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婷
(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6,18912193299@126.com)
·会议综述·
提升医学人文教学水平 培养有温度的好医生
——全国高等学校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姜海婷
(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6,18912193299@126.com)
为积极应对健康中国优先发展的新国策,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医学人才,提高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水平,2016年11月26日,由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南京医科大学承办的全国高等学校医学人文课程教育教学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艺术作品展在南京医科大学举行。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张金钟、部分委员、相关高校医学人文教师及学生代表等百余人参会。
“医学人文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医护工作者、促进科学技术发展这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科技的提升带来医学的进步,而人文的影响带来医学的繁荣。”南京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周亚夫致欢迎辞,强调了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并从教学的对象、目标、内容以及方式等多个角度阐述对医学人文课程教授的理解。“医生的微笑等这类温暖的行为,是可以有效减少医患矛盾的,这实际就是一种医学人文素养的体现。而如何将医生自身的热情转化为病人感受到的温暖,需要医学生在课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他指出,人文教育具有阶段性,需“读-想-写”多步结合。
“理论传授成为人文教育的绝对组成部分,但脱离实际的理论讲解苍白无力。要重视实训在医学生整体素质培养上的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面对当前医科大学都非常重视理论的整体化和深入性,过分强调医学生应该怎么做,而医学生在整体素养上相对存在欠缺的问题。张金钟主任委员以“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为题进行主题报告,从实训教育的内涵外延、基本原则与实践探索三个方面阐述自己对医学人文课程中“实训教学”的理解,明确了“科学理论指导;密切联系实际;真实、具体、感人;纳入教育体系”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训教学的4条基本原则,指出实训教学需要贯彻落实中央与教育部的要求,形成人文课程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主要思路,结合学校自身传统与特色,发展属于自己的实训教学体系,让学生在感受、体验、实践中增强人文素质,实现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园与社会的三个结合,单一性向全面性、受动性向主动性、维持性向创新性的三个转变。
“将多门学科整合,将散落的珍珠穿成一条线,可以减少原本课程碎片化的毛病,这样的医学人文课程才能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学院尹梅教授介绍了“一贯制”医学伦理学教学模式,通过改革案例教学法、参与教学法、床边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团队教学法、慕课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积极拓展网络教学,更新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加强实证研究的探索,服务临床一线,从而实现从传统的知识型教育向技能型教育的转变。尹梅教授指出,“要让学生的脚从教室走到医院,加强和临床医生的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不仅学生受益,也是检验我们课程的生命力。”
南京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李勇教授则分享了以“HOPE”为教学理念的医学人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结合医患沟通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哲学等人文课程的具体措施,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精心构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基于“兴趣、引导和互动”为特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和“I-CARE”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设计和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合作共事、批判性思维、岗位胜任力、创新、自主学习、社会责任感等核心能力,成为卓越医学人才;重构整合式课程体系和启发、互动式教学模式,开展案例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和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一批具备良好的岗位胜任力、赏识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教学热情、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的教师队伍。
