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刚
引导学生以苦为乐,让学生在乐中学,趣味教学是就教育目标提出和实现而言的,而刻苦学习是就教育的过程或目标的实现方式途径而言的,两者是统一的,学生所付出的辛苦越多,获得目标实现时就会越快乐。
小学数学趣味教学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任务,然而,从长久的教学看来,现在的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并不是很足,或者有的学生都是在老师的监督下来完成学习,不能形成主动积极的习惯,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是没有帮助的。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的问题,着重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充分估计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进行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利用现代技术。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1)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调查结果表明,整个小学阶段,主导的学习动机是:①为了好分数,不落人后,或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而学习。②为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光而学习。这表明小学生一般还不善于把学习和社会需要联系起来,其学习动机往往是直接与学习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学习动机更多地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联系,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或受兴趣的左右。
(2)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逐渐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从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到对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感兴趣。
二、利用生活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自己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时,教师在课的伊始出示了三张自己以长城为背景的照片(一张人像过大,背景过小;一张人像过小,背景过火;一张人像适中)。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常识去判断这三张照片中最美的一张,并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及审美能力,激起了学生的思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敢说、敢想,同时也对数学产生了浓浓的亲切感。
三、进行动手操作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偏重感性,对具体的学习容易把握。所以,数学教学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在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之间建立一座桥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动作操作实践就能达到这一目的。老师要让学生自己感知,通过画、剪、量、折等操作活动进行探索学习。案例:教学“平均分时,学生对平均分这个抽象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课前让学生准备6个小三角形和3个大的圆片。课堂上先让学生自己摆一摆、分一分,要求他们把6个三角形分别放在圆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后讨论:“从每个圆片上分到的三角形个数看,其中哪一种分法和其他两种分法不同?”学生:“第三种分法不同。”老师:“你们是怎么想的?”一位学生回答说:“第三种分法圆片上分到的三角形个数同样多。”老师给予肯定,并迅速归纳:像这样每份同样多的分法就叫做“平均分”。学生借助动手操作后的感性认识,认识了“平均分”的概念。
四、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首先,可创设动画情境。针对低年级学生对形象的动画卡片、投影、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思维容易被其启迪、开发、激活。适时创设动画情境,这种直观能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增强学生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其次,可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但低年级学生很难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最后,可创设游戏情境。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
五、利用现代技术
学生只有在乐学的氛围中,才能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地去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营造一定的情境,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时,用多媒体直观地把一个圆柱体侧面给展开,让学生研究是什么图如何来计算;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当学生动手操作后,再用动画来演示学生操作过程就可以吸引学生,强化学生的认知:在教学圆的初步认识时,设置动画让学生感受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这些都为学生乐学营造了一定的氛围。
因此,引导学生以苦为乐,让学生在乐中学,趣味教学是就教育目标提出和实现而言的,而刻苦学习是就教育的过程或目标的实现方式途径而言的,两者是统一的,学生所付出的辛苦越多,获得目标实现时就会越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