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青
(陕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dq6618@126.com)
孙思邈德性伦理思想探析
——以《大医精诚》为例*
张冬青
(陕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dq6618@126.com)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一文中关于医者之医德、医术的论述,体现出其德性伦理思想将“内修”与“外修”相融合会通的特征。“内修”从内在主观心性出发,对医者的品质修养提出要求,“外修”则是对医者内在修养之外化行为的规范。这两者有效的融合会通,体现了孙思邈将个体生命和社会生命统一起来的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孙思邈;德性伦理;《大医精诚》;内修;外修
孙思邈,一生潜心医药,勤于著述,善于汲取儒、道、释诸家之思想精粹,用哲学理论会通医学,最终形成自己的医学思想。分析有关孙思邈医学伦理思想及《大医精诚》一文的文献研究,不难发现研究者多从这几个角度入手:一是儒、道、释三家思想与孙思邈医学伦理思想的关系。如彭君梅、林怡的文章《孙思邈医学伦理思想中儒、道、释的交融》;二是孙思邈医学伦理思想与医学生道德培养。这样的文章不计其数;三是孙思邈医学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发扬。这样的文章亦不计其数。本文通过文本细读,探析《大医精诚》中蕴含的“内修”与“外修”相融合贯通的德性伦理思想,必能为孙思邈医学伦理思想研究做出积极有益的补充。
德性伦理主要是指对作为伦理主体的人及其活动进行价值评价时,将主体品格的批判作为最基本的道德判断支点,依据品德的多个标准对道德主体,即行为推动者进行整体判断。在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西方古代思想家都讨论过德性伦理的问题。亚里士多德以“我们要研究的显然是人的德性。因为我们所寻求的是人的善和人的幸福。”[1]作为伦理学的进路,让“德性”上升为伦理学讨论的中心,并将德性与人的卓越功能的发挥紧密关联起来。在中国,孔子被视为德性伦理学的代表,某有关道德主体品格与君子的培养、主体品格与人生价值追求、道德主体行为与社会公共关系建构等构成传统德性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论语》中的“德”包括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德行两个方面,且两者密不可分,内在修养必然要转化为外在行为等。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子,也高度讴歌赞美“赤子”和“婴儿”的美德。所谓“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老子》55章),意思是赤子先天就具有美好的德性;而“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之“婴儿”的美德则表现为单纯、天真、纯朴、身心高度和谐统一等,包含了快乐、自由、禀性、性情等德性伦理的基本要义。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德性伦理”被国内外学者们广泛关注和研究。1981年,麦金泰尔出版了《德性之后》一书,他“站在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传统的基础上,对启蒙运动以来以功利和权利概念为中心的现代西方规范伦理学进行了批判性分析,要求重建德性伦理,重树德性伦理在当代社会道德生活和道德理论中的主导性地位。[2]”之后美国学者迈伦德尔、克拉克、辛普森、斯洛尔,英国学者奥尼尔等人对德性伦理的重要地位、现代德性伦理产生的社会背景、本质特征和基本内容等进行了阐释,旨在于重建道德的德性意义,反对规范伦理导致的道德规范的普遍化、抽象化、程序化和技术化等问题。我国学者对德性的概念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其中江畅在《德性论》一书中所作的定义是:“德性是人们运用理智或智慧根据其谋求生存得更好的本性的根本要求并以生存得更好为指向培养的,以心理定式对人的活动发生作用,并使人的活动及其主体成为善的品质,即道德的品质。”[3]此定义与迈克尔·斯洛特所强调的“一种最充分意义上的德性伦理学……必定更强调行为者及其(内在) 动机和品质特征,而非对行动和选择的评价[4]”的观点一致,抓住了德性是人的一种卓越状态的一面,也就是人的优秀品质。
所谓“内修”,即德性主体内在的品质修养,这里具体指医者的内在动机和品质特征。孙思邈思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医者内在品质修养方面,继承了儒家道德自律观念,强调 “仁爱”“知止”“内圣”“中和”等内修原则。孔子说“为仁由己”,意指实现“仁”主要靠道德的自觉性。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见梁惠王七》也认为“仁”作为一种君子追求的境界主要是自觉主动进行的。这一思想,在《大医精诚》中则体现为“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的主观意愿。