会议期间,来自北京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高校的9名医学人文教授进行了医学人文课堂教学现场示范授课,以案例重现、角色扮演、师生讨论及学术论辩等多形式展现,并就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研讨,表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丰富了在场师生关于医学人文课程的认知。
3.1 情景模拟加深理解
“心脏科主任带我们查房的时候,为一位病人体检,然后弯下腰,拉起患者的手闻了闻,说:‘哎,这一个星期,你都没抽烟吧,我感觉你这恢复挺快的啊。再努力戒烟,这恢复会更快!’我感觉病人听到后,挺高兴的,从床上坐了起来,整个病房气氛也好了。”南京医科大学医患沟通研究中心王锦帆教授以“医患沟通学中的鼓励语言运用”为题,通过视频教学、情景模拟加深学生对于鼓励语言的理解,强调了医生鼓励患者的意义与价值,并从对危重患者、心理负担重的患者以及病人家属三个角度,具体讲授对于不同病人所采取的不同鼓励方式。王锦帆教授认为,通过分享亲身事例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可以产生更直观的认识。
来自天津医科大学的杨俊青教授现场邀请了3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全国首例已故夫妻冷冻胚胎权属纠纷案进行了现场再现,从卫生法学的角度解读了伦理——“已经死亡的夫妻留在医院的冷冻胚胎能否为其争执索要胚胎的双方父母所拥有?否则在不允许代孕的情况下将怎么处理胚胎?”启发在场师生思考相关法律制度该如何完善,法律是否有可能不再滞后于科技等问题。
“还不如安乐死算了,活着没质量,白白受罪”“太痛苦了,不如安乐死。”“迟早被拖死”“医生一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医生、病人、家属、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在会场发声,现场学生恰到好处的表演极大活跃了现场的气氛。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包玉颖老师循循善诱,对是否该用安乐死干预痛苦与死亡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出于人性考虑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安乐死在中国是没有合法化的,尽管我们相信这会是以后提高人们死亡质量的一种方式,也将是人类理性进步的体现,这些都将是一种趋势。我们能做的是有时治愈,常常缓解,总是安慰,通过这种方式来从精神和生理方面缓解患者疼痛,至少目前安乐死是不可取的。”
3.2 案例讨论启发思考
“坤哥遇到事了!与刘能斗气气病了:胸痛、咯血、呼吸困难、吞咽困难、体重下降,在儿子谢永强的陪同下到北医三院呼吸科看病。经过血清学、细胞学、影像学、活检等系列检查,主管医生判断是肺癌。如果你是主管医生,你会怎么办?告诉患者本人?还是告诉患者的家属?如果家属要求医生向病人隐瞒病情,你会帮家属隐瞒病情吗?”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谢广宽老师则以幽默的形式开始自己的授课——“为什么中国医生不愿意将病情如实告知患者本人?”以图表、视频的形式向观摩学生引入案例,并组织学生讨论是否应该对病人采取实情告知的措施,讨论的深入引向了对更加深层次的伦理问题的思考,提出如何在不刺激病人的前提下进行告知。谢广宽认为,实情告知是尊重患者的表现,有利于患者及时做出重大决定,合理安排剩余时间,减少人生中的遗憾;有利于减少患者因检查、治疗引起的痛苦和焦虑;有利于维持和增进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有利于减少医生的心理压力,并能更好地争取患者配合。
天津医科大学刘惠军教授则从两个对比鲜明的案例入手,将冰冷而僵硬的“以疾病为中心”案例与温暖而贴心的“以患者为中心”案例进行对比,向大家讲授了真正的人文沟通当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模式。并引导现场学生对问题案例进行修改,进行情境模拟,尽力进入患者的世界。“在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模式下关注疾病与患者方面,并将此贯穿始终,建立治疗同盟实施有效的治疗计划。争取做到和患者进行生物、心理、社会的全面沟通。”对于在沟通中怎么做出恰当的回应,刘惠军教授就一个特别照顾患者感受的医生对患者进行拔管操作的示例,给出了这样的讲解:“去接纳患者的感受并把这种感受作为真实存在,并且要做到共情、同面对,具备‘同理心’,当然‘合作行动’也必不可少。比如在抚慰患者因疼痛而产生的恐惧情绪时,一方面安慰,另一方面也要落实到行动,放慢动作,更加轻缓等。”
3.3 多媒体与脱口秀结合增加课堂生动性
“职业的特殊性赋予了医生一定的裁量权,而这也恰恰体现了职业精神的修炼,原则当是合乎法律制度、伦理习俗。”通过团队自主制作的动画视频展示“女子患有HIV是否对其包括丈夫在内的亲属隐瞒”“曾因癌症失去老伴精神抑郁的老爷爷是否该被告知患有癌症”等问题,来自广州医科大学的陈化老师向大家讲授了临床实践中知情同意的伦理与法律问题。他从患者家属因信仰原因拒绝给孕妇输血的例子切入,引出“知情同意”的概念,引发现场关于“善意的谎言是否可以被原谅”的激烈讨论。
