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敏,胡玉平,尚丛珊,孟婷婷
(1西安培华学院医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5,1243838277@qq.com;2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医学出版中心,陕西 西安 710003)
论医学院校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的培养模式
史 敏1,胡玉平2,尚丛珊1,孟婷婷1
(1西安培华学院医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5,1243838277@qq.com;2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医学出版中心,陕西 西安 710003)
通过对当前医学教育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思考,探讨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从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出发,着眼于当前实际,借鉴经验,结合医学专业特点,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师资建设、环境塑造、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等方面探讨加强当前医学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道德培养的方案,以适应医学模式转换、缓解医患矛盾及促进医学生就业。
医学院校;人文素质;医学教育;医学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医疗技术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并有可能承受着更多的责难,例如,医疗技术的进步让更多的人面对失望与负面情绪[1],过分细致的检查能否促进临床诊断?明显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医护人员过分依赖检查而忽视了诊治技能的提高,种种原因都有可能导致医患矛盾升温。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与医务人员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水平低下有关[2-4]。为什么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医学的发展偏离了“悬壶济世”的宗旨,原因是医学生的教育培养缺少了“医者仁心”的人文精神关怀[5]。现代医疗不仅需要具有精湛专业知识的医护人员,更需要具备高素质人文精神的医护人员。因此,如何在医学人才培养中既能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又能注重人文精神素质培养,最终把医学生培养成能够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未来医生”,这种打造“金牌医生”的精英式教育已成为当前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由于医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这门学科所培养的人才服务于人,所从事职业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之工作,自古流传“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因此,培养医学人才的教育既应注重技能,又应加强人文素质培养。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传统的医学教育对医学实践技能和人文科学素质的培养重视度不够[6],将有限的课时主要放在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未能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医学教育体系之中,因而培养的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差且缺乏较高的人文素养[7]。为满足我国医药领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当前基层社区医疗人员紧缺的刚性需求,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临床技能,而且要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而有效缓解医患矛盾和解决毕业生就业难这些社会问题,这一问题已成为医学教育的当务之急。笔者通过对当前医学教育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思考,探讨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医学人才的人文精神,其核心是关爱患者、敬畏生命。从1988年通过的《爱丁堡宣言》、1992年提出的“五星级医生”、1999年“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2010年《柳叶刀》上发表的《新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的报告[8-9],到2011年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的“医学教育就是要着力培养具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丰富的人文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精神的医学人才”[10],国内外医学教育均将人文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其目标高度一致,可见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教育同等重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然而,医学人文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构建医学人文课程体系,体系框架可由公共基础人文课程、医学基础人文课程和医学专业人文课程三部分构成[11]。公共基础人文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医学基础人文课程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课程;医学专业人文课程则包括各种伦理学规范、临床试验准则等。
