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健康中国”的伦理思考

2017-01-20 21:57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伦理学伦理

马 晓

(第四军医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2,ponymoon@163.com)

助推“健康中国”的伦理思考

马 晓

(第四军医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2,ponymoon@163.com)

通过解析“健康中国”这一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蕴含的伦理智慧,提出“健康中国”建设的推进离不开理论的导航以及观念的重塑,倡导医学伦理学同道不当旁观者,要做助力人,共同为实现这一关乎民众健康福祉的目标做好理论支撑和教育支撑。

健康中国;伦理智慧;理论支撑;教育支撑

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我们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1]由此,“健康中国”这一概念被首次正式提出,并成了当年的年度热词。2016年8月26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至此,建设“健康中国”的宏大目标在国家战略层面确定下来。这样一个关乎国民健康福祉的时代大命题,远非单方之力凝神聚气即可实现,而是需要各方之力协调整合共同发力。作为伦理学人,试做思考,以期给予恰当的判断,挖掘内在的智慧,做出应有的学理铺垫,并付诸具体实践。

1 “健康中国”的提出正当其时

1.1 从外部国际环境来看,促进人类健康理念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1978年,在国际初级卫生保健会议上发布的《阿拉木图宣言》指出,“健康是人类的基本权利,政府有责任提供适宜的技术与方法促进居民的健康,获得最高质量的健康状况是全世界共同追求的目标。”[2]显然,“人类健康”应是基本内容,“政府责任”实为核心要义;1986年,在首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通过的《渥太华宣言》中明确指出“健康促进”不仅是居民健康素养的提高,更应该是“国家层面”系统化的健康促进公共政策。放眼全球,德国联邦卫生部于1967年就成立了联邦健康宣传中心,从国家层面进行健康促进和管理,为国民健康做出巨大的贡献。美国于1971年即为健康维护组织提供立法。日本政府近年来提出并实施了《新健康开拓战略》。2005年8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在“促进全球健康大会”上通过《促进健康宪章》,呼吁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国民健康问题,把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纳入发展大纲,制定具有凝聚力的政策。当下,全方位的健康理念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国家、政府层面承担促进健康的责任亦成为共识。由此观之,“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恰逢其时,既符合国民利益需求,又顺应国际形势与时代潮流。

1.2 从国内积淀来看,助推“健康中国”的研究已经渐成气候

2003年,全国人民同广大医务工作者齐心协力,共同参与了抗击“非典”的特殊战役。随后,学者积极反思,得到了正能量的启示:必须弘扬民族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用这些精神武装人们的头脑,这是我们战胜非典的主观条件和强大的精神武器[3]。同时,初步提出了“健康强国”的基本构想。2006年,首届“健康与发展中山论坛”上提出创建健康城市和健康社区,倡导“健康强国”,引起广泛的关注。2008年,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诚请韩启德和桑国卫两位院士领衔开展“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研究,并于2012年发布了数百位专家讨论形成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4]。这份报告经历数年的酝酿,凝结了专家学者们的不懈努力,为“健康中国”战略打下了相当的学理基础。2016年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审议通过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5]。可以看出,“十三五”时期,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运筹已久,水到渠成。

1.3 从改革进程来看,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深化医改的必然要求

我国改革开放走过30多年的风雨历程,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与群众健康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不断凸显,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矛盾等问题突出。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到了啃硬骨头的攻坚期”。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重新定位健康发展战略和目标,以保证公民健康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新一轮的医改已经进入到了攻坚阶段,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既是深化医改的必然要求,又是深化医改的有效途径。

2 “健康中国”蕴含的伦理智慧

2.1 体现执政伦理的内在要求

习总书记深刻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是每个个体得以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基础,也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享有健康,保持健康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向往。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从“美丽中国”写进十八大报告,再到“健康中国”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充分显示出党和国家对百姓声音的真诚倾听,对民众关切的积极回应。民意在国家最高施政层面予以体现,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凸显了党和国家对保护国民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坚定的政治决心,也切实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执政理念。

2.2 体现人本伦理的基本诉求

健康是居民基本的、合理的诉求,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人人健康,人人幸福,这是百姓的期盼。“健康中国”,聚焦的是每一生命个体的健康需求和健康利益。在全民视域覆盖下的“健康中国”,以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健康水平为目标,体现公平、公正机制,强调全社会人人参与,加强对与健康有关的重大的和长远的问题的有效干预,从而实现个人健康利益的最大化,这充分体现了人本伦理的基本诉求。

