医保费用“守门人”职责,促进分级诊疗实现的一项重要举措。但现阶段存在着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滞后、居民认知度不高的障碍。而医务社会工作者具有的社会工作专业技能和医学素养使其可以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有效补充力量。通过政府购买、志愿者培训、岗位设置等模式引入医务社工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家庭医生式服务发展的需要,为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推行带来新思路。
家庭医生式服务;医务社工;可行性;社区卫生服务
家庭医生式服务是近年来基层医疗服务改革的重要内容,能使社区医生与居民建立一种长期、稳定、互信、契约式服务关系,搭建居民与社区医护人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信任,改变居民就医习惯,引导其有序就医。但我国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发展仍处于初步阶段,目前存在着群众认知程度低、运行机制不完善、考核体系不适用、激励机制未建立等阻碍因素,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滞后也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医务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知识与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提供专业的医务社会服务,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排除医疗过程中的障碍,解决和预防因疾病而产生的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活动[1]。我国医务社工的发展尚处于萌芽期,在现行全科医生缺口大,难以满足群众健康需求的背景下,家庭医生式服务引入医务社工不失为一种新的发展路径。
国内的医务社会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921年北平协和医院成立的社会服务部,由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兼职教授美国人蒲爱德担任主任,引进了美国医务社会工作的经验。但由于历史演变以及缺乏成熟的指导,当时的医务社会工作处于发展的低谷。改革开放后,社会工作学科等人文类学科迎来了发展的萌芽期,同时为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曙光。1992年起,广州、上海等地进行了医务社会工作的探索,上海市通过在行政部门、医院加入社会工作者,融入医务社工发展理念[2],广州市多以购买服务项目的形式发展医务社工,为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随着社会工作教育受重视程度加深、社会工作者职业化发展的日趋完善,医务社会工作领域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具有专业背景的人才,医务社工在贫困救助、缓解医患矛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际经验表明,医务社会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6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家庭医生式服务实行团队签约,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吸收社工加入团队,为引入医务社工提供了政策支持。
2.1 家庭医生式服务开展的现实需要
全科医生是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的核心力量,也是签约服务第一责任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推行。WHO和世界家庭医师组织曾共同指出家庭医生与居民的比例最低要求为1∶2000,才能满足居民的基本医疗保健需求。而我国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全科医生数量不足、存在较大缺口且多数医生学历、职称不高。如截至2013年,浙江省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11个地区共有常住人口5125.6万人,按照WHO提出的标准,至少需要25628名全科医生才能达到要求,但11个试点区仅共有全科医生11519名[3],存在50%以上的缺口,其余省市也多是类似情况。2016年5月25日,国务院医改办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2016年将在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明确了2017年全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的目标,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的目标。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开展势在必行,但现阶段基层医疗机构的全科医生在数量、质量上都难以跟上政策要求,这为家庭医生式服务推行带来困难,同时也为医务社工进驻家庭医生式服务提供了契机。医务社工可以为全科医生分担基本行政工作,使全科医生从日常琐事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服务居民。此外,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健康体检、健康教育的工作也可由医务社工进行分担完成。
2.2 居民健康管理的实际需求
我国家庭医生式服务是借鉴国外家庭医生服务的理念,旨在通过“家庭医生式”的新型医疗保健服务模式的建立,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向契约式、主动式服务模式转变,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综合的健康责任制管理服务。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开展将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产妇等重点人群为突破口,以点带面,逐步覆盖,而该人群与普通人群相比更易于出现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多数老年人因孩子不在身边会有孤独感,慢性病患者因生活质量和经济负担容易出现焦虑、担忧、紧张等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孕产妇则因怀孕和对分娩的未知产生一系列心理应激反应,对于他们的健康管理,仅仅满足其生理需求是远远不足的。医务社会工作者相较于医务人员在帮助居民达到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状态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医务人员受其专业培养、执业环境、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更多的关注于疾病本身,对居民提供的也仅是专业医疗技术服务,没有真正满足居民的健康服务需求。不同于医务人员,医务社会工作者是帮助人们解决心理、行为、社会适应等方面问题的专业人才,他们掌握了人类行为和社会系统理论,运用相关的社会学、心理学知识介入到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使人们更好地与环境融合[4],从心理、社会层面提供专业的健康服务。
2.3 医务社会工作者胜任力分析