西方人文素质教育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具有完备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因此在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上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开展生命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课程教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医德教育内容也可予以吸收,如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观点,张仲景的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思想,范仲淹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济世思想,谢利恒的“非儒医不足以见重于世”思想,寇平的“医家五戒十要”思想,更好地顺应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符合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的医学人文修养这一潮流;另外,结合当前国内医学教育实际和医学专业特点,采取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进行学科体系的设置和内容编排,体系的建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课程教学中践行医学人文精神,使教育倾向人的“本性”;课程设置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仅有理论的讲授、而且必须增加人文实践训练,将教育理念渗透于医疗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医学生实现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因此实训教学以“科学的医学思维”为导向,以“真实、具体、感人”为基本原则,以密切联系当前的实际为落脚点,最终才有可能将医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2]。
医学人文精神是对医学本性的回归,医学专业知识教育仅仅是填充了医学生的头脑,而医学人文教育则是打开了他们的心灵,还原了医学教育的本质,体现了医学教育的价值。因此通过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使人文教育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有计划、分阶段开展人文教育选修课,最终培养出德才兼备、优秀的医学实用型人才。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就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2.1 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公共基础人文教育
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为依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树立崇高的医学职业道德为目标,紧紧围绕“敬畏生命、热爱生命”这条教育主线,帮助医学生理解医学人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和内涵,体会“生命、价值、健康、责任、仁道、自律、博爱、患者至上”的真正意义,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道德认知,这样才会形成一个具有良好职业人格、能够救死扶伤的“未来医生”。
此外,还要开设相配套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医学职业道德素质实训课程。授课老师可以设置一些具体、感人的情境,让医学生在实践训练时亲临般地感悟、理解人文情怀,并作出具体、实际性的表述,通过这些表述真正地理解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关怀患者、尊重患者的高尚人文意识。此外,老师还可以宣读一些为医学事业献身的先辈们在器官捐赠中所留下的感人至深的遗嘱,如著名医学教育家、临床内分泌专家朱宪彝教授(被西方学者誉为 “钙磷代谢知识之父”),将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医学事业,逝世前,他将自己的存款、藏书、住宅毫无保留地捐献给他所创建的学校,并留下遗嘱将自己的遗体献出。天津医科大学于2001年创建医学伦理学教学基地,经2005、2014年两次迁址,现更名为“生命意义展厅”。之后,南京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市红桥区红星职业教育专科学校等相继建立了生命意义展室或遗体捐献者纪念室。目前,很多医学高等院校也将生命意义展室列入学校建设规划之中。这些实践将会给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学生将会以朱宪彝教授为医学事业的无私奉献为榜样不断鼓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及树立高尚的人文精神情怀。
2.2 在专业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医学桥梁课程学习
在专业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医学桥梁课程学习,同时开展基础性人文科学教育内容。借助《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知识平台,组织并开展以“医乃仁术”为主题的各类讨论活动,活动中融入医学案例,不仅可培养学生的伦理分析和决策能力,并在案例分析中让医学生深刻体会、感悟到自己的未来职业,并对患者产生人文关爱。
此阶段实训开展中,既要强化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的掌握和对疾病的诊断训练,同时还要开展人文素质实训教育,开设医学心理学实训、医学伦理学实训、医学沟通实训、心理健康实训等实训平台,老师可设置一些具体情境,在活动中融入医学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体验这种心境,在实践中理解良好的沟通在医疗实践中的作用;让学生明白健康的心理对患者治疗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升自身心理健康和心理分析能力,正确地使用心理疗法。只有当亲身体验、实践后,才能感悟到作为一名医务人员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2.3 在专业教育阶段,进行临床实践和人文素质培训
在专业教育阶段,结合临床病例,让学生亲身体会患者的心境,站在患者的角度认识疾病、了解患者之所想,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最终培养成品德高尚、技能过硬的医学人才。在人文课程开展中加强教育质量控制,教学内容赋予时代特色,为提高教育质量,可邀请知名专家做专题讲座,接触前沿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此阶段可以开设校外实训,老师也可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知名医学院校遗体捐献者纪念室或生命意义展室,此外,还可开设专项实训、模拟仿真实训、模拟法庭等实训平台。模拟法庭实际上是卫生法学课程的实训,通过模拟法庭实训课程,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医疗事件的整个审理过程之中,不仅可增强医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有助于培养其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模拟仿真实训课程开展中,学生通过转换扮演的角色,可学会换位思考,即可感受病痛对患者的身体和精神的折磨、感受到患者家属的焦虑与多种担忧,从而体悟到怎样才算是一名良医,如何承担良医所赋予的职责。
