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云
【摘要】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价值维度的取向标准,它以传统伦理思想观念兴起为纽带,结合当今社会道德文化水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为当代中国道德发展提供了理论来源、思想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关键词】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 伦理思想 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完成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各路专家众说纷纭。文章试图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过程及其两大理论成果对中国当代社会道德建设的巨大作用,以及现阶段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为指导,发展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亦称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也是马克思主义在道德领域同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斗争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由马克思同恩格斯最早提出并创造,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价值维度的取向标准,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构成部分。在其后续的传播发展过程中,许多批判家、政治人士针对该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或阐述。
根据网络公开资料的定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人类伦理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站在科学的角度,对现代道德现象全面地理解、阐释,是批判继承人类伦理思想的伟大理论成果,坚持科学性的指导人类道德建设发展,对道德的本质、作用及发展规律做出明确的讨论分析。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在西方各种先进思想的冲击下,五四新文化运动借势而起,在中国轰轰烈烈地冲击着旧道德、旧文化、旧思想。马克思主义被介绍到中国来后,五四新文化的先驱们,特别是其中的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对马克思主义道德伦理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等人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实际,联系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特别是在道德领域的探索,吸收各种民主主义思想中关于道德的先进成分,立足于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以带动发展中国道德建设为基准,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国人民的道德生活实际相结合,为中国的道德建设注入新的内容。此后,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德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中国化,中国社会的道德也以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为指导,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当代中国道德体系①。这一双向结合的过程产生了中国乃至世界伦理学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成果:毛泽东伦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思想体系。
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概况
中华道德文明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源泉。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将传统的道德观念及价值观文明结合,凝练形成了能够代表中华民族道德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孝,忠诚信慧明。
当前,国际形势稳定,社会发展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于不断完善进步中,但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意识形态的急剧变迁,社会结构在短时间内的大幅变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处模式以及在社会中的相互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对中华道德文明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道德行为准则在新关系中遇到了新的挑战,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同时也在新模式作用下出现了急剧变化②,这些问题的产生,使得中国的道德建设发展之路出现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全社会公民道德“平均水平”不够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淡薄。二是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比如“诚信”等丢失,部分公民“荣辱”、美丑、是非不分。三是西方腐朽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蔓延。这些将会阻碍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问题的堆积和延续还有可能会对社会关系造成一定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意义
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中国传统道德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发展又与时俱进的理论结晶。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横贯古今,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巨大力量,更是中华人民的立根之本。③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几代领导人都坚持将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尚未完成时就号召全体党员,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向现代伦理思想的转变。改革开放后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思想体系中,邓小平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方针。江泽民提出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重大治国方略,并在2001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颁布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一次对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进行了详细、准确的总结,也第一次以执政党中央文件形式对当代中国全民道德发展的思想目标和价值取向进行了概括和固定。胡锦涛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一次明确地把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准则。习近平强调思想道德建设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提出以共产党员和国家干部的以身示范引导全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在道德发展中实施了更务实的指导思想,更见效的实践路径,更明确的道德目标。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过程,是以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为指导,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为纽带,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逐渐发展成为占有一席之地的社会主导思想,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④
为推进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性质的伦理道德观,对于提高我国的国民道德水平、形成良好道德的社会风气以及和谐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发展国民的集体意识,要求每个人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仅要求时代的发展,同时更需要理论的进步。那么,在同样需要发展的今天,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形成我们当代的精神支柱,以纵观世界的眼光,博大的胸怀,与其他民族、国家共同发展,在这个多元文化混杂的世界中逐步发扬成为值得继承和发展下去的价值体系,以其谦卑的姿态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伦理提供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揭示了任何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经济制度的产生及形成。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关系和伦理秩序的根本依据,一方面分析了经济活动所处的各过程中,存在的非伦理问题;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的经济伦理关系和经济伦理理想都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当我国社会经济在发展中遇到种种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作为一种崇高的伦理精神,帮助我们从辩证的、历史的角度,面对在现实生活所遇到的经济制度的合理性、经济主体的自由、社会的公正、贫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等诸多经济问题,用哲学思想为经济发展找寻更多的可能。
