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应玲(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高等职业“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探讨
万应玲(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本文分析了校企合作的基本特点,简述了国外成功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针对国内现在主要采取校企合作的四种形式:“工学交替式”、 “订单式”、 “顶岗实习式”、“ 产学研结合式”的利与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可以从建立“校企合作”国家及地方政府科研计划,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高职院校自身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管理以及加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三方面来加以保障和提高。
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对策及建议
从《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规划纲要》中的思想可以得出,高职教育应建立以“政、校、企”联动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将成为以后高职教育的发展重要方向。
校企合作内涵是两种不同资源的有机结合,利用各自资源的优势互补,培养企业所需要的职业素质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徐建平[1]提出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有了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参与,学生可以得到真实的实践环境,技能培养就有了可靠保障;陶红林[2]提出校企合作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匡维[3]则认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是在政府的主导之下、学校和企业的一种博弈,应该是一种互惠互助的良好局面。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独特性,在以下四个方面得以体现[4]。
1.1 育人主体和环境呈现“双元性”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根据企业和行业的发展需求,学校组织教学和安排实训,企业组织学生岗位培训。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学生拥有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学生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直接获得实践能力。为将来顺利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1.2 学生实践情景更加真实性
校内的实践训练虽然安排了一些,但是由于场地及缺乏完整产品产业链的生产过程,因此系统性实践训练相对较少;而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学生以一个员工身份进行完整产品的实习实训。企业对学生有明确要求和责任,学生在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不断学习、锻炼和提高,在较短时间内可顺利上岗。学生在为用人单位创造效益同时也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这样既保证了实践的效果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1.3 “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保障性
在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下,教师可以到企业挂职锻炼,可以更加熟悉地方与行业的需求,增强教师工作和社会实践能力。利用自身的理论知识和现场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不断深入结合,大大提高了其学术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可以将企业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加以引进,作为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补充,这样可以使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得到很好的保障。
1.4 人才通道的直接性
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下的学生,由于根据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参加顶岗实习,相对于企业的工作情况和产品的生产过程有了一定的实践积累,进入企业后可以快速顶岗,可以为用人单位很快创造效益,同时用人单位也是学校育人的主体,对学生的学习和顶岗实习情况比较了解,这样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特长进行相应岗位的设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而且实现了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真正的“零距离”顶岗。
国外成功的高职教育模式,基本都是从“政、校、企”三个方面来联合促进高职教育。政府高度重视,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上给予资金、政策和法制支持,并设有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负责对校企合作的实施进行日常管理,确保校企合作扎实稳步进行。
2.1 德国“双元制”
德国的高等职业学校开始采用“双元制”于20世纪80年代,学校和企业组成“双元制”主体。在“双元制”整个实施过程中,政府担当了宏观主导和搭建服务平台的角色。通过双元主体,把学校传授的职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与企业进行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深入联系在一起。保证了“工”中有学,“学”中有工,形成了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良性协作机制。
2.2 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
“教学工厂”模式是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更深层次体现,学校根据企业的要求和需求,按照企业的标准模式来组建教学和实训平台,教学工厂可以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参与实际产品的开发设计,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教学工厂的实际管理和运作也与企业一致,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业能力。
2.3 澳大利亚”TAFE”模式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主要采用TAFE(Techin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即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实际上它也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学徒制度。课程和教学内容采用非教条式,主要根据企业、社会需求和行业来设置,学制和学员上课时间非常灵活。政府部门主要负责政策协调和财政拨款的行政手段保证培训质量。
国内高职“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开展主要有工学交替式、订单式、顶岗实习式,产学研结合式四种,虽然都取得了部分成绩,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3.1 “工学交替”式
“工学交替”式是学生在学校的“学”和在企业工作的“工”不断交替进行。学校组织专业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学习,与企业合作单位进行深入沟通,切实掌握学生的实习实训情况。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通过由“学”到“工”的过程,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通过工作明确学习方向,带着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再回到学校中进行深入学习。反复的学中做和做中学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以工促读,以读为工,基本达到企业上岗要求。缺点在于有些学校专业在设置初期没有进行深入行业企业调查,没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实习实训企业找不到特别对口专业的学生,学校也就难联系到实习实训企业。这种恶性循环会造成实训企业依靠学生自己去找而又找不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加上本身扩招带来就业压力增大,学生实习实训就变得难而且会比较分散,脱离了“工学结合”的本意,收效甚微。
3.2 订单式