“想方设法”,意指医生对病人负责任的态度,这是一种主观自由的态度,无任何世俗约束和来自外力的强迫性;“知止”作为内修的原则很难实现,要“止于至善”,也就是止于为病人“看好病”, 那就需要要“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即有定力,有坚强的意志,不为世俗利益干扰;“内圣”指修身养性,摒弃功利主义、摒弃一切有悖于德性的干扰,要求德性主体在行医理念和思维层面将“至诚”、至善作为内在的要求等;“中和”是人格修养的指导原则。孔子论君子人格的时候指出:“人生有五仪:有小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而怎样成为君子呢?君子“和而不同”,也就是君子虽然会就某个问题发表意见建议,但不同于“小人”的口是心非,而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中和”作为一种内修的原则,要求有二,一是吸取各家有利的思想进行综合;二是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不盲从。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有关医者的内在动机和品质特征的论述,彰显了儒家追求超越功利的“至诚”、至善的生命价值意义的生命哲学思想。
2.2 外修与德性主体行为规范
所谓“外修”,是指德性主体的外在行为表现。在《大医精诚》中,对医者的外在行为表现,作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2.2.1 勤学善思、医术高超、处乱不惊、勇于担当
通读《大医精诚》一文,孙思邈所深恶痛绝的“含灵巨贼”表现出这两种巨大的危害:一是盲目无知又自命不凡的遇事者的作为,二是完全的趋利避害、明哲保身的利己主义者的作为。而对医者的德性,孙思邈明显有这样几个外在行为方面的要求:一是勤学善思。孙思邈指出:“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5]而在孔子教育思想中,之所以提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学习与读书的原则方法,就是为了解决走极端或者追求片面性所导致的严重后果。行医也一样,一味地只注重表面症候的观察而不去“审症求因”的话,就会导致“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的严重后果了。二是医术高超,要求医生应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处乱不惊,这是“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的必然要求。四是勇于担当,认为好医生的行为表现,不是冷眼旁观的对待病患,而是从内心深处产生的怜悯同情之感,因而会一心一意的救治患者,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不会推托没空,也不会婉言谢绝等。
2.2.2 志虑忠诚、公正无私、谦虚谨慎、尊重有礼。
医者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用自己的精湛医术去减轻患者的痛苦,这样一来对医生的品德及行为就有了很高的要求。在《大医精诚》中,孙思邈从“志”“体”“法”三个角度详细论述了“诚”的道理和“诚”的具体做法。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灵普救含灵之苦[5]。
德艺双馨的医生,一定要安定神志,心无杂念,用心去解救病患的苦痛,这就是志虑忠诚。志虑忠诚的医者不仅在思想上表现出悲悯情怀,更会换位思考,进而就会做到公正无私、谦虚谨慎、尊重有礼。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这段话的意思是人和禽兽的差别其实就那么一点儿,在于人是一种道德的动物,人有“四心”,能够行仁义,察人伦。
在孟子看来,有无所谓的“四心”是判断一个人是否为人的准则。今天看来,这些准则是站在人际交往或者说社会公共关系学的层面谈人性问题的。有了这“四心”,我们必不会眼见邻居家的孩子快要掉到井里了而无动于衷,我们也一定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6],这是出于人性善元命题下的道德自律原则,可以说,是孟子道德理想的最闪光的地方。孙思邈的思想就是一种典型的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医生救治病患若都能够抱有此心,那么做到公正无私、谦虚谨慎、尊重有礼三个方面,就容易得多了。
先来谈谈公正无私。一则是若有病患前来治病,医者必须一视同仁,不得根据贵贱贫富、老幼美丑、或仇或亲、交往疏密、愚笨或聪明等有悖医德的标准来区别对待病患,而是要“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一律同等看待,都存有对待最亲近的人一样的想法。二则是面对有钱有地位的病患,医者“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让他难以找到,来炫耀自己的技能,这确实不符合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7]。
谦虚谨慎,作为德性主体的医者,在外在行为上还应该做到谦虚谨慎。学医之人必须要谦虚谨慎,凡事不可道听途说,一知半解;等到处方用针的时候,更不能有差错,亦不能因贪求迅速救治,炫耀才能而轻率得作出快捷动作,这种沽名钓誉的行为在孙思邈看来是很不仁义的。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谓“满招损,谦受益”,谦虚谨慎是孙思邈人生得以成功之所在,也是他的座右铭[8]。试想一个医者若不能做到谦虚谨慎,而是盲目骄傲、目无一切,做事浮躁而不计后果,那对病患而言,危害是极其严重的。
