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西峰
运用少教多学理念打造高效课堂
◎吴西峰
从一开始走上工作岗位那天起,笔者就产生了一个梦想——在自己的课堂实现每个学生的梦想,也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成才。工作若干年后才发现,自己的梦想和现实间的距离太遥远了,这个梦想实际上只是一种幻想。要想把它变为现实,还需要自己认真的反思,提高。现在笔者结合自己17年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对“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的粗浅认识。长时间以来,语文教学总是遭遇来自社会的责难。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低效毕竟是事实。语文教学忽视个性、模式僵化、阅读教学机械肢解、学生作文假大空的现象的确存在。所以,语文教师含垢忍辱也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因为我们的努力而无愧。这正如清代邓石如对联所写“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推行“少教多学”可以改变以往教学中仍然普遍存在的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恹恹欲睡的状况;可以改变教师自作多情,学生毫不领情的情形。不至于让老师感慨“上语文课如上吊”的感慨。如何改变这个现状呢?一句话,除了改革,别无选择。怎么改革?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就是方向。什么是“少教多学”?“少教多学”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的理念。说古老,是因为早在1632年捷克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开篇就把“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理想提出来了。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少教多学”又是一个新鲜的词。因为直到近年,随着新加坡教育改革评价的深入,“少教多学”这个概念才逐渐引起大多数人的关注。中国春秋时期孔子的“举一反三”、“温故知新”就是早期的“少教多学”思想。“少教多学”直到今天仍然只是一个理念,一种策略,一种思想,没有固定的模式可言。“少教多学”(Teach Less,Learn More)主导思想是强调减少教学内容的数量,提高教育学的质量,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质量,培养学生知识建构的能力。
就语文学科而言,就是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以科学的学习理论为指导,确定通过教那些最基本的东西,让学生“学会”,并具备一定的能力,即“会学”。比如能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具有高成就动机和高自我效能感。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等,从而为今后更好地学习语文打下基础。“课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改课”。课堂教学层面的“少教多学”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将是一个通过优化教学生态环境,创建师生共学、和谐发展的学习共同体着眼实效,讲求长效,追求高效的过程。这既是对教学本真的一种理性回归,对新课程改革的积极响应,也是对现行教育中忽视学生主体,扼杀学生灵性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方法的彻底颠覆。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从头讲到尾,就是我们通俗说的“满堂灌”, “满堂灌”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就是“堂堂灌”。不论老师讲的是否精彩,学生的学习都是被动的接受,毫无个性可言,效果可想而知。
“少教多学”的核心最根本的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通过发展学生,促进教师的发展。“少教多学”又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教”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要通过“少教”来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多学”。这就要求教师有“专家型教师”品质,就是说教师要拥有专业的知识,高效率的工作,创造性的洞察力,并通过反省式思维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因此,“少教多学”的核心就是提质增效,就是教学相长。通过这个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贯彻,让师生双方都获得一个很好地提升,课堂成为师生共学、共同成长的一个平台,也就实现了我们教学的一种理想境界。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大量事实表明: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还在走着一条封闭式教学的老路子,很大一部分教师还在“穿着旧鞋走新路”。教师教得死板、教条、枯燥,学生学得头痛、乏味、无趣。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绝大多数语文教师自己也一直觉得乏味、无聊,却又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操作——在几十平米的教室空间里,用若干个四十五分钟,教一学期规定的二、三十篇课文。学生听同一种分析,记同一个结论,做同一道练习,得出同一个答案。语文教学严重脱离生活实际。教师把分析、肢解课文当成了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课堂灌输了大量在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东西,为应试而教的技术性训练泛滥,学生的记忆量、背诵量、阅读量、写作量存在许多问题。
我的思考
基于上述现状,我认为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四少”和“四多”。
1、少一点教读课的课型,多一些其他课型
当下大量语文教师将语文学习等同于学习每学期的那本语文课本,又将学习课本简化为“教课文”。一些老师没有把“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等内容上成课,用课下或课外时间敷衍了事。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需要从课程时间分配入手,在课型上少一点教读课的课型,多一些其他课的课型。变以“教课文”为主要教学活动的语文课堂为包括诵读、教读、阅览、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多种课型在内的全新的语文课堂。
2、少一些课堂的环节,多一些让学生实践语言的时间
一些老师课堂设计环节太多,学生在课堂上用来实践、应用语言的时间少之又少。教师不要因设计的环节太多,而只顾完成一套程序、套路,在忙乱中虚化了落实。避免将所有课上成一个模式,节节如此,课课有序,打破上所谓结构完整课的意识。教师应到学生中去,时刻关注学情。以学生在当下某一点滴上的所得、理解、消化、吸收、巩固、内化、提升为最实在的学习目标。
3、少一点分析,多给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学习与感悟的时间
首先,下大力气解决好识字和书写的问题。当前全民汉语素养大下降,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写错别字、字迹潦草、不喜好作文。学生学了那么多的语文,耗费了那么多的课时,连最基本的识字问题都没解决,课堂上搞那些肢解剥离的分析有什么用?其次,多给学生课堂上自读自悟的时间,不要在课堂上搞大量的讨论分析,以至于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用来读书的时间少之又少。这就好比想让一个孩子知道一颗桃子的味道如何,却不让孩子吃桃,只是给他们描述桃子的色泽有多么诱人,形状有多么可爱,让他们讨论桃子的成分由哪些物质组成一样。劳力伤神,无半点功效。
4、少一点口头上的谈论与展示,多培养学生写的能力和习惯
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与活跃,偏好口头展示,一节课下来学生基本不动笔。所以,作为教师应下大力气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教学活动中,教给学生读书时批注文本的基本方法,先从最基础的做起,即学会摘抄积累好的词、句、段。然后学会圈点批注、消化吸收文本。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多给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如书写、朗诵、演讲、表演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辩论、比赛。改进小组合作学习,把小组作为学生合作的平台,组内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选择有效的交流内容,为学生提供适宜的交流机会,构建全体参与的交流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树立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大语文”课程观。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学语文,在社会实践中用语文,在人际交往中练语文,再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爱好中提升语文。我们应该寄希望于由语文学科的变革进而带动、引领其他学科教学的大变革。全力打造出高效的课堂,从而实现我们的教学梦想。
(吴西峰甘肃省正宁县三嘉九年制学校745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