2.3 体现生态伦理的长远追求

生态伦理理论强调,人的健康要与“社会的健康”“自然界的健康”共生共存。近些年来,与我们的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相伴而生的环境污染高强度频发,空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这些都越来越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不利因素,进而会反作用于“社会的健康”。“健康中国”理念的提出,倡导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支持,不仅是依赖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还应善待自然。健康中国将长远地引领人与自然共生、共进、共存,人与社会共处、共融、共赢。

3 助推健康中国之伦理路径

3.1 接续理论支撑——“健康中国”建设的推进离不开理论的导航

3.1.1 学界先行者已围绕健康伦理开展了前瞻性研究,并具有现实理论指导意义。

医学伦理学界的先行者们早在20多年前就将学术眼光投放到了“健康伦理”“健康道德”的洞察探究上,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仅以《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医学伦理学学者与医务工作者直面现实、建言献策的学术平台为例,以窥全貌。如:1990年,刊发了王东营等撰写的《建立以健康道德为核心的健康伦理学雏议》[6],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建立以“健康道德”为核心的“健康伦理学”势在必行,并阐发了“健康伦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学科地位等;2001年,伍天章的《健康道德与社会责任》[7]一文中,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健康道德观”及“健康道德社会责任”进行了剖析并提出对策;同年,李恩昌撰写的《一个应确立的概念—健商》[8],提出健康智商对于人的健康至关重要,并对如何提高“健商”给出了建议;2003年,郭照江教授在《被非典击中的伦理学缺陷》[9]一文中直击要害,用相当的笔墨,精辟地论述了健康道德观念淡漠的主要表现:视身体健康为“私人之事”;视卫生习惯为“自家之事”;视公共卫生为“脸面之事”;视陈规陋习为“荣耀之事”。以上学者们以其敏锐的学术眼光,缜密的学术思维,开疆拓土,做出了健康与道德、健康与伦理的领跑研究。

3.1.2 伦理学人应围绕建设“健康中国”进行伦理论证并构建伦理话语体系。

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解答,对未来境遇的洞察与探究向来是伦理学学科的本色。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各个领域的实践提出了众多规范性问题,即应该做什么和应该如何做的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却没有得到伦理学研究者足够的关注[10]。医学伦理学研究要想有所建树,必须融入时代大趋势、大背景、大洪流中,从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提炼,在提炼中完善,再回到实践中检验,循环往复。历次发展的跃升恰恰印证了这一规律。在建设健康中国的时代机遇面前,以实践为指向、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理论研究,构建理论体系,需要伦理学人做出积极回应。

以“医改”为例,其关乎每一个体生命的健康保障,也关乎“健康中国”建设的步伐和前进方向。“医改”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国的“医改”走过了30个年头,而美国的“医改”历时更长。李克强总理提出“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如何寻求中国式办法?谁来寻求中国式办法?诚然,对于医改的研究论证需要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公共卫生的管理者建言献策,但同时,也不能失去医学伦理学人的声音。在如何使医疗卫生服务更加公平、可及,怎样界定精准健康扶贫与全面小康的关系等问题上,更需要医学伦理学人的深入思考、伦理解析和论证。医改的进程中,倘若缺少医德支撑,缺失伦理含量,将难以保证医改价值取向的方向性,难以确保医疗服务的公平性。

在围绕建设“健康中国”的诸多理论研究方面,伦理学人应有所侧重。在诸如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等现实问题上,都需要做出充分的、伦理上的论证。走出象牙塔,以问题为导向,以结果为目的,为个人健康提供更适宜的道德选择,为医护为居民提供更适宜的道德路径,为政府施政提供更适宜的道德航标。同时,伦理学人还要追寻“人人健康”为善的最高目的,研究构建出每个社会成员应履行的善的道德规范和善的评价共识,引导民众自觉抵制和反对不道德的、损害健康的行为,此为“健康中国”题中应有之义。

3.2 继续教育支撑——“健康中国”建设的推进离不开观念的重塑

3.2.1 应开展医学伦理学教育,帮助医学生、医务工作者转变局限狭隘的观念并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助推健康中国,医者观念转变需先行。建国60多年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政策的确对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大国的国民生命健康起到了保障作用。也因此,人们对医疗、医药和医院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然而,近年来随着疾病谱的不断变化,健康需求的不断攀升,仅凭现有医疗手段、技术能力会显得力不从心;建立在疾病诊疗基础上,单纯用“医疗卫生方式”治疗疾病、保障健康的观念显示其局限性,特定情形下甚至会适得其反,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康”。因此,强调“以治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观念转变,树立起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势在必行。