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人文精神和人文态度,但教育者的人文素质修养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而目前医学院校人文教育教师普遍缺乏医学背景知识,使得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各自为政,医学人文课程的成绩很不理想。考虑到医学院校人文授课教师需要具备医学专业知识,文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太少,因此可对部分医学专业教师、临床医生或伦理学、法医学等高资历的社会工作者进行人文科学培训[13],从而打造出一批医文兼通的高素质医学人文师资队伍。这些教师可以是医学专家,也可以是人文社会学专家,他们可与学生在课堂上一起讨论当前一些医学热点及医患关系相关内容,这些内容可引起医学生的感悟,并对该内容阐述他们的观点,与其分享交流。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可提高医学生的责任心、道德品质和未来职业道德,从而可加强人文素养。更重要的是通过人文素质的提升意识到自身的职业使命,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医术,不断攀登医学高峰。
此外,大师级人物的作用不容忽视。例如,有条件的高校可邀请国内外某学科领军人物或两院院士进行专题讲座、互动,这些大师级人物往往在某些领域做出了卓越成就,拥有丰富的职业阅历及生活体会,与他们的互动可以让学生受到熏陶,亲身感受大师们的成长经历及高尚的人格魅力,从而坚定职业信心,树立职业目标。另外,让学生阅读或观看一些获得诺贝尔奖科学家的传记、纪实、电影、视频也可起到这些作用,同时也会弥补资源不足的短板。我们也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凡是医学毕业生,在其毕业离校前都要组织宣誓活动,誓词的内容选择应以维护、改善人类健康为宗旨,使其能以最大的热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作为隐性课程,可提高大学生的感性认知,陶冶其情操、磨炼其意志、健全其人格,对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21世纪,由 “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模式转变的本质是将医疗服务回归于“人”的视角,因此当代医学要求我们培养出具备人文精神的高素质医护人员。当前,由教育部人文素质指导委员会牵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 “中国医学生人文素质行动”为主题的活动,此活动举办的主要目的是让医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以接触到优秀医务工作者,并学习他们的优秀事迹,不断提升并展现医学生的人文风采。
学校作为开展教育和培养医学人才人文精神的最佳场所,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挖掘大学文化底蕴,应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医风。①结合医学教育内容,学校给学生充分阐释“医乃仁术”“悬壶济世”的真正含义,针对当前的医患热点开展“医乃仁术”“悬壶济世”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一起讨论、分享、交流。用各类“正能量”气氛来影响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②根据医学专业特点,立足于现实,与医学专业的兄弟院校联合开展人文大讲坛活动,邀请业内专家、优秀学者探讨人文素养的内涵,向广大师生诠释站在高人文素养的平台上如何做人、做事。③借助学校社团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举办音乐、书法、绘画、唱红歌等高品位、高素养的文化学术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以多种形式开阔医学生的视野、提高其审美价值和文化底蕴,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学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④鼓励医学生积极参加与人文素养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红十字会举办的捐赠活动、无偿献血、进行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定期组织去福利院、敬老院参加义工活动,到社区医院慰问患者,通过实践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培养甘愿为医学事业自我奉献的精神,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⑤增加学校图书馆的人文类和国学类图书,包括《诗经》《孟子》《史记》《论语》等,给广大师生予以推荐,在世界读书日或定期举办读书会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学习氛围,培养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怀有一颗仁心,最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养成深厚的人文素养。
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课堂是培养的主阵地。然而以往的灌输式课堂教学缺乏实践环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实用价值欠缺,因此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做起:①教师无论在基础课还是专业课的授课中,可引入一些国内外先进、规范的带教案例,也可以采用PBL教学法,或者以辩论赛、演讲等方式进行人文案例汇报、分析、讨论,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榜样可树、前进中有目标可定,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文思想。使学生在医学教育各个环节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从开始接受医学教育之时,就接受深厚的医德修养培育,自觉遵守医德规范。②自主学习法。重视课堂实践讨论,老师将模拟病例以实践形式灵活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亲身接触临床案例,主动地去了解、分析病情,并进行知情同意和人文精神关怀,让学生在接受医学教育一开始就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学习中自觉地养成人文素养。③网络教学法。教师可借助现代化的网络教学平台,将一些生动的、感人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案例,利用QQ群、微信等网络平台分享给学生,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由、平等、充满“正能量”的网络教育平台,让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能够随时接触到医学人文教育,让学生在闲暇中便可养成良好的医德规范,这样即可避免理论知识的枯燥讲授,又可实现高人文素质的培养目标。④讨论启悟法。根据实际,在授课过程中增加一些引起师生共鸣的互动内容,例如,怎样更好地进行医患沟通,如何看待“收红包、拿回扣”问题,有关代孕、安乐死等伦理问题,以及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等。所选内容不需要太难太深,以实用为原则,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有所感悟,体会医疗实践中人文素养的重要价值,促进专业能力较强的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考核是对人文素质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保障。