订单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双方签订用工合同,学校的教学和实训按照企业人才培养规格设置,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要求的学生所需的职业技能。优点在于入学就有就业保障,学习内容与实际岗位所需技能紧密关联,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问题容易解决。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如何得到“订单”,又如何得到更多、更好“订单”的问题也是现实问题,行政干预难以实现,需要找到一种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3.3 顶岗实习式
顶岗实习式是指学生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具体以一线员工的岗位职责参加企业的顶岗工作,在经验丰富的技师指导下学生的技能可以有大幅度提高,同时针对学生在顶岗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校,学校随时进行整改,这样可以保证学校和企业步调一致,大大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影响力,同时企业的培训成本进一步降低,也非常乐意接受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工作。缺点在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和学生的自身素质不尽相同,如何对顶岗实习的效果评价和监控是一个重要课题。其次学生更换企业过于频繁,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分散,使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无法充分保证现场指导和与企业充分沟通融合,长期如此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顶岗实习。
3.4 产学研结合式
产学研结合式是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深入开展的较高层次体现。产学研结合是产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相互配合,它将政府、企业和学校及科研院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机会参与技术研发和应用,这对于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发展有全面的提高。缺点在于对教师自身水平的要求较高,而且投入较大,真正可转化为科技成果的研究不多,因此校企合作的关系难以持续。另外,对于学生参与产学研是难上加难,很难适应这种模式。
4.1 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校企合作”科研课题
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因受到政策、环境、资源等因素的限制,其理论的研究进展还比较缓慢。一方面,中国高职教育起步晚、时间短、整个基础比较薄弱,缺乏科学、系统、专门化的研究机构;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类型”的高职教育还处于初期的专科阶段,距离本科、硕士、博士生阶段还有较长时期,研究队伍的基础还十分薄弱,使得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践行者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5]。因此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把这项研究纳入科研课题,促进高校管理者如何深入和企业合作,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如何保证企业愿意与学校合作,投入设备及人力也是重要课题。同时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使双方的合作良性有保障机制。政府可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使校企合作成为一种合作制度,高职院校有义务践行好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企业在践行校企合作模式过程中能够获得优惠。对在校企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行业企业领导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媒介也要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和校企合作共识。
4.2 高职院校自身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管理
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以“今天的教育,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对原有专业进行调整和增设删补。学校应建立和完善相关行业和企业调查制度,确保每个专业都有工作室,有专人负责实习实训工作和行业企业调查,对发展好的行业和企业技术部门负责人聘请他们担任专业负责人或客座教授,组建专业指导合作委员会。对于合作的如今发展不好的行业和企业,学校可以和他们共协商,谋发展,切实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成立以集团、企业老总或董事长参与的学校发展咨询委员会,共同研究学校发展战略。聘请热衷于学校战略发展和改革建设的企业家为名誉校长。
4.3 制度上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教师的来源渠道大多是高校毕业生,其实际操作能力与企业要求还存在差距,双师型教师的发展是保证教学质量关键的一环,其理论知识的积累到操作技能提高再到掌握最先进的技术需要长期过程的培养,学校应通过多渠道充实和提高其教师队伍,通过职务晋升和提高工资待遇等方面引导和支持教师参与校企合作,考取相应岗位证书。通过完善教师聘用制度,从企业引进一批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入校后对其加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理论的培训,在参与学生的教学过程中也负责对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建立专任教师定期参加顶岗制度,提高其专业能力和实践环节教育教学能力,采取末位淘汰制,奖励先进制的办法,不断激发教师队伍的潜力,提高其自身综合能力来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系统工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当前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内涵的丰富性和实践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结合职业教育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探索和尝试拔尖人才培养,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
[1]徐建平.推动校企合作搭建人才培养平台[J].中国高等教育,2008(23):41-42.
[2]陶红林.依托校企合作实施职业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8(23):43-44.
[3]匡维.三螺旋理论下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J].高教探索,2010(1):115-119.
[4]陈启强.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D].四川师范大学,2008.9-12.
[5]叶鉴铭,梁宁森,周小海.破解高职校企合作“五大瓶颈”的路径与策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共同体”建设的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72-74.
Research on the mode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summarizes the successful foreign enterprise cooperation education mode.According to the four forms of domestic now mainly adopt the cooperation: "Alternation"and "order", "practice" and "combinatio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re analyzed, put forward the cooperative teaching mode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of the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 scientific research plan, improve the relevant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strengthen cooperation management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Teachers" three aspects to ensure and improv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education mode;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G312
B
1003-8965(2017)03-01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