医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所有服务领域中专业化程度最高的领域,对服务提供者的专业能力有较高要求[5]。现阶段,我国医务社会工作者主要活跃于医院的各项服务活动中,对外在协调医患关系、大病救助、工伤康复及部分重症患者舒缓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内于缓解医务人员工作压力、疏导情绪方面具有一定意义。医务社会工作者因其专业的知识和方法,在医疗系统中为患者提供心理关怀、社会服务,被称为“医师的助手、护士的伙伴、患者及家庭的朋友”。而医务社工所能发挥的功能绝不仅限于医院内,其专业知识、服务理念、服务能力等因素已然决定了医务社工能完美融入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为社区居民提供主动、综合、连续的健康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可分担部分政策宣传工作。当前家庭医生式服务推行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障碍是居民认知度不高[6],绝大多数居民不知道、不了解家庭医生式服务,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专门工作台”,由医务社工对家庭医生式服务进行宣传介绍,既能弥补基层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的不足,又能发挥医务社工自身擅长沟通交流的优势,对家庭医生式服务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是搭建居民与服务团队之间的信任。家庭医生式服务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能建立社区医生与居民之间的信任,引导居民有序就医。反观国外成熟的家庭医生服务,居民的信任并不完全取决于医生的专业技术,更多的是因为家庭医生对于居民而言是一个“有医学知识的朋友”,而这种朋友关系的建立除了良好的沟通、问诊技巧外,更需要内心深处有一种理念。医务社工所具备的“以人为本、乐于助人”理念使其设身处地的考虑居民的真实需要,尊重、关爱、帮助他们,逐渐地搭建居民与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的信任。
3.1 政府购买项目模式
医务社工在医院服务范围覆盖面逐渐变广,除部分医院采取在院内下设社工部的模式,多数选择以项目的形式向专业医务社工服务社会组织购买。该模式的优点是由专业第三方社会组织筹备安排工作,效率高,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家庭医生式服务引入医务社工可借鉴政府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的方式,由政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社工服务社会组织三方共同签订“服务合同”。医务社工服务社会组织负责组织医务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合同规定的服务内容,政府为购买服务项目的具体监督管理部门,定期进行质量监控、绩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给付服务经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服务对象,应加强支持和协调,并配合政府适当参与服务质量考评的工作。
3.2 整合资源,志愿者培训模式
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街道相配合,以社区社工组织为主体,采取志愿者招募培训的方式,可向医学及相关专业大学生、社会义务志愿者等人群进行招募,壮大充实社工队伍。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工队伍成员进行医疗卫生相关知识培训,培训合格后的医务社工可以加入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为社区居民提供相应的服务。
3.3 岗位设置模式
参照医院下设社会工作部的模式,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置标准上进行规定,设置医务社会工作者相应岗位,通过定岗、定编,创造稳定的工作环境,吸引优秀的医务社会工作者加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贡献力量,同时明确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职责,进行规范化管理。医务社会工作进入家庭医生式服务迎合了基层医疗卫生发展改革的需要,通过岗位设置的模式引入医务社工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的长期发展。
[1] 许朝晖, 罗轶玮. 医务社工与志愿者在医院服务管理中作用的评价[J]. 中国医院管理, 2014(3):69-71.
[2] 季庆英. 上海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回顾[J]. 中国卫生资源, 2015(6):434-437.
[3] 王妮妮, 顾亚明, 柳利红, 等. 浙江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及对策[J]. 卫生经济研究, 2015(3):15-17.
[4] 王红漫. 美医务社工发展态势[J]. 中国医院院长, 2012(20):80-81.
[5] 刘继同.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历史回顾、现状与前瞻[J]. 社会工作, 2012(5):12-17.
[6] 李莓. 家庭医生式服务运行机制现状及对策研究[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5(4):253-254.
〔修回日期 2016-10-11〕
〔编 辑 李丹霞〕
Feasibility Analysis and Mode Discussion of Introducing Medical Social Workers into Family Doctor Service
YANGYang,WANGDong,CONGZiwei,ZENGZhirong
(SchoolofHealthManagement,SouthernMedicalUniversity,Guangzhou510515,China,E-mail: 13631312995@163.com)
The family doctor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transform primary health care mode, makes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institutions to take on the "gatekeeper" role of residents′ health and health care costs, and promotes the achievements of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family doctor service. For exampl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 team is lagging behind and the residents don′t understand the specific contents of the family doctor service well.Medical social workers have both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medical literacy, which makes them become the effective strength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Introducing medical social workers by the purchase of the governments, volunteer training, and job settings mode can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doctor service to some extent, and bring in new idea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amily doctor service.
The Family Doctor Service; Medical Social Workers; Feasibility;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广州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基地项目
R197.6
A
1001-8565(2017)02-0227-03
10.12026/j.issn.1001-8565.2017.02.23
2016-09-07〕
*通信作者,E-mail:13642031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