值得肯定的是,国内的医学伦理学教育已经覆盖了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有着坚实的阵地、专职的师资队伍,在帮助医学生、临床医务工作者树立伦理意识,培养伦理分析和决策能力、培养伦理情怀等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也为医学生和医务人员卫生观念的转变奠定了基础。一部分先行医者开始走出医院,走进社区,走进患者和普通居民当中,他们不仅潜心当好“坐堂医”,还倾心做好“宣教者”,他们既给患者、民众传播健康信息、传授健康技能、又倡导健康政策且亲身示范健康生活。我国著名心血管大家洪昭光教授、胡大一教授等领跑者,秉持预防为主、社区防治的观念,潜心于大众健康及健康传播、教育的研究,倾注心血传播老百姓一听就懂、一懂就用、一用就灵的健康知识,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让健康的生活方式走进千家万户,帮助百姓由看病难变为得病难,为后来医者起到了表率垂范作用。相信,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的不断深入,长远卫生事业目标的确立,会有更多的追随者抛弃以治疗为主的观念,树立“大医治未病”的观念,加入到健康教育实践中,造福于民众,造福于社会。

3.2.2 开展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患者家属、普通民众消除错误的观念并确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助推健康中国,大众健康伦理观需确立。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要实现这一愿景,转变民众现有健康观念也是不可或缺的路径之一。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不转变,行动必然迟缓或走偏。“健康中国”理念的提出,为健康理念的树立和健康知识的普及提供了新契机,医学伦理学人应当携手医务工作者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和普通民众确立正确的健康伦理观念。

当下,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已经走出诊室,用医药卫生知识帮助患者提高对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规范治疗的意识,我们伦理学人也应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做好健康理念宣教工作,不仅在校园的小课堂上给医学生、临床医生讲,还应走进社区的大讲堂上给患者、普通民众讲。可以探索性地开设“伦理道德与身心健康”专题,宣讲个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的统一理念和全面知识,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和普通民众树立起“全人”健康观念;可以探讨性地引入生命伦理学话题,宣讲生命的优生、乐活和优逝理念,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和普通民众树立起“全周期”健康伦理观。不仅如此,伦理学人还应与医者联手,共同引导大众关注并正确处理个人的生命健康与他人生命健康的关系,个人卫生习惯与有效防治疾病的关系,个人的健康道德意识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帮助大众树立起内在的健康意识与外在的健康生活习惯相统一的观念,帮助民众树立起家庭内部健康小环境与社会外部健康大环境相统一的观念,帮助民众树立起个人健康道德义务与社会健康道德追求相统一的观念等。这条教育实践的路很长,也很广,大有作为空间。

综上,建设“健康中国”,医学伦理学工作者不应做旁观者,而是要积极投身其中,做推动者和助力人,以维护公众健康公平和公正为己任,为“健康中国”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1] 李克强.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5-03-05)[2016-11-20].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5npc/n/2015/0305/c394298-26642056.html.

[2] 1978年阿拉木图会议(附宣言)[EB/OL].(2002-05-29)[2016-11-20].http://www.moh.gov.cn/zwgkzt/pncws1/200804/31122.shtml.

[3] 王明旭,张文.抗击非典精神的反思[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16(3):2-5.

[4] 胡浩.卫生部发布“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EB/OL].(2012-08-17)[2016-11-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8/17/c_112763283.htm.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6)[2016-11-20].http://cpc.people.com.cn/n1/2016/1026/c64387-28807482.html.

[6] 王东营,高万祥.建立以健康道德为核心的健康伦理学雏议[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0,12(4):19-22,33.

[7] 伍天章.健康道德与社会责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5):44-45.

[8] 李恩昌.一个应确立的概念——健商[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2):17-19.

[9] 郭照江.被非典击中的伦理学缺陷[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4):36-38.

[10] 邱仁宗.让伦理学走出“象牙塔”[N].人民日报,2016-09-01(07 ).

〔修回日期 2016-12-27〕

〔编 辑 吉鹏程〕

Ethical Considerations on Promotion of Healthy China

MAXiao

(CollegeofMarxismandHumanities,theFourth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Xi′an710032,China,E-mail:ponymoon@163.com)

Through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ethical wisdom of Healthy China Strategy, 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at the promotion of Healthy China Strategy cannot be well developed without theoretical navigation and conceptual remodeling. Researchers and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medical ethics should engage in as facilitators rather than bystanders, providing theoretical and educational support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mproving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all people in China.

Healthy China;Ethical Wisdom;Theoretical Support; Educational Support

R-052

A

1001-8565(2017)02-0147-04

10.12026/j.issn.1001-8565.2017.02.04

2016-11-26〕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伦理学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论马克思伦理学革命的三重意蕴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