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创业基地建设

2017-01-17 16:32占挺
职业教育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

占挺

摘要:创业基地是创业实践活动的主要载体,其建设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区域经济理论与协同创新视角下,通过解读创业基地的协同创新内涵,从发展型、创新型和创业型复合人才培养的角度探讨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创业基地建设路径、面向产业结构升级的运行机制以及面向多元主体共建、共用、共管的共享机制,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业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2-0071-0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要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生根落地,需要建设具有高职特色、合作共赢的创业基地。

一、创业基地的协同创新内涵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显著特征。高职创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复合型的创新创业人才,锻炼学生的创业者精神以及创造性运用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创业精神与能力的培养需要依托创业基地的创业实践来实现,因此创业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创业基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扩张原有组织边界,整合社会各种资源,进行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本质上是组织模式创新,要求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各个参与主体相互配合、相互协同,围绕共同目标,共享资源信息,形成创新合力,推动创新产出的过程,其中信息、人才、知识、设备、场地、服务、资金等多种价值要素的交换关系是协作的基础,协同创新要求破除原有资源统筹机制,使多种价值要素形成资本化流动,实现参与主体的能力互补、资源互补和优势互补,带来资源增值和创新迭代效应。

协同创新是各个创新要素的整合及创新资源在系统内的无障碍流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以协同创新为纽带,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创业基地建设与开发主体的协调机制和共享机制(见图1),实现参与主体多元化,合作模式多样化,主体活力内生化。

协同创新创业基地的参与主体多元化,需要构建以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为核心,以金融机构、创投机构、创业服务机构等为辅助的多元参与联动网络结构,通过参与主体的组织创新与创业资源的资本化流动,提高组织间合作深度,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协同创新创业基地的合作模式要多样化,应是以政府、学校为建设主体,社会各方共同使用的“共建型”创业基地;以政府为建设主体,学校为使用对象,由科技园区管理的“托管型”创业基地;以高校为建设主体,集管理、使用于一体的“直管型”创业基地;以政府为建设主体,社会为使用对象,由企业管理的“代管型”创业基地。

协同创新创业基地的主体活力内生化,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创业学习为内容,以创业孵化为过程,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激情,使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属于自己的经验,提升自身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

二、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创业基地建设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创业基地建设要及时反映创新创业教育新趋势,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以创业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协同创新为理念,创新建设体制,建成集实训教学、应用研究、技术服务、创业孵化、社会服务与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创业平台(见图2),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方式的转变,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明确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创业创新人才是一种发展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是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通过企业高管访谈、专家咨询等方式的调查发现,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创业创新人才的财务管理能力,机会搜寻、识别和评价能力,管理创新能力,战略规划与执行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营销能力及建立、维护、运用关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要培养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适应产业升级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对创业型管理人才的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以创业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明确创业基地定位

要根据创业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模型、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所需要的知识及技能的要求,明确创业基地定位,并依此制定高校创业基地的建设规划。创业基地对学生而言,可以提高创业意识、点燃创业热情,提高创业实践能力,矫正创业就业心态,提高创业成功率,拓宽就业渠道。对教师而言,可以提供科技创新项目平台,实现创业与专业相融合的创业实践,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和效果。对学校而言,可以增强创业创新教育力度,推动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构建大学生创业工作体系和服务平台。通过创业基地建设,可集成创业培训、创业辅导、项目培育、项目孵化、金融对接等服务手段和支持条件,促进大学生创业团队与政府、学校、企业、孵化器、创投机构、创业导师等形成良好互动,与创业资源充分对接,解决创业团队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挖掘创业潜力,提高创业成功率。

(三)以协同创新为理念,建设开放共享型创业基地

协同创新即在各个创新主体要素内要实现创新互惠知识的共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最优同步及高水平的系统匹配度。创业基地建设需要参与主体进行协作,需要参与主体之间的信任和认可,要在自身条件允许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提供政策、资金、场地、设备、项目等相关资源。高职院校须充分引入社会外部力量,创新管理体制与机制,对校内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全面提升创业基地的运行效率与运行质量。根据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成长特点,构建“政行校企”多元互动、共建共享、共用共管的创业基地联盟,为大学生创业学习与创业实践提供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知识、技能培训及创业孵化服务,提高创业基地的利用率和共享度,使创业基地具有区域特色鲜明、亮点突出、覆盖面广、适用性强等特点。因此,应以协同创新为理念,以区域经济发展为牵引,以服务平台建设为核心,构建多方协同机制,集成整合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各种资源,向全社会开放基地,形成建与用、点与面相结合的创业基地建设模式,为创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公共平台。

三、面向区域产业结构的创业基地运行机制

要结合高职院校专业特色,重点构建符合所在区域产业结构特征的创业基地运行机制。通过选拔机制、扶持机制及助推机制的层层递进,建立、健全创业基地运行管理制度,强化目标管理和服务效能评价,提高创业基地运行管理水平,确保服务效能的发挥。

(一)以创业项目为出发点,建立选拔机制

创业项目选拔是创业基地健康运行的基础,决定了创业基地的发展前景和发展层次。首先,要建立科学规范的项目选拔流程,由自主申请、专家评审、入园孵化、评估考核等环节构成,保证创业项目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其次,要针对处于种子或起步阶段、成长阶段和扩张阶段等不同发展阶段的创业项目,建立分层、分类的创业项目选拔标准,提高创业基地的覆盖面。再次,要根据专家团队对学生创业项目的审核情况安排入驻,优选符合区域产业结构特征的机会导向型、技术创新型、现代服务型等项目,特别注重项目的专业示范性、可持续发展性,提高创业资源的聚合度,提升创业基地功能定位于产业结构的吻合度。