尊重有礼。尊重有礼包括尊重生命的平等和尊重病患及其他医者两个方面。关于前者,庄子在《齐物论》中作过生动的阐释。庄子主张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人与社会的平等。他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9]孙思邈同样认为,从爱惜生命的角度来说,人和动物都是一样的。杀害动物的生命来求得保全人的生命,那么,离开“生”的道义就更远了,这是其一。《大医精诚》中所谈的尊重有礼,还包括作为德性主体的医者在行为举止上要符合礼仪规范,要尊重病患以及其他医者,而不能“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到处揭别人之短,夸耀自己,包括将偶然获得的成功放大,从此目中无人等。
看来,无论是就医术锤炼而言,还是就做事情的态度而言,我们能从孙思邈理论中汲取的宝贵营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他的“大医精诚”的表浅化的理解之上,不能仅仅看到“精”就是所谓的“至精至微”和“精勤不倦”的意思,而“诚”就是“志虑忠诚”的意思,我们要透过这些外在的道德准则和医术准则去挖掘背后的深层次的蕴含。这里,可以概括出这样一个关系链:大医精诚思想的提出源自于对行医之术和行医之道的思考,而行医之术和行医之道的深处是孙思邈对道德施与和推己及人这两种社会关系的思考,而其最终的哲学根源就是儒家的仁爱观和道家的本真。
总结而言,孙思邈的德性伦理思想将内修与外修高度统一起来。其思想的核心是内修和外修,都是医者的一种卓越状态,这种状态强调理性对于感性情感的管理和制约,但是又不简单得排斥情感;这种卓越状态自身是无功利性的,但最终达到的结果是帮助病患“治好病”这个至高功利等。总之,这种卓越状态,这些优秀品质,实现了德性主体生命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1]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2.
[2] 寇东亮.“德性伦理”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2003(6):17.
[3] 江畅.德性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1.
[4] 李义天.美德伦理学:核心概念与主要任务[J].唐都学刊,2009(1):57.
[5] 王育林,李亚军.医古文[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6]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15.
[7] 张云飞,李厚羿.儒解《大医精诚》——从《大医精诚》看医者的“五常”[J].医学与哲学,2012,33(11A):21-22.
[8] 曹思佳.浅析《大医精诚》的医德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长沙大学学报,2015,29(6):59.
[9] 葛长龙.庄子思想的人学意蕴[J].理论探索,2010(1):43.
〔修回日期 2017-03-08〕
〔编 辑 吉鹏程〕
Analyze SUN Simiao's Virtue Ethics—Take "Great Medical Sincerity" as an Example
ZHANGDongqing
(CollegeofPharmacy,Shaanx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Xianyang712046,China,E-mail:dq6618@126.com)
In the article of "Great Medical Sincerity",Sun Simiao's discussion of the medical ethics and medical skill reflec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 virtue ethics—the integration of internal training and external training. Internal training makes the request for the quality of doctor from the internal subjective mind. External training is specification for external behavior of internal culture.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these two aspects reflects Sun Simiao's positive life value which unifies individual life and social life.
SUN Simiao; Virtue Ethics;Great Medical Sincerity; Internal Training; External Training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15重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医药文化要素缺失的影响与对策研究》(15JZ020)最终成果
R-052
A
1001-8565(2017)05-0647-03
10.12026/j.issn.1001-8565.2017.05.28
2016-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