以往对学生的考核重视认知,考核方式采用卷面、数字成绩,忽视了人文精神的评估,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的考核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既要体现医学特色又要不失人文精神,因此在加强医学专业教育的考核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考核,可参照教育学家布卢姆(B.S.BLOOM)等的方法,实现量化考评方式,量化应分解且细致,考核应侧重人文素质知识及能力,从认知、情感和精神运动三方面进行,考核要有标准、遵循一定的流程、具有实效性特点等。恰当运用自我、患者、学生及教师等综合评价方法,将理论性考核和实训考核密切结合,务必落实人文素质与专业技能共同提高;将阶段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重在过程考核,考核实现全程“动态化”管理,使考核结果更理性、更能体现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实现持续改进的动态循环。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探索一套能够反映学生真实水平的人文科学课程考核体系。 “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职责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技,更需要高尚的医德,没有高尚的医德就不可能真正地服务于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关于医务人员“德艺双馨”的高度评价。因此,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人才的实用性,加强专业实践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又必须注重应用型人才的人文素质培养,从而不断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成就。
[1] 钟诚,张学渊,姜振东,等.医学人文教育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实习医师的应用及其探索[J].重庆医学,2014,43(22):2962-2963.
[2] 郑烨,李强. 论医疗体制改革中的医患关系[J].管理观察,2015(9):169-171.
[3] 李沛然,刘永忠.刍议当前医患沟通中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5(2):190-191.
[4] 刘惠军.医学人文素质与医患沟通技能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
[5] 宫福清. 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2.
[6] 祝鸿程,夏媛媛.医学人文精神早期培养的思考与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3):390-391, 400.
[7] 董园园. 地方医学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09.
[8] Frenk J, Chen L, Bhutta Z A, et al. Health professionals for a new century: Transforming-education to strengthen health systems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J]. The Lacent, 2010, 376(9756):1923-1958.
[9] 谢建群. 顺应时代潮流 培育卓越医学教育合格教师——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7):71-74.[10] 袁贵仁.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创医学教育发展新局面——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2011-12-13)[2017-01-20]. http://news, xinhuanet.com/edu/2011-12/13/c_122413234. htm.
[11] 高继成.21世纪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12] 张金钟.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训教学[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4):481-486.
[13] 师秀.新疆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D]. 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10.
〔修回日期 2017-03-27〕
〔编 辑 商 丹〕
Discussion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Applied Talents in Medical Colleges
SHIMin1,HUYuping2,SHANGCongshan1,MENGTingting1
(1Xi'anPeihuaCollegeofMedicine,Xi'an710125,China,E-mail: 1243838277@qq.com; 2WorldBookPublishingXi'anMedicalPublishingCenter,Xi’an710003,China)
Throughin-depth study and thinking of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dtraining strategies of applied talents in medical colleg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From the training ofapplication talents in medical colleges under new situation,we should focus on the current reality,learn experienc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l specialty, we should explore the model of strengthening the humanistic quality moral training of current medical application talents from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content selection, teachers'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shaping, 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and thus to adapt to the medical mode conversion, alleviate the doctor-patient contradiction and promote medical students employments.
Medical Colleges; Humanistic Quality; Medical Education; Medical Model
R192
A
1001-8565(2017)05-0642-05
10.12026/j.issn.1001-8565.2017.05.27
2017-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