(二)以创业服务为落脚点,建立扶持机制

完善的创业扶持机制是大学生创业的催化剂,学校在政策落实、项目推介、资金资助等方面要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做好项目推介、创业贷款、工商注册和法律咨询等服务。要为创业孵化团队提供无偿资金资助,为初创企业提供“天使投资”,为发展期创业企业引入政府资助和风险投资,降低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项目的成活率和成长性,培养成功的科技企业和企业家。良好的创业扶持机制,可以为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创业团队提供专业企业孵化和项目对接,实现高素质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创业基地的服务创新水平。

(三)以项目孵化为着力点,建立助推机制

学校应给创业项目提供各项优惠政策与创业配套服务,建立“孵化器—转化器—加速器”的阶段性推进模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孵化企业。其中孵化器主要是遴选优秀创业项目,鼓励学生组成创业团队进行孵化。转化器主要是提供技术升级、产品完善、公司注册、申请创业优惠政策等服务。加速器主要是推荐入驻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进行市场化运作,助推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创业项目三级孵化助推模式,有利于创业资源集成与共享、创业资源区域性开发、创业成果推广与利用及创业创新人才培养。

(四)以资源整合为突破点,建立优化机制

创业基地是创业服务资源聚集平台,需要帮助不同利益者实现有效的资源获取和信息沟通,为创业资源提供跨组织、跨地域的自由流通渠道,突破传统创业基地的治理边界限制。要建立创业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提高不同行政区域、不同组织之间的工作效率,联合政府、利益相关集团、专业服务机构及社区居民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创业基地建设模式优化,为创业者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多功能的信息集聚和指导服务,给予定点跟踪、提供经营方法和管理理念等技术层面的支持,促进创业资源更为聚合,实现合作共赢。

四、面向多元主体共建、共用、共管的创业基地共享机制

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强的开放性教育,与本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应通过对分散在不同行政区域和组织中的创业基地进行聚合优化,对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建立创业孵化专业组织与信息集成平台,提升创业基地的规划性、适用性及覆盖面,建立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创业基地共建共享机制。

(一)创新机构管理模式,建设共享型创业基地加盟平台

改变单一、零散的创业基地管理模式,建立联合管理机制。由政府进行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建立区域创业基地联盟,强化创业创新资源嵌入创业基地,充分利用高校师资团队、企业家团队及培训机构等资源,发挥科研机构智囊团的作用,为创业企业解决成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区域创业创新资源进行聚集和整合,为创业者搭建人脉关系,帮助寻找合作项目,争取创业启动资金,培养规则意识,积累商业信誉,构建区域内多维度、多层次创业基地网络。创新机构管理模式,可在更广泛的空间范围内实现创业基地共建共享,方便快捷地交换信息和资源,促进创业资源良性互动,并通过创业基地加盟平台实现创业资源有效整合和综合利用,形成良好的创业资源循环交互体系。

(二)提升创业专业化水平,建立创业基地专业工作机构

要实现创业的优质、高效、可持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支持下,建立创业基地理事会。理事会应由政府、学校、孵化器、创投机构和创业服务中心等部门组成,主要负责选聘高素质的专业服务队伍,负责创业基地具体运营工作,构建培训体系,筛选入驻项目。还应设立创业专家委员会,由相关专业技术、管理等领域资深专家组成,对创业项目开展咨询,参与创业基地服务效能社会评议工作。这些专业工作机构可以通过项目推介、项目评估、协助办理小额创业贷款、承担创业贷款担保等分担政府承担的创业风险。同时,也可以通过创业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市场指导、创业人才服务等为创业创新教育提供非政府支持,提升创业基地的专业化水平。

(三)优化创业资源交互网络,建设创业信息集成平台

提供相关创业信息,解决空间限制,实现市场对接,是创业基地的重要功能。通过创业基地为创业团队提供市场动态信息咨询服务,可让学生了解市场动态,把握市场需求,为大学生创业及社区创业者提供专业支持,提升潜在创业者的整体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为他们提供个性化、多样化、专业化的创业咨询服务。信息化是创业基地实现资源共享的关键,只有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建成集信息采集、资讯发布、创业教育、实践实训、项目对接、风险投资、发展指导、法律咨询、业务办理等为一体的创业信息共享平台,才能实现创业基地共建共享和软硬件系统的互联互通。

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把握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趋势,构建符合区域经济特点和高职特色的创业基地建设、运行与共享机制,是实现高职院校、政府与社会优势互补和相互衔接的有效载体,是突破创业创新教育实践瓶颈的有效手段,是解决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难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组织模式创新、管理方式创新、共享机制创新,以创业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集中优势资源,提高创业服务水平,健全创业资源流动机制,发掘社会创业资源潜能,才能减少创业基地的低水平重复开发,实现最大范围的资源开放共享,全面提升创业创新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薛传会.论高等学校的协同创新战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2(7):24-28.

[2]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161-164.

[3]强伟纲,承剑芬.协同创新视角下区域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5):28-32.

(责任编辑:王恒)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