为社会领域中道德方面持续改革提供方法论指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了解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问题之后,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然而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并没有完全实现国家的整体发展,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亟待我们解决。经济的高速迅猛发展带来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以及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这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极大的挑战。
首先,避免政府过多干预,这就要求政府一切从实际出发,学习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观念,以稳中求变的思维,辩证地看待道德伦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问题。其次,优化政府的行政执行机构,要求政府人员办实事,办好事,全面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最后,完善公民的思想道德观念,要保持优秀的工作和生活作风,坚守有效的纪律规范,严格的执行、遵守工作准则,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对策和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应当把目光放在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不能仅仅在表面上寻求物质财富量的增加。⑤从总体上看,人民生活水平虽然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生态环境、贫富差距、公民道德素质等问题依然严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公民道德素质与世界大国发展水平并不相称。中国现代文明不单单是在经济与政治的革新中体现,同时也涵盖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现代文明的结合与继承,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成为文化软实力和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内涵,在很大程度上来也成了社会发展的里程碑,象征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欣慰的是,在遇到这个困境的最短时间内,国家从战略角度审时度势地提出依据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取其精华、为国家所用,强化和鼓励中国人民,开展广泛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与建设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需要进一步明确和普及。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它需要人们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去进一步体会它隐藏在字面意义下的深层含义,需要人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和归纳,不断简化语言和探讨具体可行形式;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正能量。通过国家的大范围的传播力量去宣传、指导人民大众,通过高等教育、普通教育以及义务教育等多种渠道教育、传播给学生,也许当下中国的普及效果并不明显,但不可否认,当这一批学生成为国家未来的建设人才之时,伦理道德教育的普及和明确就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对推动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⑥一个国家的思想道德建设,需要矢志不渝的传承和与时俱进的改革,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始终贯彻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不动摇,始终贯彻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传播不动摇,始终贯彻中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不动摇。
第一,科学前提通俗化。在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思想的内容之外,还应不断实践并确保这种思想的科学性、准确性与可操作性。与此同时,可以根据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中国的独有社会体系,以此来优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第二,宣传领域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由抽象到具体、由少数理解到多数普及的这一不断被理解的过程,不应该只停留在纸质的书本报刊或者传统的媒体宣传上,应该做的是走近人民大众,通过使用互联网、手机以及新兴的电子科技平台来向社会大众传播,或是走进社区、校园、千家万户,以最精简、最有效的方式来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第三,教育机制长效化。要建立长效教育机制,首先要求国家对于教育院校、机构等给予一定的物质保障以及行政权利,这就为长效教育机制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还应大力培养、挖掘优秀的师资力量以及教学团队,监督有关政府在职能的指挥下确立完善的教育机制,同时还要具有灵活性,保证国家可以根据时代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更新现有的教育理念,以此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第四,实践普及逐层化。首先,纯正党风,坚持党风带动政风,政风带动民风。坚持“党纪严于国法”的原则,在全社会公务员中实行“政纪严于国法”的惩戒措施。
其次,在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中,全面贯彻落实,避免形式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诚信为本,树立正确“义利观”,坚持义利并重与义利统一的一般原则,又在此基础上的以义制利、见利思义;树立正确的“群己观”,辩证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树立全面的“修养观”,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四有”新人;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加强公务员服务意识,弘扬社会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观,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彻到公民的基本道德理念中;最后要树立科学的“生态观”,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实在具体生活和生产过程中。
最后,采取灵活多样、易为大众所接受的方法。当前人们接受外界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诸如微博、微电影、情景短剧、微信、群聊等多种新媒体传播方式,都有可能会成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传播的新阵地,这些新型传播媒介相对更接近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而这些传播方式也更容易被新时期的青年人所接受。众所周知,新青年是思想道德革命的生力军,只有在新青年当中成功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建设,才会更好地发展国家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以青少年为首要教育、传播对象,由浅入深,向两个方向的年龄层循序渐进地发展。
(作者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注释】
①吕洪刚:“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中国化”,《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②王泽应:“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7期。
③张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理想人格之不同”,《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④周志伟:“我党三代领导人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重点”,《兵团党校学报》,2000年第1期。
⑤王永和:“马克思的发展伦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教学与研究》,2014年6月。
⑥章大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文明论述的发展”,《江西财经学院学报》,1987年第7期。
责编 /韩露(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