而身为律师的、妙语连珠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张雪老师就卫生法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以及现实意义为大家上了一堂精彩的法律、医学与人文相交融的脱口秀。她从骨折患者接受钢板固定与取出的手术引发的“从我的身体里取出我的东西未征得我的同意”这个维权问题出发,巧妙引入了“医疗伦理损害责任”这个关键概念,并且指出医疗伦理损害是一个法学问题,包括技术、伦理、产品三个方面,直指要害地从“医疗伦理损害”这个概念中抽离出三个关键词:“主体”“医疗伦理过失”“损害及其影响”。进一步引出造成医疗伦理损害责任的五个类型:违反咨讯告知、违反患者同意、违反保密义务、违反管理规范、组织过失等。张雪老师与同学们在互动中共同讨论了录音是否合法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问题,并循循善诱给出了指导建议“并不是不合法,而是在条件限制下的合法,比如交流应当是正面的,且说话双方的身份必须是可以确定的。”这些无不引发大家关于法学之于医学的重要性的思考,使大家在明确基本的医学相关法律知识的同时能去理性运用,引以自警自戒。
3.4 聚焦哲学寻根溯源
来自山东大学的曹永福教授就医学伦理学中对生命的理解,探讨应该如何站在生命论的角度善待生命。从逻辑关联的两个词“人”和“生命”出发,结合两者的关系对人的生命状态进行了划分:是生命但尚未是人、是人且有生命、是人但无生命。曹永福指出医学伦理学理论是对临床医学、生命医学产生的问题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抛出Ethics:TheoryandPractice一书中关于在当年的时代背景下谁先获得先进但资源有限的肾透析技术帮助的问题——“医院所接纳的30个病人就生命而言是平等的都是不幸的,再由医疗委员会择选出17个具备较好透析条件的个体,最后通过非医疗委员会对其社会属性进行综合筛选。”根据这三次不同的“筛选”,阐述生命神圣论、生命质量论、生命价值论三个不同的基本观点,总结我们的生命因为宝贵,所以具有一定的质量,从而可以去创造价值。
“一切围绕医学人文教育展开的法学、伦理学、沟通学等以及反映出的一般问题实则都可归结到普遍的哲学之上!医学哲学是重中之重!”南京医科大学人文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刘虹教授由此出发,作为课程引言,向大家介绍了为什么医学需要哲学。“临床实践中伦理学法学需要哲学,实践中解决一般问题的普遍性需要哲学、做一流的医学因其复杂性必需哲学,医学科研伦理和法律问题的研究需要哲学理论支撑,医学领域内伪科学的辨识需要哲学,医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都需要哲学来进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刘虹教授引导在场师生用哲学的批判思维去理解著名肝胆外科医生吴孟超的名句“医生之于患者应该像子女之于父母,把患者视为亲人。”——是待其如亲人还是保持医者对患者的沉着冷静?有在场师生反对“亲人论”的观点,纷纷表示:“如果做到把每个病人都当亲人看,那医院每天何其多的生与死,对医生的精神承受能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将患者视为亲人医生将失去医生的职业要求的客观、冷静和理智。”“在认可地域和文化冲突的基础上,保持职业关系,尊重患者是自由且有自主选择权的人。”刘虹辩证总结“吴老的话中所说的亲人不等同于血缘,‘像对待亲人那样’则指像亲人一样‘亲爱’,是站在医德的角度上来说的。否定和认可本身在有理由可依时便具有了相对合理性,这也是哲学教予我们的关于批判思维能力的运用。”
会议最后,主任委员张金钟教授为第二届全国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艺术作品获奖代表及医学人文教学观摩课程获奖教师颁奖,并进行总结发言。据了解,目前我国已建立12个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基地,开展“中国医学生人文素质行动”,创建全国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网站,进行医学人文素质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设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实训室,深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大力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训教学。
〔修回日期 2016-12-26〕
〔编 辑 李丹霞〕
Enhance the Level of Medical Humanistic Teaching and Cultivate Good Doctors —The National Highe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Education Teaching Seminar of Medical Humanities Education was Held in Nanning
JIANGHaiting
(SchoolofHealthPolieyandManagement,NanjingMedicalUniversity,Nanjing211166,China,E-mail: 18912193299@126.com)
R192
A
1001-8565(2017)03-0393-03
10.12026/j.issn.1001-8565.2017.03.33
2016-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